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聊斋志异》的人性观照

2019-07-30何江波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8期
关键词:聊斋志异审美人性

摘  要:《聊斋志异》有着奇幻浪漫、幽冷迷离的故事外壳,包孕的却是现实人生的孤独寂寞与热情执着。《聊斋志异》对人性的观照主要是通过对病态人格的审美观照来实现的。

关键词:聊斋志异;人性;病态人格;审美

作者简介:何江波(1982.9-),女,汉,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学与传媒。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01

《聊斋志异》有着奇幻浪漫、幽冷迷离的故事外壳,包孕的却是现实人生的孤独寂寞与热情执着。《聊斋志异》对人性的观照主要是通过对病态人格的审美观照来实现的。可将《聊斋志异》与唐传奇进行对比,《聊斋志异》对于唐传奇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唐传奇艺术手法的继承,另一个则是对唐传奇浪漫精神的继承。它把唐人所向往的人生境界进一步升华成为知识精英所向往的人性境界,开掘出人性所能达到的更深的向度。

1、痴

在爱情题材中,蒲松龄突出地给我们展示出人性当中的“痴”的状态,塑造了一系列的情痴形象。除了痴于情外,还有痴于物的形象,如《葛巾》中的常大用痴于牡丹、《黄英》中马子才痴于菊花,《书痴》中的郎玉柱痴于书,《棋鬼》中的棋痴、《石清虚》中的石痴、《酒友》中的酒痴、《鸲鹆》中的鸟痴,他们不谙世理、不懂世事,把某一物当成他们的此生最爱,沉浸在其中,并且会用整个身心去呵护。这种执著于一物一事或一人的状态,恰恰是蒲松龄所认为的人性当中最具有生命力的部分。

2、狂

除了“痴”这种人性境界外,蒲松龄还发掘出人性中的“狂”。《聊斋志异》中也有复仇或助人为难的豪侠形象,如《田七郎》中的报武承修朋友之义而以自己的性命作牺牲而手刃敌人的田七郎,《侠女》、《商三官》中的复仇的侠女和商三官。《聊斋志异》对于豪侠题材的超越表现在他塑造了一批不一定身怀绝技、但却具有着豪放精神的文弱书生形象,赋予他们“狂”的风度。这些狂生能够在古墓荒宅中以处变不惊的坦然风度征服耸人听闻的狐鬼,有着无所畏惧的豪情。如《青凤》中的耿去病,《陆判》中的朱尔旦,《小谢》中的陶望三。这些文弱书生都具有“英雄性不羁”的狂的精神状态,绽放出雄放的生命状态。

3、拙

《聊斋志异》中的隐逸题材也不同于唐传奇的引导读者红尘一悟、高蹈出世的主旨,而是突出人在红尘诱惑中能够固守节操的“拙”的品质。《长青僧》集中描写了这一特质。长青僧生前品性高洁,死后灵魂飘出,恰逢一个富家子从马上摔下身亡,魂与尸合,他借着富家子的身躯活了过来,他的人生境遇瞬间发生了巨变,富家子的家产、妻妾、奴婢都是他的。但是,长青僧却不屑于拥有这些,而是严格遵守着僧人的生活戒律,不吃酒肉、依然独宿,最后他不愿意过俗世生活,还是回到长清县的寺庙中去了。这种抵御红尘种种诱惑,守住自己本来面目的人格,就是对拙于逢迎、拙于通变的“拙”的人性境界的形象阐释。

4、真

“痴”、“狂”、“拙”是蒲松龄着力歌颂的人性境界,执着于生活的某一方面,不顾一切地追求心中之所好,在寻常世人眼中,他们行为乖僻,难以理解,在人格上看似有着严重的残缺,实质上这三者都共同指向人性的“真”。从时代风气来看,从晚明开始,文人追求独特个性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于有规范性的完善人格的兴趣。他们更欣赏的恰是有特点的狂狷癖病的人格,而不是完美的人格。在他们看来,有弱点、有缺陷的个性才是真正的优点。

晚明程羽文在《清闲谈》中提到当时文人的六种“病”以及这些“病”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这六种“病”是癖、狂、懒、痴、拙、傲,在《聊斋志异》中几乎都能找到它们的影子。如《婴宁》歌颂了婴宁看似有所残缺实则自然真率的人性之美。婴宁自然美好的人性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来表现的,即痴于花、狂于笑、拙于人。《庄子 庚桑楚》中说“圣人工乎天,而拙乎人。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唯全人能之。”庄子认为全人比圣人更加高明,这是因为全人既能保持天性又能顺应人事。婴宁随心而笑、任性自然,确实达到了“工乎天”,但是她却因笑惹事,不能称之为“俍乎人”,而是“拙乎人”。这里的“拙”是说,她自小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清新自然的环境当中,没有礼法拘束,不懂人间规则,因而显得拙于为人。杜贵晨认为婴宁名字来源于《庄子·大宗师》中“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撄宁”是指在外物干扰之下不为所动的宁静心态。《婴宁》一篇是对《庄子·大宗师》“撄宁”思想的具体演绎,婴宁的不笑亦不戚就是达到了一种“宁”的境界。可见,蒲松龄是想把婴宁塑造成一个既“工乎天”又“俍乎人”的全人,但是,婴宁毕竟是一个真率的女孩儿,而蒲松龄也毕竟是一个有情的活人,喜怒不行于色便失去了活人的情趣,因而他笔下的婴宁只是短暂的“撄而后宁”。她因想念母亲而零涕哽咽,逾年生一子,在怀抱中“见人辄笑”,大有其母风范。蒲松龄以他对人世经历的洞察和体验宣布了庄子“全人”理想的破灭,“工乎天”和“俍乎人”二者是不可以得兼的。《婴宁》凝聚着作者饱受的人世炎凉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入思考,蒲松龄不但写了人类美好的天性,也写了美好天性和人世规则的短暂调和,还写了人世规则对美好天性的斫伤。杜贵晨说《婴宁》是“女性命运和人类困境的一个绝妙象征”,“它不仅是蒲松龄早在17世纪对女性、进而对人类困境的一个文学发现,而且是关于整個人类永远需要协调并为之付出沉重代价的个性与群体冲突的象征。”

参考文献:

[1](清)蒲松龄,朱其铠校注.聊斋志异[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2]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杜贵晨.人类困境的永久象征——《婴宁》的文化解读[J].文学评论,1999,(05).

[4]吴承学,李光摩.晚明心态与晚明习气[J].文学遗产,1997,(06).

猜你喜欢

聊斋志异审美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功能与人性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