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万里”:帮非遗打开一扇窗
2019-07-30郭玲
郭玲
随形雕刻、入“石”三分的俏色石雕,浓缩生活、质朴大气的蒙古族刺绣,以铁为笔、以火为色的传统烙画……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熠熠生辉,以润物无声的方式给予中国人生活的养分。近年来,随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非遗”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今年4月9日,荣程集团时代记忆正式启动“非遗传万里”活动,邀请近千名非遗传承人参与其中,传播非遗文化,让非遗的魅力感染更多的人。
一人、一刀、一石
“快看!一只小老鼠趴在两根玉米上,正在悄悄地偷吃玉米粒。”如果走到近前,你会惊讶地发现,这竟然不是真的老鼠啃玉米,而是用玉石雕刻而成的一件艺术品。最初,它只是一块采自内蒙古的巴林石,拥有斑斓的色泽和奇特的纹理,幸运的是,它遇见了一双慧眼和一双巧手,在巧妙的构思下竟蜕变成了一件形象逼真的艺术品。它的变化,有一个专业的名字,叫做俏色石雕,而创作它的能工巧匠,就是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俏色石雕技艺传承人牟中虎。
所谓俏色石雕,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一块石头上的不同颜色、肌理,巧妙构思,刻出栩栩如生的石雕作品,它从细微之处发现自然之美,再通过无限的想象和高超的雕刻技艺,将自然之美发挥到极致。俏色石雕听起来简单,真要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自然界中的石头千千万万,各种颜色、各种肌理、各种质地……这为俏色石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同时也设置了种种障碍,“俏色石雕最重要的是选石和相石。”牟中虎解释道,“选石和相石非常考验我们的眼力。特别是相石,你需要把这块石头的颜色、质地、纹理走向都要读懂之后,才能进行雕刻,否则即便有再好的设计和再高超的雕刻技术,也不容易达到预想的效果,甚至还会使这块石头报废。”在业内人士看来,俏色石雕“俏”就“俏”在它的审时度势和随色改形,难也难在雕刻者不仅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还要掌握石头的纹理走向和色彩变化,恰如其分地依色随形不断调整雕刻。因此,对于一位优秀的俏色石雕雕刻者而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入“石”三分的眼力是最重要的两大特质。
牟中虎身材健硕,人如其名。但是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本人心思细腻。牟中虎平时非常喜爱收集各色玉石,内蒙古的巴林石,新疆的彩玉、伊犁石,还有寿山石。每当遇到一块中意的玉石,都会把它买回来仔细把玩,翻来覆去地仔细看。有时候灵光一现,一张作品的草图就在脑海中浮现出来,他便开始挑灯夜战,常常是通宵创作。当一件作品雕刻完成之后,牟中虎总会长吁一口气,像看著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眼前的作品。“俏雕的功夫全在看上,就是行内所说的相石,三分雕七分看,玉石到我手里之后,我常常会盯上好几天,好几个月,甚至几年。成竹在胸,再刀挥屑落,一点一划,需要万分小心,稍有差池,就会功亏一篑。”牟中虎形象地把俏色石雕称为“带着镣铐的舞蹈”,正因为受着石头天然颜色和形状的种种限制,颜色体量和位置用得恰到好处,往往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这令人惊艳拍案叫绝效果的背后,恰恰体现着雕刻者“于微小之处发现自然美”的艺术追求。
在俏色石雕这一领域,牟中虎的作品有着浑然天成的艺术意境和无限的创意,他长于借物寓意、借物传情,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切身感受,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与关照。他的作品俏色妙用,却又清新简净。即便是动物每一片肌肤、每一根筋骨,也都处处凝聚着他的巧思与追求。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和他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牟中虎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结业于中央美院美术史系,是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客座教授,同时是齐齐哈尔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他兴趣广泛,文、史、哲并修,诗、书、画、印、雕兼攻,他曾获得“百花奖”、“汉风杯”、巴林石雕创意大赛等全国性玉石雕刻奖。他的书法、篆刻、国画、俏雕、陶瓷绘画等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上海吴昌硕纪念馆等机构和中外爱好者收藏,
一人、一刀、一石,牟中虎用自己的创意与技艺,演绎着令人惊艳的“石上王国”。
把家乡“穿”在身上
令人赞叹的技艺和令人钦佩的人才还有很多。去年12月,在位于天津的荣程集团56个民族非遗传承保护推广中心内,56个民族非遗传承人相聚于此,交流切磋非遗技艺。其间,身着一席蒙古袍的才华引起了荣程集团董事长张荣华的注意。那身华丽大气的蒙古袍,还有蒙古族与生俱来的爽朗性格,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次参加活动,才华都会身着各式各样蒙古族服饰,也因此常常会成为人们眼中的焦点,“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身体力行,推广我们蒙古族的非遗工艺。”这位蒙古族刺绣技艺传承人如是说。
刺绣,蒙古语为“嗒塔戈玛拉”。蒙古族刺绣文化和蒙古族服饰一样源远流长,蒙古袍上面很多地方都展现着刺绣工艺,如袍子领口、袖口及底摆镶边等,蒙古族刺绣成为展示蒙古族服饰魅力的手法,融入蒙古族生活方方面面。
身体力行 每一次参加活动,蒙古族刺绣技艺传承人才华都会身着各式各样蒙古族服饰,也因此常常会成为人们眼中的焦点,“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身体力行,推广我们蒙古族的非遗工艺。”
“石上国王” 一人、一刀、一石,牟中虎用自己的创意与技艺,演绎着令人惊艳的“石上王国”。
“蒙古族刺绣是代代相传的艺术,一般都是由母亲亲手传给自己的女儿,图案中的一针一线都是岁月的沉淀和精湛的技艺。”才华出生于青海海西州,从小在母亲的影响下喜欢动手做些小衣服、小包包之类的小物件,然后给它们装饰上各种各样的好看的纹样。蒙古族少女从十多岁就开始学习刺绣,初学时,绣各种荷包、袜底,到了十五六岁,掌握了一定的刺绣方法后,就开始绣各种花鞋、马海靴等,同时开始学习剪裁衣服。蒙古族人自己所用的衣帽、花鞋、靴子、针扎、碗袋、枕套、鞍具、绣花毡子、门帘等所有生活用品,都是用手工精心地设计和刺绣出来的。对才华来说,那时候在她的心里,刺绣只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因为能通过双手变化出无限的可能。她也从来没有想过未来的某一天,自己会通过刺绣这项技艺向人们展示本民族的文化魅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增加,蒙古族刺绣在才华心中的地位也重新被定义,因为她发现,本民族一些传统的东西正在悄悄流逝,原来像刺绣这种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竟然没了踪影。2007年,才华做出了人生中一个重要决定,她毅然辞去工作,重新拾起德都蒙古刺绣技艺和民族服饰裁剪技艺,“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向人们展示青海蒙古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时间飞逝,才华从事蒙古族刺绣已有十多个年头,西北粗犷豪放的民风塑造了她不拘小节的性格,同时也在她的刺绣作品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才华的刺绣种类繁多,大到蒙古袍、蒙古坎肩,小到各式各样的包包、绣片,每一项绣品都有着蒙古族最为质朴的特色,她的刺绣保留了蒙古族古老的纹样,因为在她看来,这些纹样里有着蒙古族最本质的生活,只有在绣品中能看到本民族生活的影子,那样的刺绣才真正称得上是地道的蒙古族刺绣。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到本民族的刺绣,这些年来,才华带着自己亲手设计和制作的刺绣作品,参加了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展会和比赛,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的目光,也将蒙古族刺绣带到了更高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