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经济区科教文化资源分布特征与中心城市建设研究
2019-07-30尤巍静刘妍殷晓瑜谭俊涛
尤巍静 刘妍 殷晓瑜 谭俊涛
摘 要:文章构建科教文化资源多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首位度等相关方法,对淮海经济区10个地级市2010-2016年科教文化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中心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一是以徐州为淮海经济区科教文化中心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区域空间极化增大;二是各城市科教文化资源综合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徐州市增幅最大;三是徐州科教文化中心性呈上升趋势,但其首位度尚不明显,中心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经济区;科教文化资源;分布特征;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学者们已经从不同研究尺度对区域的科技创新与提升进行了研究,包括从高于国家层面的欧盟、东亚等研究区域到低于国家层面的中国三大区域和省份,再到大都市区及某一城市的研究。
关于科教资源的定义在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一般认为是科技资源和教育资源的集合。综合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文章,将科教文化资源定义为能够满足人类科技、教育和文化需求,以培养科学技术专业人才,提高全面科学、文化素养为目的,为科教、文化产业提供基础的自然或社会物质要素的总和。目前对区域创新重要构成方面的科教资源实证研究相对较少,部分学者尝试研究了不同区域科教资源的分布,也有学者尝试从科教资源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入手,研究科教资源如何转化为经济创新,还有一批学者针对科教资源整合、开发与促进经济发展等进行了实证性研究。整体来看,国内对于科教资源的研究还相对薄弱,而对江苏地区,尤其是淮海经济区这一跨省际边缘区域的研究更少,研究方法也相对单一。为此本文将构建科教文化资源多指标评价体系,对淮海经济区10个地级市2010年至2016年科教文化资源的分布进行定量评价,明确徐州市的科教文化中心地位的演变特征,为淮海经济区文化科教文化中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概况
淮海经济区1986年3月成立,是中国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由原先的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四省14个地、市组成,发展到20个地级市。2018年11月公布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对淮海经济区的范围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包括江苏的徐州、连云港、宿迁,安徽的宿州、淮北,山东的枣庄、济宁、临沂、菏泽,河南的商丘,共计10个地级市。2016年,经济区总面积9.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451.04万人,GDP总量达2.8万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万亿元。各级各类学校数为13155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为1097.93万人,具有较好的科教文化资源基础。
(二)数据来源
本文涉及评价分析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11-2017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苏鲁豫皖四省统计年鉴数据、淮海经济区各城市统计年鉴数据、实地调查数据、城市网站数据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等。
三、研究方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
从科教文化概念内涵看,科教文化中心包括科技、教育和文化三个方面。从科学技术支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R&D经费支出、R&D人员数等5指标对科教资源进行评价;从各级各类学校数、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普通高等学校数等5个指标对教育资源进行评价;从博物馆数、文化产业支出、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等5个指标对文化资源进行评价(表1)。
(二)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方法
(三)科教文化中心性评价方法
运用首位度来验证徐州市科教文化资源在淮海经济区的中心性。首位度计算方法一般有两城市法和多城市法。两城市法用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要素之比的计算方法。正常的两城市首位度指数值以2为判断集中强弱度的分水岭,当首位度大于1小于2时,城市中心性(领先优势)不明显,当大于2时,表示城市的首位度较强。四城市法用首位城市与第二、三、四位城市的要素之和相比的計算方法。同理,正常的四城市指数值以1来衡量。
四、研究结果
(一)淮海经济区科教文化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分别计算各指标权重,计算2010年、2013年和2016年淮海经济区科教文化资源的综合得分,并采用ArcGIS软件对科教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评价结果。
2010年,科教文化资源能力水平较高的地区集中分布在临沂、济宁、徐州,菏泽、枣庄、连云港科教文化水平次之,淮北、宿州、宿迁、商丘与其他市相比,资源状况水平较低。淮海经济区科教文化资源空间分布呈现出以临沂为中心、南低北高的分布状态。2013年,淮海经济区的科教文化资源高水平地区分布范围逐渐缩小,科教资源中心开始向徐州地区集中,淮海经济区科教文化资源数量整体提升。2016年,淮海经济区内科教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徐州市,逐渐形成单中心结构,随着近年来科教文化资源的不断研发,徐州市逐步成为淮海经济区内科教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是枣庄、淮北、宿州、宿迁依旧处于较低水平。淮海经济区科教文化资源空间分布整体维持以徐州为中心的分布形态。
(二)淮海经济区科教文化资源时间演变特征
计算2010-2016年淮海经济区各地级市科教文化资源发展综合水平指数,可以发现淮海经济区内10个地级市科教文化资源综合评价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徐州市科教文化资源综合评价指数是299.9,在淮海经济区处于第三位,临沂和济宁的评价指数高于徐州,分别为391.2和313.9;2013年,徐州市科教文化资源综合评价指数为600.7,跃居淮海经济区第一位,中心城市的科教文化实力发生较大变化,除枣庄市科教文化资源数量减少外,其余各市的资源数量均大幅增长;2014-2016年,淮海经济区科教文化资源开发力度逐步加强,徐州市科教文化资源综合评价指数进一步上升至806.9,评价指数比居于第二位的临沂市高出310.3,是淮北市的7.03倍。由此可见,2010-2016年,徐州市科教文化资源评价指数涨幅最为明显。
(三)淮海经济区科教文化中心性分析
分析2016年淮海经济区科教文化资源综合评价指数排名前三位城市徐州、临沂、济宁的城市首位度和四城市指数的变化情况,2010-2016年,徐州、临沂、济宁的首位度都是大于1小于2,四城市指数均小于1,中心性较弱。徐州的首位度整体呈现上升状态,临沂、济宁首位度波动较大,2010-2012年,临沂的首位度高于徐州,处于领先地位,2013年徐州跃居三城市之首,之后呈直线上升趋势。截至2016年,徐州的城市首位度为1.65,远高于其余两市,具有一定领先优势,中心性进一步增强。2010-2016年,徐州四城市指数一直居于其他城市之上且呈现上升状态,2016年,徐州市四城市指数与其余城市差距拉大,达到0.6,仍小于1,中心性呈上升趋势,但是中心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分析了淮海经济区科教文化资源时空演化特征及其中心性,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目前淮海经济区科教文化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以徐州市为中心向外辐射分布的基本格局,区内科教文化发展呈现出趋向两极状态,空间极化程度加大,区域空间次级中心作用削弱。第二,2010年至2016年,淮海经济区整体科教文化水平呈现出上升趋势,科教文化资源数量显著增加,以徐州增幅最为明显,徐州快速发展成为整个淮海经济区的科教文化中心。第三,2010年至2013年,淮海经济区以临沂为科教文化中心的格局逐渐转变成以徐州为中心的格局,2013年至2016年,开始完全形成以徐州为一级中心,临沂、济宁为次级中心向外辐射发展的形态。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淮海经济区科教文化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提出如下建议:首先,加大科技投入,重点布局科研创新。继续建设高新科技园和新兴产业孵化园,依托徐州国家级高新兴技术产业园,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徐州,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减少企业运营的边际成本。其次,完善教育基础建设,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徐州在教育事业从业人员和教育经费并不占有较大优势,中心性不高,因此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两手都要抓。最后,加大文化投入,保护特色文化。徐州在文化产业方面存在较大缺失,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和文化支出相较于淮海经济区各市甚至存在劣势与不足,应完善文化基礎,全面增加文化事业的投入,扩大文化产业规模,充实产业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谭俊涛,张平宇,李静.2001-2010年黑龙江省城市创新能力格局与发展过程[J].地理科学进展,2014(4).
[2]颜莉.城市创新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及其实证应用[J].经济地理,2009(31).
[3]武永义,贺忠厚,刘慧荣.陕西省科教资源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实证分析及财税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7(34).
[4]方创琳.中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综合评估与空间格局分异[J].地理学报,2014(4).
[5]仇方道,佟连军,朱传耿,等.省际边缘区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9(2).
作者单位:
尤巍静,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环境与测绘系
刘妍,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环境与测绘系
殷晓瑜,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环境与测绘系
谭俊涛,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