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研究
2019-07-30栾春凤白丹
栾春凤 白丹
摘 要: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对他人、家庭、集体、社会、国家所承担的义务和职责。随着我国对生态与民生问题的关注,风景园林专业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包括了保护环境的爱国精神、遵守法律的自觉意识和为公众服务的人文关怀等三个方面的内容。面对当前学校教育在社会责任感培养中存在的现实困境,文章提出了从凸显社会责任的课堂教学、倡导社会服务的专业实践两个角度进行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路径。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爱国精神;人文关怀;职业道德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关于青年大学生成长重要讲话中提到:“新时代青年要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这其中,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是大学生对国家、集体、社会、家庭、他人所承担的义务和职责,它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核心内容。风景园林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大学生毕业以后大多从事风景区、河流湿地、生态廊道、城市公园、房地产景观等方面的设计、施工、建设与管理工作,很多工作内容牵扯到如何配置社会公共资源以及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因此,风景园林专业具有维护社会公平和公众利益的重大社会责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风景园林事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是社会和国家对高等院校的基本要求。大学阶段是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地重要阶段,也是奠定社会责任感的关键时期[1]。近年来,国家、社会和高校都非常关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问题,已取得了很多成果。例如,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的社会责任感,张云路、何疏悦、于鲸等人从意义、原因、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2-4]。但是,尚缺乏如何从专业角度培养在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的研究。
基于当前的社会形势以及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范畴,其社会責任感培养首先从保护环境的爱国精神、遵守法律的自觉意识、服务大众的人文情怀等三个方面,加强大学生对本专业社会责任感内涵的理解。高等院校可以从强化社会责任感的理论教育、加入公益内容的专业实践等两个角度,强化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社会进步和园林事业的长久健康发展。
一、风景园林专业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一)保护环境的爱国精神
社会责任感的首先就是对国家之责[5]。当前,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内部夏季炎热,冬季雾霾,绿地稀缺,城市外围垃圾围城,水体黑臭,景观破碎,生物多样性缺失;在农村,绿色基础设施缺乏,乡村景观遗失。这些问题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国土安全与人居环境。
风景园林学专业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支撑学科,根本任务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专业[6]。2011年,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的设立基本标志着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科领域逐步扩展统筹国土安全、生态敏感区域的修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传承等关系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大学生,应承担着爱护祖国、保护环境,创造优美境域、保持生态平衡的责任。
爱国,是一种对国家、社会与人民的热爱之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对于大学生来说,应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意识,端正态度,把解决我国生态环境及社会发展面临的相关问题作为己任,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留住乡愁等宏伟目标。
(二)遵守法律的自觉意识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法治社会,遵守法律是整个社会的基本准则。风景园林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法制体系,从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到技术标准及技术规范等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一系列法律与规范,内容包括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施工与管理、风景资源开发与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类型。除此之外,风景园林专业还受到例如城市规划、城市住宅、道路、基础设施、文物保护、防灾减灾等其他领域法律规范的约束与限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景园林专业涉及的自然资源实际上已经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可以带来丰厚的利益。这使得风景园林专业具有责任重大、与公共利益关系密切的行业特点。由此,大学生更应该具备遵守法律的自觉意识,在受到他人的威胁或利益诱惑的情况下,能够自我约束,坚决地抵御来自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素质。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园林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语有云“修身律己”。对于大学生来讲,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将外在的法律规范内化,使之成为指导工作、调节个体行为的依据,这是良好职业素质的关键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大学生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基础。
(三)为公众服务的人文关怀
当今社会,我们国家的大多数资源是由市场经济进行配置与协调。随着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逐步推进,城市资源经历了由不同的群体进行的分化组合,出现了多元化、复杂化的利益群体,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日趋明显[7]。
风景园林专业作为一门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专业,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分配、管理和保护各类自然资源,因此,不可避免地将会碰到如何配置公共资源,如何权衡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等问题。例如,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里最大的公共资源,设计师在做绿地系统规划时,应保证公园的规模、位置、内容符合公众的利益,做到对政府、集团、个人一视同仁,对项目公平、公正。
大学生正是职业观念的培养阶段,不同专业和学科的划分就决定了他们将肩负不同的社会责任。风景园林专业的大学教育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人文情怀”, 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园林设计中,除了具有生态环保理念,还要着重加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关注老百姓的需求,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不要放弃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二、融入社会责任感的专业培养
(一)凸显社会责任的课堂教学
大学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科学合理、重视德育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一个关键。每个专业都有其自身特定的发展历史、发展背景和发展的路径,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这种文化传承中包含了深刻的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1]。随着风景园林学科内涵的延伸,风景园林专业融入了更多的关于社会、人文、环境、生物、法规等内容,因此,有必要进行课程改革,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从社会责任的宏观角度增加相关课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加强人文科学教育,加重传统文化、公共政策、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素质培养课程,促进大学生品行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系统掌握风景园林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与行为准则。通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多年来我国大学阶段的思想教育却较少考虑对职业道德的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的培养,不仅仅要遵守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还要有着更高的职业道德的要求。国际上,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均有注册景观设计师制度,相应地设有《职业道德守则》(Code of Ethics),提出对社会、客户、同事以及工作内容的基本要求,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标准或准则,对园林设计师的职业道德缺乏规范和约束。风景园林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高低直接关系到设计的好坏与工程质量的优劣、人民生活品质的高低,甚至国家的生态安全。因此,风景园林专业应改变传统思想教育的模式,加入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将园林职业的特点、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等作为主要内容,使大学生以主人翁的心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二)倡导社会服务的专业实践
社会实践是培养社会责任感最有效的途径,特别是融入专业元素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大学生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的关键环节[8]。风景园林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校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深刻理解和熟练应用。目前各大高校均较为重视实践教学,尤其是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太关注在实践中如何端正思想、认识社会、诚信自律,如何树立为国家和民族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由于社会实践的内容、方法会受到特定专业知识的限制和作用,风景园林专业可根据自身特点,结合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小到街坊邻里,大到城市公园、风景区、河流湿地等,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去关注社会的问题、老百姓的需求和自己的专业职责。例如,当前很多园林专业的内容涉及到城市老旧社区的改造问题。结合设计目标,不仅要进行现场踏勘,还要进入社区走访,广泛征求意见,并且最终的方案也要由居民和相关管理人员考核,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己对土地、生物、气候、资源、社会和人民的责任与价值。
除此之外,大学更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走入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积极推进关注自然、关注民生的志愿活动和公益事业。诸如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深入农村、社区、大自然的广阔天地,了解生态环境及社会问题,开展科普宣传、社区服务、保护遗产、乡村建设等活动,用自己的专业技能自觉、主动担当起服务社会的责任。
三、结语
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应紧密联系目前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迫切问题和要求,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出发,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逐步总结经验教训,找到最适合的培养路径。时代给予风景园林专业巨大机遇的同时,也赋予其艰巨的社会责任。作为一名风景园林专业的大学生,应紧密联系个人的发展和祖国的命运,尊重自然,保护国土,服务人民,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贾启君,王莹,原续波.谈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43-46.
[2]张云路,李雄,章俊华.风景园林社会责任LSR的实现[J].中国园林,2012(1):5-9.
[3]何疏悦,李隽诗,王如君.浅谈城市景观设计师的社会责任[J].中国林业教育,2013(2):4-7.
[4]于鲸,张祥永,曹阳,等.以社会责任为导向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育路径及实施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8(43):137-140.
[5]李文君,袁奋光.探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和培养路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04-106.
[6]孙松林,李运远.“生态文明”背景下风景园林工作的重点与方向[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36):2095-2014.
[7]金迪,王倩.论在市场经济中规划师的职业道德取向[J].建筑与环境,2008(2):92.
[8]朱明,史美育.浅析专业元素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93-95.
作者简介:
栾春凤,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园林规划与生态技术研究。
白丹,博士,郑州大学建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设计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