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宠儿》中伤疤的象征意蕴

2019-07-30王慧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8期
关键词:宠儿伤疤

王慧

摘  要: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着眼于在作品中反映和思考奴隶制下非裔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在小说《宠儿》中她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写作手法描写了黑人女性处于双重压迫的状态下的悲惨命运,其中灵巧丰富的象征意象值得读者反复解读,本文以小说中的核心意象伤疤为主,分析其多重象征意蕴。

关键词:伤疤;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象征意蕴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1

后殖民女性主义者是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结合,关注第三世界女性的生存状态和身份危机,为其指出重塑身份之路。其代表人物钱德拉·莫汉蒂指出第三世界女性在双重压迫下,成为失语的“他者”。小说《宠儿》中的黑人女性在白人至上主义和男权社会的统治下,被物化为白人奴隶主的财产,甚至是等同于劳作的牲畜和工具,丝毫不具有人权和人格。对于大多数黑人而言,疤痕是个人及整个黑人群体痛苦经历的佐证和象征,也是激励他们觉醒和奋起反抗的无声标志。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塞丝曾被奴隶主进行非人的对待,她被“学校教师”的两个侄子强行按倒在地上并吸走了她哺养婴儿的奶水,践踏了她作为母亲最神圣的一面。当塞丝把此事告知加纳太太后却“学校教师”用皮鞭抽打得皮开肉绽,以致身上留下了一个巨大的伤疤,这伤疤看起来就像一颗大“树”。“树”是塞丝悲惨和恐怖记忆里的重要部分,在小说开头塞丝回忆起她18年前逃离“甜蜜之家”时看到男奴被奴隶主吊死在树上,从此“树”在塞丝的心目中留下了恐怖的印象。塞丝背上的疤痕佐证了她做奴隶时度过的悲惨岁月,也象征以塞丝为代表的千千万万的黑人奴隶受到的残酷迫害, 是整个黑人民族所遭受的种族歧视的象征,这种身体及精神的伤痕像梦魇一样缠绕着黑人的一生。

可是, 白人女孩艾米在发现塞丝背上的伤痕时, 竟然把它描述为一棵正在开着白花、枝繁叶茂的美丽的苦樱树。 这一方面说明白人社会不仅对黑人奴隶进行非人般地对待,还对其残忍行为进行否认和美化,另一方面,这种看似美好的比喻,使得黑人们渐渐压抑和掩盖了痛苦的回忆,消磨了他们奋起反抗的斗志。塞丝听到艾米作出那样的描述时, 联想到自然之树的美景, 她希望永远压抑那不堪回首的往事,幻想一种新生活。可是,从非洲人被装上大西洋上的大船的那天开始,伴随着贩奴和黑人奴隶制度的黑人血泪史,岂是白人的可以美化和黑人的选择性遗忘就可以抹去的?

对于黑人女性而言,她们不仅承受着来自白人种族主义者对他们的摧残,还遭受本族男性对她们的压制。塞丝逃离奴隶主庄园后本想寻找到黑人聚居地以求保护和团结,可是整个黑人群体却因她杀婴而将她驱赶。塞丝的爱人保罗在与她经历感情的疏离后,对塞丝后背的疤痕也产生了厌恶,认为她背上的“树”其实什么也不是,虽然形状上像,实际上只是一堆丑陋的疤痕,他心中默默地对塞丝的疤痕产生了一种厌恶情绪而选择了离开。因为他觉得只要和塞丝在一起,她身上的疤痕就让他想起他们作为黑奴的凄惨遭遇,此时连最亲密的爱人也没有与她并肩而战,共同反抗压迫,而是选择了仇视厌恶疤痕所代表的本族人苦难史。

疤痕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连接黑人之间情感关系的纽带。塞丝的母亲也有一个明显的疤痕。 奴隶主像对待牲口一样给塞丝母亲打下烙印,使她彻底沦为牲畜一样的生物。但是,年幼的塞丝却把这疤痕视为识别自己身份的方法,她也想要一个类似的疤痕标记,使得自己与母亲可能完成一种形式上的连结,从而寻求那份迟迟没有得到的关爱和亲密。当她跟母亲诉說想要一样的标记时,母亲打了她一巴掌。对于塞丝的妈妈而言,她一直承受着疤痕标记给她带来的耻辱和痛苦,而她的下一代也想要一个类似疤痕标记的时候,她感到的是无助和绝望,因为与疤痕标记如影随行的痛苦和压迫可能要延续到她的下一代,而她却只能任其发生。同时,塞丝与爱人保罗之间的关系也是通过疤痕来连结的。通过塞丝背上的疤痕,保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塞丝的苦难经历,更能和她心意相通,体会到了塞丝身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伤害。

疤痕已经成为了塞丝悲惨经历的无言证人,成为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替她讲述痛苦的经历。在白人至上的社会中,掌握话语权利的白人除了对奴隶进行身体上的控制和虐待,还从语言上对奴隶的思想意识进行控制。从小说中的“学校教师”是个一手握鞭子鞭挞塞丝的残暴者,也是一手执笔做历史记录的学者,奴隶主始终掌握着对语言的绝对控制权。由于父权制文化一直占统治地位,黑人女性没有自己的语言,她们唯有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评论家怀亚特认为塞丝的背部疤痕喻示着黑人的话语权长期被剥夺, 呈现出黑人奴隶们那些不能诉褚于文字的悲惨境遇。

这个象征耻辱与苦难的疤痕是黑人奴隶界定自己的身份的标志,通过拥有这个独特的标志,可以把耻辱变成自己的身份证明,从而赋予它新的寓意,只要疤痕存在,黑人种族意识就会被唤起,通过这一历史记忆的载体审视自己的过去,正视历史的阴影,最终团结起来寻求自己的种族身份。

参考文献:

[1]李玉颖,邹清华.后殖民女权主义视野下的《宠儿》[J].语文建设,2014(9):37-38.

[2]王丹丹. 会说话的“疤痕”——《宠儿》中疤痕意义的颠覆. 安徽文学, 2010(8):16-17.

猜你喜欢

宠儿伤疤
伤疤
将“城市伤疤”变成亮丽风景
花卉的宠儿——吴昌硕
短视频因何成了宠儿?
活着的伤疤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伤疤
网络伤疤——微传销
驯马师也能是时尚宠儿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