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曼 绝笔示儿文断肠
2019-07-30李玲
李玲
故國情怀东北风,丹心碧血女儿红。白山黑水珠河恨,青史黄钟巾帼功。民族魂兮雕玉意,精神气者造英雄。舍家弃子遗期盼,数点梅花伴雪融。
——刘晓七律《赵一曼》
4月30日上午,人民大会堂召开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青年英雄辈出,中华民族青年英雄辈出。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更是青年英雄辈出。赵一曼牺牲时是31岁……
赵一曼,总书记提到的第一位革命女战士,我们童年时代即已熟知的东北抗联女英雄,再一次映入青年人的眼帘,紧扣青年人的心弦。一身粗布红衣、一把手枪,骑着一匹白马仿佛朝我们飞驰而来,她瘦弱的身躯伤痕累累血迹斑斑,明澈的双眼却含着欣然而倔强的笑意……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1905年10月25日出生在四川宜宾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她有5个姐姐、1个哥哥和1个弟弟。赵一曼幼时反对缠足,少年时不顾兄长阻挠坚持读书,成年后阅读《新青年》《妇女周报》等革命书刊追求平等自由,在那个年代注定了是一名奇女子。
1923年冬,赵一曼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她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7年9月,赵一曼前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次年回国后,在宜昌、南昌和上海等地秘密开展党的工作。随后,她生下了自己的儿子“宁儿”。
彼时的中国军阀混战不断,内忧外患,国家风雨飘摇。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这个从四川坝上封建大宅门里走出的“大家闺秀”毅然别离亲人抛下幼小的儿子,和千千万万有志青年一道投身腥风血雨的革命当中。为人妻母竟有如此决绝的“狠心”,因为国难当头,她已不再是宁儿一个人的母亲,而是所有中国孩子的母亲,她要以一己之身来护佑天下人,以自己的牺牲来换取中国人的尊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派往东北地区发动抗日斗争。她先后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长,中共滨江省珠河县中心县委特派员、铁北区委书记,领导工人进行罢工运动,组织青年农民反日游击队与敌人进行斗争。她能文能武,机智过人。为了启发工人、妇女觉悟,她不时创作一些文艺作品在地下刊物上发表。
1935年秋,赵一曼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1师2团政治委员,在战斗间隙写下《滨江述怀》的著名诗篇:“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赵一曼生前所写的这首诗成为了她一生最好的写照,她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现了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
1935年11月,第2团被日伪军围困于一座山间。赵一曼为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养伤期间被日军发现,战斗中再度负伤,昏迷被俘。被俘期间,日军为获得情报对赵一曼施以长达9个多月的酷刑,用马鞭抽打,用钢针刺伤,用烙铁烙,烧焦其手指,逼其投降招供。但她宁死不屈,严词痛斥日军侵略罪行。为了得到口供,日军将她送进医院监护治疗。在医院里,她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教育争取看护和看守人员。1936年6月28日,赵一曼在医院看护和看守帮助下逃出医院,但很快被追敌再度抓捕,受到更加残酷的刑讯。
面对拯救民族危亡的大任,这位看上去弱不禁风的女子,没有透漏半个字,让凶残的日本鬼子无计可施。一份尘封的日本档案,记录了赵一曼牺牲前的遭遇:“七月二十六日对赵一曼女士的电刑,操作准确,新式电刑器具功能发挥正常,给了赵一曼女士超负荷的最大压力。在长时间经受高强度电刑的状态下,赵一曼女士仍没招供,确属罕见,已不能从医学生理上解释。”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押上去珠河的火车。她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她给唯一的骨肉写下遗书: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临刑前,她高唱《红旗歌》:“民众的旗,血红的旗,收殓着战士的尸体,尸体还没有僵硬,鲜血已染红了旗帜……”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年仅31岁。
牺牲时,在唯一能留下的遗嘱中,她没有泄露自己的真实姓名。而这份存在日军的审讯档案中的遗嘱,直到1957年才被发现。当年,原东北抗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到赵一曼的家乡四川宜宾进行烈士身份核实,赵一曼的儿子才知道母亲的身份。
新中国成立后,赵一曼的名字传遍全国,她的事迹被拍成电影,她的光辉形象也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哈尔滨人民把她战斗过的一条主要街道“山街”改名为一曼大街,在她遭受非刑的地方建成了一座革命烈士纪念馆,以志永久纪念。而距这个最早燃起抗日烽火的战场数千公里之外的四川宜宾、赵一曼的故乡,“红枪白马女政委”的典故几乎妇孺皆知,城西的翠屏山气势磅礴,郁郁葱葱的山林间有一座“赵一曼纪念馆”。正门上方是朱德题写的馆名,门前竖立着一尊赵一曼的汉白玉塑像。她身着戎装,站如青松,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远方。
每逢清明节,一位母亲就会带着女儿来到赵一曼的雕像前,手捧鲜花进行祭奠。她便是赵一曼的孙女陈红。陈红的外貌酷似奶奶,就连与赵一曼生活过的抗联老前辈都这样说。因此,宜宾纪念馆的塑像就是根据陈红的外形设计的。
陈红家里珍藏着一张2寸泛黄的黑白照片,是奶奶和父亲仅存的合影。照片上,一位面容清秀、身着短袖旗袍的年轻女子抱着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婴坐在藤椅上。这张照片拍摄后不久,赵一曼就把儿子托付给亲戚,独身奔赴东北抗日前线。在东北,她隐姓埋名和家人失去了联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已成年的“宁儿”才在东北烈士纪念馆看到了母亲的亲笔遗书。每当拿起照片,陈红总会感慨时过境迁,如今陈红的父亲已离世,她的女儿转眼30多岁了,陈红虽然没有见过奶奶赵一曼,但她知道自己的血液里流有她的血。陈红常常告诉女儿,“无论做什么,都不能忘了这一点!不能给奶奶丢脸!”
女英雄赵一曼仿佛从未离去,在她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在以她的名字命名的一座座公园、一条条街道。她浩气长存、可歌可泣的家国情怀留给后人无尽的精神财富,鼓舞着一代代青年人爱党爱国、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祖国的事业奉献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