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导向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研究

2019-07-30温静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大学语文人文精神

温静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髓和人文精神,是文化传承与民族复兴重要的精神保障。“大学语文”课程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人格精神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对提高和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及传统民族文化素养大有裨益。为此,改进《大学语文》课程应从改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注重实践拓展、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和加大资金投入、充实教师队伍着手。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大学语文;人文精神;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9)02-0093-05

一、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一)大学语文承载文化传承功能

《大学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塑造人文情怀、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能力和强化民族文化认同为目标,是对“文化传承”这一大学主要功能之一的实践。我国的现代大学诞生后不久,各大高校纷纷开设面向所有学生的《大学语文》课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该课程被取消,由此带来的人文素养缺失、文化自信丧失等不良后果日益显现。在此背景下,开展以传统文化为导向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5 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研究阐释传承工作是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课程的主体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体现大学“文化传承”功能的方式。

(二)通识教育理念推动《大学语文》课程开设

《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符合当今高校日益强化通识教育的潮流,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高等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均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成人”和“成才”教育中相对失衡。西方高校大多在本科一二年级推行通识教育,而通识教育的核心板块之一就是人文经典教育,内容以古希腊、古罗马以来的西方人文经典为主,所有学生必须修习。这便强化了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并塑造了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成为助推西方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重要驱动力。通识教育理念近年来在国内也日益受到重视,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其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大学生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功利性的传授基本知识、技能的教育,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有助于提高和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传统民族文化素养,从而使我们的教育立足于中华文明的根基之中。

二、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高教司明确规定:“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近年来,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讨论愈加激烈,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学语文》课程仍然处于尴尬的境地。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在河北省省属高校对该课程现状展开调查分析。此次共在11所高校进行了访谈,在5所高校实施问卷调查。调查范围涵盖河北省属高校,包括理工院校、综合院校、专业性学校、高职院校等不同类型的学校及文(汉语言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不同专业。本调研共发放问卷1 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33份,有效收回率为93%。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大学语文教育正面临边缘化现状,《大学语文》课程存在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课程设置未达标

国家教育部明确要求普通高校对除汉语言专业以外的所有专业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但就调查显示,调查范围内的11所河北省省属高校中就有5所高校仍未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其余6所大学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也只是作为部分专业的必修课程开设,课程仅限一学期且课时数较少。绝大多数高校采取选修课的形式,如开设古代文学、写作基础、唐诗宋词鉴赏、明清小说专题等,从当前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大学语文》虽被定位为公共基础课程,但在实施过程中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同样被定位为公共基础课程的《大学英语》在高校课程设置中有明显的优势,《大学英语》在各个高校的各个专业均以必修课的形式存在,并且贯穿于学生4个学期甚至以上,每学期所占课时也远远多于《大学语文》课程。在考核形式方面,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备受重视,是几乎每一名大学生必须参加的考试,也是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标准,反观《大学语文》课程并未形成国家统一标准的专业性考试。由此可见,《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始终未成体系。

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并未统一,部分院校选择纯文选的教材内容,通过讲解文学原典以传承传统文化,而部分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院校则选择纯写作的教材,使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阅读理解、写作等语言应用技能。从《大学语文》教材的编订及选取来看,绝大多数院校对于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并不明晰,高校往往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其人文素质教育性。《大学语文》与文化史和文化概论类课程不同,《大学语文》课程的主题是母语学习,母语既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是文化,《大学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在母语学习中受到传统优秀文化浸染,体味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所以对于课程的定位应不仅仅止于“文学论”“文化论”“工具论”“综合论”等,而应该定位于“高校素质教育”范畴,落实在人文素质教育层面。

(二)缺乏对课程的重视

高校对中华传统文化为导向的《大学语文》课程经费投入不足。大多数高校出于种种原因,往往只重视学生专业课程的培养而忽视了具有文化传承意义及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作用的《大学语文》课程,高校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应用于专业成果的研发,对于文化资金的投入相应被大大缩小,难以满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通过调查得知,部分高校至今仍未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该课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开设课程的学校对于课程的设置、师资建设投入存在不足,几乎所有高校均没有设置大学语文教研室,担任《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多数来自汉语言文学教研室,很多优秀的教师在承担较多专业课程的同时担任《大学语文》课程的老师,显然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研究,降低了教师对于《大学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教育创新性研究的积极性。

高校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为导向的《大学语文》课程重视程度不高。一方面,由于当前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死板,多以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讲解为主要授课内容,使学生将《大学语文》课程简单理解为“高四语文”,使得《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一些消极的文化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大学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扭曲了部分大学生的心理,使其过分追求金钱与享乐,看重学习的实用性而忽视个人人文素质的提升,虽然大多数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是十分必要的,但相比《大学英语》、专业基础课,学生往往更看重后者,注重实际效益而不能认真对待《大学语文》课。从思维特点来看,理工类学生逻辑性强,习惯于知识型学习,而对于人文学科涵泳浸润的学习方式、发散性感悟性思辨性的思维模式较为陌生,有的甚至比较排斥。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陈旧

以传统文化为导向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大部分高校以教师语言传授为主,依靠老师的讲解和板书进行课堂学习,在这种陈旧模式下,学生将对大学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的学习形成单调乏味、无聊枯燥的刻板印象,降低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深入挖掘的积极性。同时课堂中缺乏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被忽视,多数《大学语文》课堂以教师为主体,未能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现实,教学中采取作品背景介绍、思想内容分析、写作特点总结的教学方法往往使作品内容与学生产生一定的距离,文章所承载的文化内核也在林林总总的分析和叙述中被淡化甚至完全忽略。

大学语文的考核方式陈旧。目前,《大学语文》课程的考核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而高校《大学语文》课堂多以讲解古代优秀文本为主,学生为通过考核只是对其优秀篇目进行死记硬背,传统文化对于学生思维、精神的积极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均未纳入考试的范畴。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改进策略

(一)改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1. 诵读古诗词,展现母语魅力。文学最初是以“诗乐舞”一体的形式出现,汉语不仅有优美的形式,深刻的含义,还有音乐般动人的旋律。很多流传至今的经典诗词多与音乐和舞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形”“意”“韵”的巧妙结合,展现出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魅力。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对古诗文内容的初步体会,通过多次诵读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古诗文本是静态的语言符号,当学生以声音的方式表达出来时,它就会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引导学生以诵读的方式感受诗文的情感和美妙的韵律,体悟作品的思想美、艺术美、感受汉语的语言魅力,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 标举文化元典,宣化人文精神。在众多的古代作品中,蕴含着古代名人作家的精神品格,对于大学生精神品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一,通过讲读中华文化元典,更好地了解古圣先贤的政治思想与主张,感受其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和思维智慧,解读民族文化精神,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操。其二,纵向上以史为纲,突出经典。通过系统把握民族文化与文学发展的脉络,由中学阶段的基础性、孤立性、片段性上升为整体性、系统性、理论性,使秦、汉散文,唐诗、宋词、元明清戏曲与小说成为课程的主导内容。

3. 运用新媒体,创新教学手段。其一,打破传统枯燥单调的形象,改善传统的课堂教授模式,使用现代课堂教学新模式,有助于生动形象地传承传统文化。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模式越来越不受学生的欢迎,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媒体技术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尤为凸显。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大学语文课堂理应与时俱进,进行教育改革,探索现代教学新模式,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因此,高校大学语文课堂应充分运用新媒体,拓展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激发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将课堂知识与声音、图片、视频融为一体,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接受《大学语文》课堂所要讲授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其二,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和思考。大学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中设计一系列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时常向学生提问,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使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进行加深思索,以达到更深层次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仅可以体现在课堂中,在课后也可以随时进行,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课程拓展延伸,搭建资源共享与互动平台,教师在网络平台上可以将有关传统文化的实时资讯分享给学生,拓宽学生的学习眼界,结合现代社会和学生关注的焦点,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开设网络课堂,制作微课视频,拓展以传统文化为导向的大学语文课堂传播空间,以加强大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学的效果。搭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利用QQ、微信、微博、贴吧等自媒体平台方便师生交流和答疑解惑。同时建立论坛,兼具讨论与答疑功能,让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并要求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在论坛中发起讨论话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个人主观看法,和教師交流阅读心得,写出鉴赏性短文。这种交流不仅提升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也能够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三,改革大学语文考试模式,努力创建统一的大学语文课程考核形式,在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模式下,增添在线学习成绩,包括课时学习和问题回答,等等,使学生养成日常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习惯,更好地开展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导向的大学语文课程。

(二)注重實践拓展,营造浓郁传统文化氛围

1. 开展传统文化推广活动。在课堂授课的接触上,高校大学语文教育应把教学课外实践工作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推广活动,使传统文化深入校园,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不同的认识和了解,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提高兴趣感和参与度,形成浓厚的校园传统文化氛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内心。河北省某大学曾举办“踏青吟诗,相约经贸”系列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吟诗登高送春目——登高吟诗”朗诵者意气风发,以饱满的热情朗诵了众多中国古典诗词篇目,“心有灵犀一点通——你画我猜答成语”考察参与者的传统文化积累,参赛者用肢体语言展示成语的内涵;“拜师礼序刘礼束脩”在孔子像前,拜师礼的情景演绎带大家回到古代,一鞠躬一拂袖,尽显尊师之道;“桃李红白填诗词”在百词斩活动中,飘扬的丝带给大家送上祝福,同时传递古诗知识;此外,一些古代传统体育活动如蹴鞠、投壶等,拓展了参与者的知识面。另外,高校可利用现有资源开设文学名著欣赏讲座、开展读书活动、建立读书沙龙、“古风吟——中华经典唱诵”“汉服礼仪团”“诗词大会”“成语大赛”,唱诵中华经典,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定期组织经典作品读后感征集、小品和课本剧文艺演出、汉字听写大赛、读书会等活动。

2. 将传统节日同《大学语文》课堂相结合。大学语文被赋予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局限于课堂生硬的讲授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要求。课本上的只言片语,零零碎碎的知识也难以说清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不妨从课本的代表作中找出具有历史意义的资源,找到古今交汇的节点——民族传统节日,民族节日是每一个民族宝贵的财富,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其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历代华人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感情都凝结在中华传统节日中,节日被赋予太多情感。民族传统节日就是为铭记历史传承精神而产生,这是我们与历史对话的有效渠道。在《大学语文》课程实践拓展中应充分利用节日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将节日与《大学语文》课堂结合起来,组织一些相关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一次传统文化的洗礼,这也是《大学语文》课程的使命所在。

(三)加大资金投入,充实教师队伍

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资金投入是推动以传统文化为导向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物质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提高师资力量,开设大学语文教研室,建设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同时,《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对大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让学生真正体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语文教师不仅要有知识的专业基础、良好的母语运用能力、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还需要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自觉传播传统文化的意识,教师本身要有优良的师德和精神品格。因为这些精神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只有教师具备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够为人师表,真正起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因此,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文化素质培训,同时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学习,从而对大学语文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教学方式形成深入的理解,做到因材施教,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投其所好”嵌入相关学科方面有趣有用的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提高《大学语文》课程的质量。

四、结语

《大学语文》课程肩负着重大责任和义务。建立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导向的大学语文课程,能够培养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和传承历史文化的意识,汲取优秀文化中的精神内核,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高校应重视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导向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有效改革,完善教学模式,提高课程质量,注重实践拓展,营造文化氛围,教师应注重言传身教,与时俱进,探索更多有利于丰富以传统文化为导向的《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其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梅健.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6).

[2]汪淑双.论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J].绥化学院学报,2016(3).

[3]崔娟.新媒体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7).

责任编辑:艾 岚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containing rich national culture essence and humanistic spirit,is the important spiritual guarantee for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College Chinese,as a native language course,bears the great mission of cultivating the personality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egra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to college Chines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will be of great benefit to improve and enrich students'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So,the course of college Chinese should be improved by improving the teaching mode,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learning,paying attention to the expansion of practice,creating a strong traditional culture atmosphere,enlarging the capital input and enriching the teacher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college Chinese,humanistic spirit,teaching mode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大学语文人文精神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