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经验在科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2019-07-30夏宇
夏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满足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学习内容,是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教学其教学和实验的内容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验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实现自主互助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本文就生活经验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应用进行分析探究。
科学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的实践探究和创新拓展有着关键的作用,通过日常生活经验的运用,不断丰富小学科学实验的内容和质量,这种方式更容易使学生进行学习和理解。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索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丰富和多彩,从而爱上科学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应该以实验为重点,通过情境创设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不断思考并将课堂教学设计更加趋向于生活化。
一、立足于生活,让问题生活化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生活与科学是有紧密的联系,实际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科学问题,因此教师应该选择更加贴近小学生生活的素材,拉近学生与科学学科之间的距离,设计出符合小学生生活的科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变化,及时做出适当的教学调整,以便适应当时的教学氛围,从而保持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学习“光的反射”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生活现象的引入,学习这个概念。如教师利用激光笔把一束光射在镜面上,让学生仔细观察光斑的位置,然后说出自己的发现和想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认知反射,接着教师可以进入深一个层次的教学引导。教师可以设问“那现在同学们回忆一下,生活中还有类似的生活实例吗?”学生纷纷进行发言说:环卫工人穿的荧光服就是通过光线的反射来让人们看到的;汽车的反光镜能反射光线。这些都是折射的事例。教师再进一步引导:那么光的反射是怎么回事,又具有哪些特点呢?从生活事例入手,引导学生进入深层的探究。
又如,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设问“大家知道聲音是怎么样产生的吗?”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切入,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直尺、纸张、易拉罐、玻璃杯等常见的材料,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来,然后通过观察它们发声的时候,音叉的变化情况。有学生说“当我敲打玻璃杯的时候,我轻轻接近音叉,感受到音叉是振动的”,有些学生说“当我用力拨动直尺的时候,明显感受到音叉是振动的”,借助生活中的物体发声来观察音叉的变化,让学生明白到声音就是由振动产生的。
二、走进生活,让课堂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在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中,教师设计的活动内容要尽量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观察生活的现象,进行分析探究。教师要厘清科学教学内容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关注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特点,进行科学实验教学。生活化情境的教学引导,可以让学生对实验充满兴趣,也有助于知识的掌握。
在学习“鉴别淀粉”实验的时候,可能一般的课堂实验就直接让学生自行参照课本的实验进行,把碘液滴在土豆和馒头上进行鉴别。这种教学方式相对比较保守,大部分学生都知道是淀粉遇到碘液发生变色反应,但是对于生活中什么物体含有淀粉和淀粉是什么还是比较含糊的。所以教师可以做出一些小小改变,在课前让学生从家里带一些自己平时喜欢吃的食物,哪一组的学生带的材料更为丰富,则可以获得一个小红花奖励。收集好不同类型的食物材料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食物的种类进行分类摆放,让学生知道不同的食物是含有不同的成分。再让学生分别进行碘液的滴入实验,看看分类的食物是否产生变色反应。很显然,有些食物发生了变蓝色反应,有些食物没有发生变化。经过科学实验的亲身试验,学生就会发现,马铃薯、地瓜、南瓜、莲藕、芋头都含有大量的淀粉,所以遇到碘液会发生变色反应。接着,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再引导:“如果淀粉厂要制作淀粉,你建议选择那些食物作为原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实验中哪些食物遇到碘酒变色的更明显,说明淀粉含量更高,适宜提取淀粉。利用具体的生活实物和例子进行说明,让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印象加深和距离缩小,从而更加投入科学实验教学。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切入,结合生活材料开展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科学学习,从科学学习走向生活,这就建立了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同时,找到探究的方向和目标。
三、返回生活,让知识生活化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是与科学相关联的,学习科学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吸收和消化,更好地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并解决实际问题。让小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与科学探究相结合,学生不但对知识本身更加清晰,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高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对一些生活现象的解释说明,让小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与科学的原理密切关联。例如,在学习“热胀冷缩”的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为什么在冬天,室外的自来水管更容易爆裂呢。在学习“电磁铁”的知识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磁悬浮列车为什么速度可以这么快。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到科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一些学生的想法中,觉得科学知识不一定有用,甚至可能缺乏现实操作性。例如,现实生活现象中“铁钉生锈”所涉及科学的知识以及如何防止铁钉生锈,教师就可以通过科学对比实验进行参照研究,开展教学。把铁钉分别放在以下三个环境中进行半个月的实验对比:铁钉完全裸露放在空气中的空盘子、铁钉完全浸泡在一碗菜油里、铁钉一半放在水里,然后进行每天的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显示,空盘子里的铁钉慢慢生锈,泡在菜油里的铁钉毫无变化,一半在水里的铁钉生锈最多,从而得出铁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同样的道理,如果想要防止铁生锈,就是防止铁钉表面接触到水或空气,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如何防止铁钉、菜刀、铁锅、铁栏杆等物品生锈?科学与现实生活是一个整体,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脱离了生活的科学实验是不完整的。
四、电子生活,让科学信息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在各学科教学中已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加生动和直观地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也能够实现一些难度比较大的科学实验演示,拓宽了科学实验的广度。由于科学探究本身具备一定的抽象性,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关于“地震和火山”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播放“5.12汶川地震”以及“火山爆发”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真实发生的地震和火山爆发是怎样的场面。这些画面都是现实中无法进行模拟和实验的,如果仅从概念进行分析,小学生是无法理解的。信息技术可以把这些不能实现的东西生动地呈现出来。在形象生动的生活感知基础上,教师再结合素材进行教学,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又如,在学习“日食和月食”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始阶段播放日食和月食的视频,把生活现象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给学生,给学生一个更加生动且感兴趣的探究情境,提高了科学学习的兴趣,激发探究性思维。
总的来说,生活世界丰富且生动,蕴含着很多科学学习的资源。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要通过捕捉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合理运用,让小学科学的探究活动更加科学化和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处不在,用科学的眼光进行看待生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为小学科学实验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
【作者单位:天台县天台小学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