APP下载

载人航天精神:矢志不渝,通向星辰大海

2019-07-30华南

中华儿女 2019年13期
关键词:两弹一星神舟航天员

华南

2003年,当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平安返回,中国人以实力证明自己不仅能造出“两弹一星”,也能实现载人航天。迄今为止,中国航天员先后11人、14人次征战太空,六问九天,绕地球飞行1000多圈,行程达4600余万公里。第一次天地往返,杨利伟把中国人的身影留在了浩瀚太空;第一次出舱行走,翟志刚以自己的一小步、迈出了中华民族的一大步;第一次手控对接,刘旺以漂亮的“太空十环”成功搭建起中国人的太空家园;第一次太空授课,王亚平为广大青少年播下了科学与梦想的种子;第一次中期驻留,景海鹏和陈冬顺利叩开了中国空间站时代的大门,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大、更远。

作为继“两弹一星”后我国尖端科技领域又一重大工程,载人航天工程与当年的白手起家不同,从一开始就继承了先辈创业者留下的宝贵物质、精神财富。并以非凡的业绩,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2016年12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及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强调:“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创新,中华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来。我们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决定我国发展未来的重大战略。航天科技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领域,航天科技成就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标志。航天科技取得的创新成果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创新信念和信心,为全社会创新创造提供了强大激励。”

戚发轫 秉承“两弹一星”精神搞航天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做出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决策,明确了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自此,以“921”为代号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载人飞船立项,戚发轫被任命为神舟飞船总设计师。那一年,他59岁,因为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而刚刚卸下“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总设计师的担子,又旋即被委此重任。

当时,尽管我国已经掌握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卫星技术,但对于载人航天,却几乎一切从零开始。并且,载人飞船工程涉及技术领域的广度、难度,若与我国以往研制的各类卫星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航天器上有了人。人命关天,岂敢儿戏。戚发轫深知其中的分量。

这是一条艰辛的路,也是戚发轫和老一辈“两弹一星”人走过的路。1968年2月,专门负责卫星研制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聂荣臻元帅亲自批准把戚发轫和另外17人调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戚发轫成为中国自行研制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航天十八勇士”之一。35岁这年,戚发轫亲手为祖国造了一颗卫星挂上星空。

中国第一星的研制,充满了难以想象的艰难。没经验,没资料,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尽管如此,这些勇士依旧凭借着自己的热情和报效祖国的决心坚持着,直到1970年4月24日,诞生于艰难之时的“东方红一号”卫星,终于在苍茫大漠中的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地飞上了浩瀚太空。

戚发轫回忆说:“1970年4月24日,那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时候,‘打上去了,入轨了,听到乐曲了,那些声音至今还在耳边。那一年,我37岁。”

11个月后的1971年3月,他和同事们研制的“实践一号”科学探测卫星,又成功地飞上了太空。这颗设计寿命一年却在太空翱翔了八年多的卫星,源源不断地向地面发回了大量珍贵的科学实验数据,为以后卫星的研制,立下了汗马功劳。

带着“两弹一星”精神,戚发轫和所有参与研制飞船的科技人员踏上了漫漫求索路——1998年,用4年时间建设的北京空间技术研制试验中心,在北京西北郊的一片农田里拔地而起,已经组装起来的四艘供地面试验用的初样飞船已在里面同时展开测试。1999年下半年,戚发轫率队远赴酒泉发射场,进行试验飞船合练准备。在热浪滚滚的沙漠中,队伍用四个月时间,完成了飞船全部技术流程的演練,并与火箭系统、发射系统和测试系统进行了对接。茫茫大草原,着陆场也陆续建好。

这年11月20日凌晨6点30分,新型火箭“长征二号F”托举着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直上九霄。在太空飞行21个小时后,飞船返回舱平安降落在内蒙古中部草原。

从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启动,到飞船首飞,中国不过用了短短7年多时间。神舟一号飞船升空后,国外的一个媒体曾将这艘船比喻为“上帝之舟”。

亲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路艰苦卓绝发展历程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院士说:“载人航天精神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光荣传承,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2001年1月 10日,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发射成功,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也有了新的提高……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航天员杨利伟在轨飞行14圈,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由此,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那一刻,许多指挥台上的老专家都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戚发轫却平静如常:“我们花了11年时间,没有把握,不会把杨利伟送上天。”据他讲,除了在地面上做的无数次试验外,团队还做了4次无人试验,对“上天”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反复修正。“为了保证航天员的安全,我们设想了100多个故障,并且都做了预案。当然,最终那100多个预案一个也没有用过。”

吴杰 与太空擦肩而过的英雄

1998年1月5日,根据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需要,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首批14名航天员加入到这个担负特殊使命的英雄群体。2010年5月7日,中国完成第二批航天员选拔工作,7名航天员成为中国航天员队伍新成员。

猜你喜欢

两弹一星神舟航天员
我是小小航天员
写给航天员叔叔的一封信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贺神舟十三号成功对接空间站
航天员失重是怎么回事
研发“两弹一星”叶剑英和张爱萍心连心
从“两弹一星”到天宫二号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
“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程开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