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2019-07-30田沐雨齐宏欣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实体经济马克思主义

田沐雨 齐宏欣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今天学来具有意识形态和科学的双重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人民立场的理论基础,是中国新时代经济建设的根本指导,能够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和实体经济转向等重大经济战略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人民立场;实体经济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9)02-0033-0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中最为深刻的部分,历史意义重大,其理论资源丰富,今天学来具有意识形态和科学的双重价值,科学性是意识形态性的基础,意识形态性是科学性的表现,两者浑然一体。

一、马克思经济学历史意义

马克思经济学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可概括为学术价值、方法论价值和思想价值。

(一)马克思经济学学术理论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经济学学术理论的历史意义在于马克思在李嘉图跌倒的地方站了起来。

经济学在马克思那个时代的重量级人物当属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但是斯密作为资产阶级代表,其阶级局限性使得他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脱离了科学的正轨,他的劳动价值论最终庸俗化为要素价值论;李嘉图自始至终地坚持了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使政治经济学达到了最高峰,但他面对资产阶级的质疑无言以对。资产阶级质疑的问题是:按照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不同的资本所雇用的劳动不同,那资本所得到的利润也应该是不一样的,但是事实上雇用不同劳动的资本却得到了相同比例的利润,说明利润与劳动无关,劳动价值论是错误的。面对这种挑战,李嘉图的沉默导致其政治经济学破产。可见,一个理论若只有正面的主张,而没有反面的驳斥是软弱无力的。

马克思在李嘉图跌倒的地方站了起来,他创立的平均利润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科学有力地回击了资产阶级的质问和挑战,从而保卫巩固了勞动价值论,把政治经济学推向了新的顶峰。马克思的论证是这样的:剩余价值和商品价值经历了形式、数量到本质的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其根基都是剩余价值和价值。剩余价值的变形是m→p→p,价值的变形是w=c+(v+m)→(c+v)+p→k+p→k+p。在资本家的眼中,他所赚的是他的资本带来的利润P,根本不是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m。利润和剩余价值在数量上没有差别,但在来源上却发生了质的变化,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否定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同时,在相对量上也发生了大的落差,剩余价值率即剥削率m′=m/v,利润率p′=m/c+v,显然m′>p′,这样就降低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进一步地,利润p会转化为平均利润p,不同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是不同的,一般地讲,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因为所用劳动较多,所以利润率也较高;而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因为所用劳动较少,所以利润率也较低。资本逐利本性决定了这种状态必然要被打破,利润率低的资本会自发地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随着这种转移,商品的供求关系发生逆转。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资本移出而供给减少,需求相对稳定,导致利润率提高;相反,原来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资本进入而供给增加,需求在短期内也相对稳定,导致利润率下降。如此多次反复之后,利润率趋向大体相等,即各个资本按照大体相同的利润率获得利润即平均利润,一个资本的所得再也看不到它与劳动的关系。但马克思揭示出的事实是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商品价值总额w等于生产价格总额k+p。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资本所雇佣的劳动少,所创造的价值也少,资本却得到相同比例的利润,这是因为它不仅剥削了本部门的劳动;同时还剥削了它所转移进去的部门的劳动;而资本有机构成低的资本所雇佣的劳动多,所创造的价值也多,却也得到相同比例的利润,这是因为这种部门的劳动不仅受本部门资本的剥削,同时还受转移进来的资本的剥削。与剩余价值到平均利润的转化相对应,商品价值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由c+(v+m)即劳动的产物变成了资本的产物k+p,前者商品的成本是劳动,后者商品的成本只是资本,完全掩盖了价值的真正来源。但是马克思透彻地分析了这种演化,并犀利地指出,从总体上看,利润与剩余价值总额、价值与生产价格总额是完全相等的,利润和生产价格归根结底来自劳动的创造。

马克思上述的论证过程击溃了资产阶级对李嘉图的质疑,具有重大的学术创新意义,同时也提高了工人阶级的阶级觉悟,认识到工人和雇主的矛盾不是个体之间的对立,而是整个工人阶级和整个资产阶级的对立,工人阶级要想获得真正彻底的经济解放,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度,获得自己阶级的生产资料,这才是根本的出路。

(二)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上的历史意义

这里重点强调两点,一个是阶级整体的方法,一个是历史的方法。

从上面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质疑的批判可见,与资产阶级原子方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克思所采用的是整体分析方法,若从单个资本出发,就看不到工人和资本之间关系的阶级本质,工人就会被个别雇主短期的生活、生产条件的改善所迷惑,而放弃更大更根本的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根本利益,就会执迷于砸毁机器的自发斗争,把人人之间的关系降低为人与物的关系。正是马克思整体的、阶级的分析方法擦亮了工人的眼睛,使工人跳出了狭隘的眼界,重新定位自己与资本的关系,看到了整个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之所在,那就是向资产阶级夺取生产资料所有权。

资产阶级的方法除了原子方法,还有非历史的方法,他们认为资本关系从来就有并永远存在。但马克思揭示出事实是,资本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段落,它不是从来就有,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资本主义之前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通行的是人对人的依赖,资本主义则是人对物的依赖。资本主义只是把劳动者所遭受的有形皮鞭换成了饥饿的无形皮鞭,从经济上继续奴役劳动,劳动者的觉醒必然要挣脱这种无形鞭笞,最终把资本送入历史博物馆。马克思分别从生产的角度、交换的角度和分配的角度论证了这种必然性:从生产角度看,资本对利润的贪婪和外在竞争的压力促使资本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它的这种个别企业精明的、有组织的生产造成工人失业,成为相对过剩人口,购买力大大减少,供求缺口增大,这种矛盾产生于资本主义内部,在资本主义自身范围内无以解决。从交换的角度看,资本正常的循环周转需要资本时空上的协调,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也使得其自身无法满足这些条件,使它最终走向终点。从分配的角度看,会得出资本主义归宿的相同的结论,在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土地所有者等各种剥削集团的瓜分过程中,平均利润率不断下降,而利润是资本的血液,当利润率趋近于零时,资本的生命之源枯竭,资本流尽最后一滴血,它便寿终正寝。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现实中资本的生命力呢?资本作为一种有机体,它不会束手就擒,而是不断地寻找出路,原来资本在一种特定的商品上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和价格,以此增强竞争力,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于是资本又开发全新的商品,价格提升,利润大幅增加,表现为资本生命力增强。这种资本有机体的顽强生命力是否意味着“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失效呢?答案是否定的,其中根本的原因在于这种资本有机体的顽强生命力并没有消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只是基本矛盾暂时得到缓解,一个事物其致命的根源没有消失,其归宿也就不会改变,“两个必然”仍然有效。

“两个必然”还面临当前社会经济中股份制的冲击。经过多年的社会实践,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难题之一就是如何解决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和被雇佣地位的矛盾,而股份制是一个很好的出路,那这是否会改变马克思分析的社会发展方向呢?其实股份制是用股份的形式重建个人所有者,是走向劳动者全面自由的发展的途径之一,此外还有强化国有经济等途径,所以“两个必然”仍然有效。

(三)马克思经济学思想创新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的思想丰富多彩,这里要强调的是马克思理论的根本思想,也是资本论写作的初心:那就是改变了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充分地论证了工人阶级才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真正创造者,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而是工人自己养活自己,还反过来养活了资本家,成就了资本家的巨额财富。

首先,工人自己养活自己,还养活资本家。表面看,资本给工人提供工作机会,支付工人工资,好像是资本养活劳动,但这种现象经不住进一步的分析。真实的情况是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其中就包括了工資部分,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具体劳动转移了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另一方面通过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即v+m,其中v即是工资部分,是工人自己的劳动所创造出来的,而且还创造了m即剩余价值,供资本家享用。

其次,从资本再生产的角度看也是这样,资本家享用的财富、进而他的全部家当都是对工人劳动的掠夺,如果没有工人日复一日的创造,资本家天天消耗其既有财富,迟早有一天会坐吃山空。但事实上,资本家并没有坐吃山空,而是坐拥更多,是哪里来的呢?来自工人不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

马克思的这些真知灼见改变了工人革命的性质,革命不是抢占资本家的财富,而是夺回原本自己创造的、被资本无偿巧妙剥削的血汗。这种思想是颠覆性的,与当时传统的看法截然相反,甚至工人自己都那样认为,马克思的研究开启了工人阶级新的、质变的觉悟。

二、马克思经济学意识形态视角的时代价值

这种时代价值集中体现在“人民立场”价值和“理想信念”价值。

(一)人民立场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经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论证人民的立场,这可以从马克思生产力要素论和劳动价值论等理论得出结论,人民立场为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总体方向。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人的要素是最活跃的主动性要素而不是资本要素或者土地要素等物的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突出强调了人的要素对资本等要素的优越性、创造性和目的性。在价值的创造问题上,资产阶级只讲劳动创造价值,并没有提出是什么劳动创造了价值,他们把创造价值的劳动混同于具体劳动,把价值混同于使用价值。马克思则把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抽象劳动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为商品价值,成为商品交换的共同基础,劳动价值论成为劳动者共建共享的深刻理论根基。

(二)理想信念的时代价值

理想信念不同于宗教信仰,后者不要理性把握,而前者的理性探索不可或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种理性信念恰是理性的结论。从人类历史的演进看,人类是不断追求进步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下的劳动人民既饱受政治压迫摧残,又遍尝经济被剥削之苦,资本主义克服了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弊病,却保留了人剥削人的流毒,资本和劳动之间的鸿沟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无以填平。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按劳分配,而按劳分配所带来的收入差距远远小于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配差距,所以是一个质变的社会进步,如果能够把按劳分配的收入差距也消除掉,社会将进入更加美好的阶段。

所有这些社会的进步发展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规律贯彻其中,资本主义不因人们的憎恶而过早消失,共产主义的理想状态也不会因为我们的高度渴望而提前到来。社会演化自有其规律可循,资本主义的兴起是这个规律的作用,它的灭亡和新社会的诞生同样如此。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它与封建暴力相勾结,强制人们离开家园、进入资本雇佣制度,但真正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最终确立的,并不是这种封建性质的国家机器暴力,而是资本主义发达的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生产力统治下,工人的生产能力片面化,永久地失去了一个完整产品的生产技术能力,即使完整产品的生产技能偶有保留者,在成本上也无法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相竞争,这样工人就被牢牢地拴在狭隘的资本分工中,从此,他可以拥有选择被哪个资本剥削的自由,但却没有不被资本剥削的自由。正是生产力的革命成就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未来美好的、成熟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也必然要奠基在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之上。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和现代要素不断拓展和深化,无人机、人工智能等当代生产力的先进代表就是未来美好社会的曙光。

当然,也不能因此就陷入单纯生产力发展的宿命论,生产关系调整的反作用也是巨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注意的就是随时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使生产关系的调整不断促进生产力发展,二者良性互动,共同打造一个又一个新的社会进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建设等大政方针就是调整生产关系主观能动性的生动体现。

三、马克思经济学科学视角的时代价值

科学视角,还是意识形态视角,只是一个相对的划分,两者相生相伴,科学的论证必然得出上述意识形态性质的结论,而意识形态性质的表述也离不开科学的论证。其相对的区分是,意识形态视角偏重于人与人的关系,主要是生产关系方面,科学的视角偏重于人与物的关系,主要是生产力方面。

从科学视角看,马克思经济学对当前生产力发展的指导也是多方面的,如用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指导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产业平衡布局问题,用国际价值论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视野问题等。

(一)马克思经济学与实体经济转向

生产是社会财富的根本来源,这是马克思经济学的科学主张,当前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停滞化正是这种科学主张的反面诠释。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即金银,金银财富来自交换领域的卖而不买、多卖少买,在实践中谁违背了这样的规定,谁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重商主义的这种主张停留在表面现象,没有看到用于交换的商品最终来自生产领域,个体之间的交换只会发生财富的转移,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财富总量。重商主义片面夸大了交换对于生产的促进作用,夸大为直接增加或毁灭财富本身,这也是其原子式的个体主义方法论所导致的认识局限。

斯密倒是把经济学的目光从交换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认为财富就是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物品来自生产,从而使政治经济学成为真正的科学。但斯密却摇曳不定,没有一贯地坚持劳动价值论,而是飘忽在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和供求论等正误之间。

马克思经济学认为,金融从其产生的本源上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实体经济第一,金融第二,但资本逐利本性使得金融自成体系,甚至扩展为一种金融经济,成为脱离实体经济的利润游戏。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美国2008年的金融危机无奈地展示了这个道理。

那么早期受到重视的实体经济为什么会被金融经济抢了风头呢?总的来说,是实体经济自身发展对金融的需要,以及金融资本运作的特点。实体经济需要金融的媒介、储蓄、投资和支付清算,但它挡不住金融资本的投机钻营,如果离开实体经济照样可以赚得利润、甚至赚到更多的利润,那金融资本是不在乎自己的本分的,为实体经济服务、还是脱离实体经济已经不是它所考虑的了。金融运作快速高效,实体经济相比之下则需要坚韧慢工,资本理性人的本性要求少投入、多产出,就这样逐渐摆脱依附地位,形成金融圈内增值游戏的自我陶醉。但客观上,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是伪金融,其创新也是伪创新,金融离开了实体经济就是一个个泡沫,外炫中空。

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根本力量之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头是岸”。金融发展不能脱离实体经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货币金融再发达也是空中楼阁。而若具备坚实的实体经济,金融也会应势而生,从而形成两者互利共赢的正常局面。进一步地看,金融向实体经济服务定位的转变必须遵循市场原则,不是什么样的实体经济都可以得到金融支持,面向新形势下的经济结构调整才是金融调头的正途。产融每个方面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二者共生共荣,大批既懂实体经济、又谙市场的专家将应运而生。

(二)马克思经济学与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

我国土地分户经营的利用效率低,完善土地产权制度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重要问题。马克思经济学擅长产权分析,其所有制理论、产权分离理论、剩余产权理论、公有产权理论和劳动产权理论等可为土地流转提供针对性指导。

我国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是为了保障农民整体权益和国家对土地资源的调控,虽然实行承包经营,承包者不是最终的所有者,但在保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照样可以运用产权的可分离性,其承包权可以出租、转包、入股和抵押等,从中获得类似所有者的剩余产权收入。但是目前土地流转市场并没有大规模运转,主要是缺乏农村内生或外来的市场化的农业大资本。缺乏农业市场化大资本并不就意味着农村土地流转停滞,农村内部的城市化倾向将会以一种城乡之间的比较利益机制带来土地流转的发展,具体机制有婚姻机制、教育机制和医疗机制等。

首先是婚姻机制。农村普遍的性别比例失衡使得男性成为婚姻现实中的强劣势者。男性被婚姻逼迫在城市购置婚房,而女性認为城市的集约化居住更能享受现代生活和就业模式。很多村落因此成为无人村,或者只有中老年人居住。这种局面即使赶不上大资本短期成功改变农村居住面貌的速度,也会在加速度下完成农村社会的解体。其次是教育机制。农村教育资源稀少且落后,年轻的父母越来越多地带孩子进城读书,农村的土地房产资源因此大量闲置。最后是医疗机制。城市医疗资源优势明显,这种城乡医疗资源的差距在短期内是难以缩小的,对健康长寿的追求使得人们弃乡择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常说常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珍惜善用这座营养丰富的理论宝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郑有贵.公有制的建立是新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基石——基于社会主义改造历史地位的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7).

责任编辑:许永兵

Abstract: Marxist economics has double values of ideology and science,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latest achievements in adapting Marxism to Chinese people's position,is the fundamental guidance for the new era of China's economic construction,can help us understand economic strategic issue,include the country revitalization strategy,and the real economy diversion,etc.

Key words: Marxism,labor theory of value,the position of people,the real economy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论实体经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鲜活体现
科技劳动视角下的超额剩余价值来源探析
劳动公有制是经济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
电商发展过快的成因及对经济的影响
虚拟资本理论发展探究
我国实体经济在金融支撑下的重要意义
现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可能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