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教学“归位”
2019-07-30陈友萍
陈友萍
每学期,大大小小、校内校外的赛课、展示课,我听的节次不少,还常常被“逼”着做点评,因此听课时不敢懈怠。观察课堂上的现象有两种:对于老教师来讲,新课程理念对其没有多大冲击力,课堂上依然我行我素的较多,缺少生气,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但优势在于双基教学比较扎实。作为新生代的青年教师,赶上新课改,方式和方法是够多样化了,可对教材的把握不够精准,双基教学难以到位。新、老教师课堂教学的钟摆一左一右,总有些偏离,这是一种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归位”呢?我这里有一些做法与思考。
一、双基教学是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
在我们现行的评价体系中,常常用卷面的成绩衡量双基教学成功与否,成绩虽不是衡量教学的唯一标准,但至少可以代表双基是否到位。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扎实了,才有其他方面的发展可言,那么如何夯实双基教学呢?
1.一个都不能放弃
有部电影的名字叫《一个都不能少》,我套用一下:一个都不能放弃。如同“退步容易进步难”一样,放弃掉一个后进生容易,而要把他提起来就难了。每个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学困生,我深有体会,你要是关注不够,或稍不留神,他们就会掉到下一个“台阶”,而且这个队伍也会越来越大,自然会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怎样一个都不能放弃并促使学困生进步呢?这是个既老又永恒的话题,也是每位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除了常抓不懈外,更重要的是讲究方法与策略,要舍得在合适的时间里寻找合适的方法进行辅导。
2.抓住机会“巧”辅导
“巧”辅导的方法多了,我就举一个小例子,比如每次单元小检测的时候,我会静静地站在学困生旁边,只稍稍说那么几句,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我知道,这时候他们是需要“帮助”的,这时候帮他,他从情感上非常感谢老师。其次,对于那些难以下笔的题,他已经过思考了,老师只需稍加点拨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来帮助,效果很不一般。
3.充分利用好课本上的习题
我算是深有体会,不知你们发现没有,课堂上看似大家都“懂”了的知识,可待你第二天批阅家庭作业时,那正确率低得让你惊讶。我认为,没有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也就没有真正内化。现在的孩子条件好了,接收各方面的信息多了,心是浮躁的,静不下来,还常常犯很低级的错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四基”、双基依然摆在前面,它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保障。那我有种做法“说得好不如做得巧,拿起你的笔在作业本上试一试”,在课堂上我常常对学生这样说。 充分利用课本上的习题,在同一情境中能改编的改编、能拓展的拓展,当堂解决并且当堂巩固,也减轻了学生课后作业负担。这一点,从应试教育走过来的老教师都比较擅长。
4.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儿童的思维发展阶段是从直觉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因此在儿童最初学习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时,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从动作感知到建立表象,再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能够达到教得愉快、学得轻松之境界。
5.不要忘了“数学,还是那个数学”
曹培英老师说:“数学,还是那个数学。”我们的职责应该是“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而不是“降低教学的内容”,怎么降低?顺应儿童心理特点把复杂的内容以“简单”“简洁”的方式呈现出来,把“厚厚”的数学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也许是“无病呻吟”得多了,我们的老师常常把本来并不复杂的内容变着花样反而弄复杂了。
二、醉翁之意不在酒,但渔翁之意在乎鱼
“醉翁之意”可以“不在酒”,但“渔翁”之意那一定是在乎“鱼”的。课堂教学当然要在乎学生收获的总和,现在不是提倡“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嘛,学生的成功才是老师的成功,学生的成功才是課堂的成功。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告诉我们:如果在完成一项任务的同时,还能尽可能促进其他任务的完成,那么这一活动便是最佳的。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提高呢?
1.做到两个“凡是”
我们许多中、老年教师课堂上讲得清、讲得到位,值得新生代教师学习的地方,我们传统的讲授法不是不要,讲授不等于灌输,在讲授的过程中要看看学生的反应,学生有没有兴趣听,不要总是一个人说,应该怎样做才比较合适呢?我常对老师们强调课堂上要做到两个“凡是”:凡是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说,老师不要包办代替。因为同伴的言行最能激起共鸣;凡是你说了,学生依然不明白的不要说,因为你说的可能距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太远了。教学中常常有这种现象:一个问题学生答不出来了咋办?只好自问自答啦,我们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是自己画“龙”、自己点“睛”了。而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应该是师生一起“画龙”,学生来“点睛”。
2.尽量树立正面形象,声“东”击“西”
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穷”在哪?因为这些榜样就在他们身边,可以模仿、能够看到前景,“以暴制暴”千万不要用。比如,看到有人在做小动作,就来表扬他身旁听课专注的同学“难怪你说得这么好,原来你听课多认真!”等。
3.用好时间做对事
课堂上要效率,怎样要效率呢?一句话“用好时间做对事”。课堂上不要平均用力,抓重难点,如果重难点的突破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分布时间吻合,课堂自然增色不少。有心理研究表明:学生的注意力在一节课里的分布时间呈马鞍状分布:课始最好,课尾次之,中间最差。所以,老师们在课始尽量少废话,快速进入主要的教学,“中间最差”的这个时间段,让学生动笔写写练练,动笔的过程就是独立思考的过程,以指尖的活动来带动思维。
三、功在课前,利在课上
记得于永正老师曾说过:“上课,跟着感觉走,觉得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觉得该怎样教就怎样教。”大师是自谦的说法,其实他们也是经过了大半辈子的磨炼才达到几乎“炉火纯青”的境界,可以跟着感觉走了,他的感觉是对的,而我们不行,我们差得太远。
1.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找准重难点
如果有“速效救课丸”,那一定是课前“制作的”, 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贲友林说课前须经历“迷茫、思索、比较、质疑、寂寞、憔悴、向往、激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功在课前,利在课上”,课前准备是关键,其中对教材钻研得越透彻,对学生研究得越清楚,课上起来就越简单。
在我听的赛课中,也有一些青年教师连一节课的重点是什么搞不清,学生学习的盲点看不见,总是处理不好淡妆浓抹的关系,稀里糊涂地,绕来绕去,最后把自己也绕进去了,这样的课堂当然是低效的、失败的。
2.“立”是前提,“破”才是关键
就每一节课来说,都应该有重难点,哪怕是练习课、复习课,评讲试卷等,作为教师的你心里都应该有个底:什么是你这节课的重难点。一节课的重难点不难找,教材中要求掌握的,而学生学起来有困难的,那不就是你的教学重难点吗?重难点“立”起来了,怎么“破”,那就更重要。不少教师的课就失败在这“破”上,在重难点处打磨得不够到位,花哨的东西太多。
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用于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正因为如此,不少专家呼吁纷纷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的口号,重要的感受、经过、结论处可以把步子放慢些。
3.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
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青年教师就要有“做一辈子教师”的决心,老教师也要有“一辈子学做教师”的积极心态。我认为老教师应该多看看、多学学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而青年教师要多请教老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以及一些朴素却很实在的做法,如果能相互取长补短,整个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就能得到提升。人都有惰性,每天逼着自己去做一点有难度的事,教育教学的路会越走越宽。
【作者单位:池州市贵池区城西小学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