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影响开发模式在城市更新中的运用

2019-07-30周旋上海林同炎李国豪土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上海200437

中国房地产业 2019年15期
关键词:林带绿道城市更新

文/周旋 上海林同炎李国豪土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上海 200437

1、低影响开发的社会意义

低影响开发原指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旨在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LID低影响开发是一种可轻松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生态技术体系,其关键在于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或回补地下水。主要包含: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地下蓄渗、透水路面。但随着低影响开发观念的深入,在城市更新中所指的低影响开发不仅包含雨水花园等为代表的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生态技术体系,还包括挖掘原有空间的优势潜力、对既有空间环境的微改造,着重于更新中减少对周边的环境影响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力(干扰)等,是目前城市更新的主流。

西方城市更新大致经历了"清除贫民窟—福利色彩社区更新—市场导向旧城再开发—社区综合复兴"四个发展阶段,各阶段更新政策的历史发展背景、参与对象、更新途径和更新结果各异。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为应对城市中心区衰落等问题,开始从城市中心区改造与贫民窟清理入手,分阶段推动城市更新运动。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和形势的不断变化,从最开始的大规模推倒重建为主到现在开始重视小规模低影响的社区改造,注重促进社会和谐、本地文化、社区参与、安全与生活质量等提升。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已进入建设的科学“新时代”,城市发展逐渐从增量模式转为存量模式,城市更新正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式。同时,城市更新的模式也从粗放的“大拆大建”转向“绣花式”的低影响精细化更新,从关注重大产业项目到关注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问题,更加注重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这种小规模、渐进式、低影响的城市建成区更新提升,不仅能有效提升民众日常生活空间的景观品质,完善公共空间功能;还有助于有效保护历史街区的文化肌理、延续地域人文和传统公共空间尺度;更重要的是留住老街巷里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魅力,在更新迭代中做有温度有特色的低影响微更新。

2、低影响开发模式在城市更新中的运用

2.1 老旧社区更新模式

城市更新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大拆大建,更需要做好精细化的低影响更新,社区更新是当下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紧要课题。针对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进行的低影响微更新,是预防社区衰败、重现其活力的重要举措,能起到提升社区物质环境品质、增强场所活力的作用。

以义乌市北苑街道复兴社区景观提升项目为例,改造前,该社区像其他义乌老旧小区一样存在以下问题:没有物业公司入驻,缺乏基本的物业管理和维护(主入口岗亭、道闸)等;小区内车辆乱停乱放,车满为患;公共设施缺乏或破旧;缺少公共活动空间、休憩、健身、儿童活动空间等;小区部分闲置绿化用地有效利用率较低等问题。在多次踏勘现场和与街道及居民代表沟通后,进行有针对性的低影响更新:①提升物管效能,在主入口增加岗亭和道闸,对社会车辆进行有效管控,减少小区内停车压力;②改善活动区域,在小区中心区域用现代简洁的组合式集装箱替换原破旧的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建筑,打造全新的老年活动中心和书吧,成为社区的邻里交流活动中心;③保绿复绿提质,在乔木基本保留的前提下,对中心花园地被进行提质复绿,小投入获得大改善效果,小区中心花园的面貌焕然一新。本次社区微更新从小区居民的多元需求出发在设施、配套和管护环境中进行全方位打造,以较低的成本、因地制宜的微改动获得了较佳的改造效果,不仅帮助居民改善了基本居住环境,还切实增强了居住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2.2 郊野林带更新模式

郊野林带一般是防护林的一种,以遮蔽和防护为主的速生粗放型养护林带。为林带再生是我们研究城市更新的另外一种新形式,低影响开发模式在此类更新中体现得更为透彻。以上海市长宁区外环林带生态绿道建设为例,长宁区段的外环林带生态绿道位于外环线以西(苏州河-沪青平西侧机场苗圃)100米林带内,全长6.25公里,面积约50万平方米。这条绿道的开发整体以低影响开发为主要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利用现状,以现有路沿景观和植被良好的管理道路为基础(图1),作为绿道原型,进行功能标识划线,提升美化,极大减少新路基建设、保护原有环境的拟自然性(图2)。②顺势造景,结合原有地形地势进行雨洪排水设计,将原低洼积水处顺势开挖形成雨水花园、湿地景观或水景,即丰富了绿道沿路景观形式,又解决了排水、蓄水、用水问题。③优化绿廊,对原有密林进行疏伐优化,形成环境最优质的林荫绿廊,避免了大量砍伐树木且立时景观效果好,实现了低影响开发与林带微更新(图2)。

图2 改造后绿道

长宁区外环林带生态绿道是基于外环林带建设的城市绿道,并结合“平赛合一”的设计理念,依托现有的自然林带、水道河网、景观道路等资源,在林带内进行绿道建设和相应的景观改造提升,打造具有生态保护、健康休闲、资源利用功能的城市绿色线性空间,使外环林带从改造前的“看得见走不进的密林”变成“人人走得进可享用的休闲地”。 整个项目规划设计始终围绕如何正确平衡“景观、生态、经济”三者之间关系而开展。以最少的人工干预、最少的资金投入获得最优的景观效果和最好的生态环境,是对低影响开发模式的一次有力诠释。

2.3 灰空间再生更新模式

长宁区外环林带生态绿道沿线有四处桥涵空间,现状桥涵空间整体看起来老旧破败,是灰空间的代表,令人觉得压抑而易产生社会隐患;部分桥下空间现状被占用或疏于管理,整体环境“脏乱差”。本着低影响微更新改造原则,不动桥身任何结构及外立面建设,通过艺术表达,景观设计,实现桥涵空间的更新改造实现提亮和美化城市灰空间。更新模式:①赋予主题——文韵雅律,②遴选要素——蒙德里安经典三原色格子画,并③二次解构融入功能,即将三原色格子图案结合灯带、立体绿化等一起打造出现代时尚、富有韵律感的桥涵景观活力空间。生动而又不失趣味,原本桥下的灰空间继而转变成了交流的新空间,同时还可兼有驿站功能。

2.4 公共开放空间更新模式

在中国,上海率先提出:“建筑适合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城市始终有温度”这样的城市管理理念,在上海新一轮城市更新中,愚园路的更新已然成为一种低影响开发模式的范例和模版——更新模式变“拆、改、留”为“留、改、拆”,最大程度利用现有空间解决人民群众的不断提升的城市公共功能需求。愚园路的改造,在绝大部分保留其功能、城市肌理和建筑的同时,选择合适的巷弄进行重点更新,将封闭的陈旧的空间,变成开放、时尚的空间。并沿着街区打开了若干个“口袋公园”,成为市民们聚会、散步、休闲的场所,以较小规模的改动促进空间和资源能源集约利用。在新的“厕所革命”中也充分体现了低影响微更新的时代性和时尚感,在面临二胎时代和城市公共空间提出了新诉求,在不改变结构和大框架的基础上,微更新的公共厕所建筑成了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3、低影响开发模式与时代共生长

当前,城市更新不仅是对建筑物等硬件设施进行改造,更要对生态环境、文化环境、产业结构、功能业态、社会心理等各种软环境进行延续。我国城市更新已从传统的注重物质层面与拆旧建新过渡到以功能环境重塑、产业重构、历史文化传承、社会民生改善为重心的低影响有机更新阶段,有了更多的保留,更多的平衡。城市更新也成为解决城市面临的安全与卫生、资源约束和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等不同问题的重要手段。未来低影响城市更新将呈常态化,时时处处融入生活,体现新生代的诉求,如血液循环和更迭一样,为城市双修带来新的生命力和新的时代研究课题。

猜你喜欢

林带绿道城市更新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不同配置乔灌混交林防风效益的风洞试验
闽南沿海木麻黄基干林带下潺槁造林初步研究
城市更新,时空“生长”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绿道规划设计的人文关怀调查研究——以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湖环湖绿道为例
打造珍贵彩色林带 建设浙中生态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