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 负笈束发炼英贤

2019-07-30余玮

中华儿女 2019年13期
关键词:邓小平法国工作

余玮

自古雄才出少年,旅欧俭学正当先。小平小道宽襟抱,亲力亲为大国篇。百色长风吟碧雨,一腔卓识写春天。赤光异域见才气,蔚起蓝图读圣贤。

——刘晓七律《邓小平》

1920年10月19日,巨大的邮轮“鸯特莱蓬”缓缓驶进马赛港,甲板上挤满了年轻的“中国脸庞”。一战后这个法国最繁忙、曾唱响过《马赛曲》的古老港口,并没有过多地留意他们。然而,就在人群中,有位小个子,他将成为未来中国的领航者。那一年,他只有16岁。他就是邓小平。

经过几天的休整,在华法教育会的安排下,邓小平和他的叔父邓绍圣以及20名中国学生一起到法国西部诺曼底的巴耶中学学习。在这所中学里,中国学生单独开班,主要是提高法语水平,过的是正规的中学学生生活。邓小平后来曾对他的孩子说:那是一家私人开的学校,学校待他们像小孩子一样,每天很早就要上床睡觉。才上了几个月,没学什么东西,吃得却很坏。

法国国家档案馆保留的一份巴耶中学中国学生的开支细账上写明:邓希贤1921年3月共用了244法郎65生丁的食宿费。尽管邓小平尽量节俭用度,但学校的食宿费、生活费等学杂费用对于自费生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13日,因无力支付学校的各项费用,邓小平与其他十几名同学一起被迫离开了巴耶中学,前往克鲁梭市,在施奈德钢铁厂做工。邓小平被分配到轧钢车间当轧钢工,工资每天只有10法郎。从此,他开始了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外籍工人长达4年多的“勤工”生涯。

1922年2月,邓小平来到卢瓦雷省的小城蒙达尼(Montargis)。这里靠近农村,学费和生活费比较低,因而勤工俭学生们常到这里来做工和学习。2月14日,邓小平成为哈金森橡胶厂的一名临时工人,这个工厂是以生产胶鞋和自行车内外胎而颇有名气。邓小平作为不熟练工被派到胶鞋车间,他的编号是4088。工作是极其单调乏味的手工劳动:将鞋底、鞋垫及鞋帮放在木模上,然后和里衬贴起来。很快,邓小平就熟悉并很容易地工作起来。

1982年,蒙達尼市市长努布拉随法国市长代表团访华,受到邓小平特别接见。“邓先生对我说,感谢蒙达尼和夏洛特(哈金森橡胶厂所在的小镇),他怀念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晚年,努布拉这么回忆。“邓先生回忆了在孟达尼的三件趣事。”一是,他当时骑自行车,被警察开了罚单,原因是车尾灯掉了,没有及时更换;二是,他在蒙达尼学会了跳华尔兹舞。“邓先生说出了他们经常跳舞的咖啡馆的名字,后来我派人去寻访,那栋建筑还在。”三是,邓小平回忆说他工作的胶鞋车间有1200多人,车间主任是一位叫“玫瑰”的夫人,是名是姓,就记不清了,只记得她两个眼珠的颜色不一样。“在法文里,Rose既是玫瑰,也可作人名,后来我找到了‘玫瑰夫人的孙子,他证实了邓先生的回忆。”

到法国1年多的邓小平已经开始成熟了,能经受得住艰苦工作和简朴生活的考验,并以其所积累的经验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难题。业余时间,他和法国工人交往聊天,法语水平进一步提高,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还经常和华工、勤工俭学生们谈心,交流对各种社会问题的看法。

1922年6月,在周恩来、赵世炎的筹备和主持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巴黎西郊哥伦布森林中的一个小空场上正式成立。少共成立不久,少共成员王若飞、肖朴生、尹宽等来到哈金森橡胶厂做工。王若飞也被分到胶鞋车间,他与邓小平一同工作了两个多月。做工之余,他们经常在一起散步交谈,赵世炎、王若飞等较年长的少共成员给邓小平以极大的影响和帮助。就在这一年夏,在肖朴生、汪泽楷两人的介绍下,邓小平参加了刚刚成立不久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为旅欧少共最早的也是最年轻的成员之一。正如邓小平自己所说,“最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虽略有感觉,然以生活浪漫之故,不能有个深刻的觉悟。其后,一方面接受了一点关于社会主义尤其是共产主义的智识,一方面又受了已觉悟分子的宣传,同时加上切身已受的痛苦。”于是加入了团的组织。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邓小平从此坚定自己的选择,七十多年不动摇。

邓小平在法国生活了5年又2个月,其勤工俭学的生活是异常艰辛的。除了刚开始在诺曼底的巴耶中学学习约5个月时间外,就再没有踏进学校的大门。邓小平在讲到他在法国的留学生活时说:“我在法国的五年零两个月期间,前后做工约四年左右(其余一年左右在党团机关工作)。从自己的劳动生活中,在先进同学的影响和帮助下,在法国工人运动的影响下,我的思想也开始变化,开始接触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参加一些中国人的和法国人的宣传共产主义的集会,有了参加革命组织的要求和愿望,终于在1922年夏季被吸收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员。”

1922年8月1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更名“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创办了自己的机关刊物《少年》。1924年2月1日,《少年》改名为《赤光》。《赤光》创办不久,邓小平就来到戈德弗鲁瓦街17号小旅馆内周恩来的狭小房间,成为《赤光》编辑部最年轻的成员。

邓小平最初从事蜡板刻写和印刷、装订方面的工作。他每天离开工厂后经常来不及换下工装就匆忙赶到编辑部,在昏暗的灯光下紧张地伏案工作起来。当时担任刊物领导和主要撰稿人的是周恩来,先后参加编辑部工作的还有李富春、傅钟、李大章等人。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挤在旅馆狭小的房间里,马不停蹄地开会、讨论、写稿、刻写、油印、装订。工作起来常常通宵达旦,彻夜不眠。

邓小平小时候刻苦认真的习字与参加这项革命工作的神圣感和责任感,使他刻写蜡板时总是一丝不苟,不仅字体工整匀称,美观大方,而且油印、装订工作也完成得十分干净利落。每期刊物出来后,大家对此都赞不绝口,不约而同地将“油印博士”这顶桂冠戴在了他的头上。这既是对他那隽秀漂亮字体的赞誉,更是对他认真负责、严谨敬业的高度肯定。

1923年,“少共”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邓小平直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工作。1924年下半年,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成为青年团旅欧总支部的领导成员。

邓小平在法国所读的主要是《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书籍。正是这些书籍,对他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使邓小平实现了从一个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历史转变。1926年初,邓小平离开法国,来到了十月革命的故乡。在莫斯科,他先进东方大学,不久转入中山大学。近一年后,他受党的派遣,于1927年春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经过6年多的留学生活,邓小平从一个质朴的青年成长为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这是邓小平的幸运,也是中国人民的幸运。

猜你喜欢

邓小平法国工作
莫奈《睡莲》[法国]
不工作,爽飞了?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法国浪漫之旅(二)
选工作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法国凯乐美我涂我画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