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隐喻式菜名的认知识解机制
2019-07-30李元梅
李元梅
摘 要:中国人向来推崇“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内涵丰富。中式菜肴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命名方式多种多样。中国人大多采用以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动植物形象等手段进行命名,从而涌现出了大量隐喻式菜名。本文通过解读中国隐喻式菜名的命名方式,尝试从认知语言学认知三观的视角去探讨其识解机制,以期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隐喻式菜名;命名方式;认知识解机制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2
一、引言
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充分突出了饮食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内涵丰富,中外闻名。然而,中国菜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涌现出大量以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动植物形象等方式来命名的隐喻式菜名,这就给外国人真正理解这些菜肴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这样的文化差异下,如果不能正确理解中式隐喻式菜名,就会产生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笑话。
目前,对于中式菜名的解读,有些学者站在了文化的视角;有些学者立足于翻译理论视角,还有的学者开始从一些崭新的视角展开研究。但仔细分析发现,学者们还是没能把中式菜名,尤其是隐喻式菜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而且针对隐喻性菜名的研究很少,只有极少数的研究是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的,所以在这个领域去发现恰当的标准和成功的案例是很困难的。基于此,本文立足于认知语言学,从其经验观、突显观、注意观去分析中式隐喻式菜名的命名和构成,并在这三种观念下对其翻译方法进行探讨。
二、中式隐喻性菜名的命名理据
国内学者把中式菜名的命名方式总结为两种:一种是写实命名法,另一种是写意命名法。写实命名法突出菜肴的原料、风味等,写意命名法把菜肴某一部分特色突出渲染,引人眼球。在中式菜名中含有大量隐喻式菜名。下面就对隐喻式菜名命名理据进行大致阐述。
(一)隐喻式菜名的命名理据概观
在饮食方面中国人不仅追求“色、香、味”俱全,更是喜欢在菜的命名上下功夫。的确,一个好的菜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强吸引力。对于隐喻式菜名的命名方式,可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种:一利用动植物的形象命名。比如:“黑熊耍棍”、“蚂蚁上树”。这两道菜肴,前者实质上就是木耳炒豆芽,豆芽根状的形状符合生活中棍棒的形状,因此,把豆芽当成菜中的棍棒。木耳的颜色是黑色,所以用黑熊颜色代替木耳颜色。后者其实就是粉条炒肉末。肉末小而成团,这个特点符合蚂蚁外形特点和群居特点,所以,把肉末引申为蚂蚁,粉条细长的特征符合树枝的形象,二者结合就是“蚂蚁上树”。二按菜的象征意义命名。比如“龙凤呈祥”、“瑞雪兆丰年”等。光看菜名,会让人不知所云。其实,“龙凤呈祥”就是蛇和鸡炖的汤。蛇被看作是中国的“小龙”,中国又有“野鸡飞上枝头变凤凰”这一俗语,所以把蛇比作龙,鸡比作凤凰,祝愿人们的生活有龙凤庇佑。“瑞雪兆丰年”中的“瑞雪”指的是打碎蒸熟后的蛋清,因其颜色形状和雪都很相似,所以称为“瑞雪”,配上西兰花、腰果等食材,来预示适时的冬雪昭告着来年的丰收。
三以历史文化典故命名。如“佛跳墙”、“霸王别姬”。这两道菜都含有历史文化故事。据说“佛跳墙”起源于一次文人聚会,在清代的一次文人雅聚上,当其中一道菜被盛上来之后,菜香夺坛而出,便有人即兴作诗“坛起荤素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霸王别姬”的主要食材是甲鱼和鸡,“甲鱼”在中国也叫“王八”,“王八”倒着念和“霸王”在中文发音上相似,“鸡”与“姬”同音,组合取名为“霸王别姬”,组成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事件: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兵败之后,决定放手一搏,在突围前与其宠妾虞姬诀别。四以谐音手段命名,也就是把食材的发音配上一些吉祥的话语,比如“五福临门”、“年年有余”。“五福临门”取“腐”和“福”的谐音,象征福气到来,把白豆腐、炸豆腐、冻豆腐、油豆腐、腐竹这五种豆腐混在一起烹饪,希望福气多多。“年年有余”的主要食材是鱼。“余”在汉语中有剩余的意思,取“余”与“鱼”的谐音,代表人们希望生活富裕,年年有剩余。
(二)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中式隐喻性菜名
无论采取哪种命名方式,在菜名的命名过程中,对于语言的使用都是一种认知过程,都可从认知语言学的注意观、突显观和经验观分析。
认知语言学的突显观认为,在观察周围的事物时,客观物体进入人们的注意窗有主次之分,有的成为注意的焦点,有的则弱化为衬托部分(朱晓琴,2008)。在给菜命名时,不可能囊括菜的所有信息,必须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其某方面的特征突出。通常来说,人们一般会把焦点放在主料上面,其余的配料、烹饪方法、风味等则一般会被省去或有选择的融入到菜名之中。虽然主料是焦点,一般体现在以写实法命名的菜上,但在隐喻式菜名中,隐喻在菜名中的美好寓意才是命名者最想突出的部分。认知语言学用“图形”表示突出的部分,“背景”表示衬托部分。在隐喻式菜名中,蕴涵在菜中的寓意作为“图形”被凸显出来,其他部分如:主料、配料等,则被弱化为“背景”。
认知语言学注意观认为,“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实际上反映了客观世界和其中发生的事件引起我们注意的那部分(萧立明,2003)。”人们观察客观世界的方式主要基于引导注意力的认知能力。注意观涉及到两个概念:框架和视角。认知语言学提出语言机制反映并依赖于概念的形成过程,而概念的形成过程是建立在人们自己的经验框架理论基础之上的。框架被理解为一种描述认知语境的方式,与认知范畴息息相关。隐喻式菜名被当成框架,一般突出了人们关注的信息,即菜名中蕴涵的寓意信息,这些信息一经传递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比如“年年有余”这道菜,其突出部分是蘊涵在菜名中的寓意即希望生活富裕,年年有剩余,至于鱼的烹饪、风味等都被弱化,人们注意的焦点是其所蕴涵的祝福。
认知语言学经验观认为,语言认知与人们经验有直接关系。认知来源于日常生活中所累积的经验,语言直接就产生于这些经验中。在人们拥有的各种认知能力中,想象是一种主要的、普遍的认知能力,其心理过程就是将一些概念放到另一个概念上,也就是Lakoff的映射理论。Lakoff(1987)认为心理理解包括了两个认知领域:源域和目标域。概念隐喻就是把一个认知域(源域)的部分特征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这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们在特定经验的基础上对抽象概念进行感知理解。前面解释过“蚂蚁上树”的由来,基于人们的认知经验,人们把肉末的特点映射到蚂蚁上,粉条特点映射到树的形象上。隐喻式菜名在人们认知经验的基础上,蕴藏着浓郁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当不熟悉中国文化的人看到这些菜名时,就会产生困惑。因此,对于隐喻式菜名的认知需要基于一定的经验认知。
三、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隐喻式菜名的英译
“语言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结果,语言运用和理解的过程也是认知处理的过程(王寅,2007)。”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双重认知活动。对隐喻式菜名的恰当翻译,首先是以译者对其正确认知为基础,其次,翻译过程中,要考虑接受者具有的认知因素。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大,一个成功的菜名翻译,是既充分考虑两种文化差异,又在接受者认知因素的基础上对这种文化差异作出了恰当的处理。本文在探讨隐喻式菜名的英译时,也将从注意观、突显观和经验观三方面入手。
隐喻式菜名英译后,英译名就是接受者们阅读的焦点。外国人在阅读菜单时最关心的是吃的东西。然而,大部分隐喻式菜名是不能体现出其主料是什么的。因此,在翻译隐喻式菜名时,可采用直译加图片的方法。在菜的英译名下方给出菜的图片。图片能更好地抓住食客的眼球,吸引其注意力。这种方法不仅让食客知道自己吃的东西,也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比如“蚂蚁上树”可直译为“the ants climbing trees”,“黑熊耍棍”直译为“the black bears playing sticks”,然后在菜名下附上对应图片,这对于食客知道“蚂蚁上树”是粉条炒肉末,“黑熊耍棍”是木耳炒豆芽有很大的帮助。
在隐喻式菜名中,菜名突出的重点并不是菜的主料,而是蕴涵在菜名中的美好寓意。因此,翻译这类菜名时,可采用直译加加注的方法。如“龙凤呈祥”可以译为“dragon dancing with phoenix”,然后在其后面加注:snake and wild chicken are called the small dragon and phoenix in ancient time, the two mascots mean good furtune. 这样,菜的主料得到体现,其蕴涵的美好寓意也得到了表达,寓意作为“图形”得到凸显,主料作为“背景”则被弱化。接受者在了解此菜的真正含义后,或许就会降低对菜主料的关注度。
隐喻式菜名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和现实依据。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对于蕴涵在隐喻式菜名中的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考虑到双方之间的认知差异,可采用拼音加加注的方式,如“霸王别姬”可直接用中文拼音表达出来“Ba Wang Bie Ji”,菜名中蕴涵了中国的历史事件,所以加注:the conqueror Xiang Yu farewell to his concusine Yu, Ba Wang (the conqueror Xiang Yu) has the same sound with turtle wang ba, Yu Ji has the same prounciation with chicken Ji in Chinese.
四、结语
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从菜的命名上就可以得到彰显。中国菜的命名方式五花八门,隐喻式菜名作为中国菜名的一个重要特征,蕴涵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要想外国友人在大饱口福的同时领略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这就突出了菜名翻译的重要性。从认知三观的视角对隐喻式菜名作出正确恰当的翻译,既有利于呈现隐喻式菜名中多姿多彩的现象,又有利于增强中国饮食文化对外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d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刘清波. 中式菜名的技巧和原则[J]. 中国科技翻译, 2003, 16(4): 52-53.
[3]任静生. 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J]. 中国翻译, 2001, 22(6): 56-57.
[4]王寅. 认知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5]萧立明. 认知语言学与翻译[J]. 中南大学学报, 2005, (5): 572-575.
[6]文旭、刘先清. 英语倒装句的图形--背景理论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 (6): 438-443.
[7]朱晓琴. 中式菜名以及英譯的认知语言学研究[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2008, 23(4): 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