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门—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2019-07-30唐大麟

中国石油企业 2019年6期
关键词:王进喜玉门石油工业

□ 文/唐大麟

玉门,顾名思义乃“美玉之门”,相传酒泉西南侧的山中盛产美玉,而这山前之地便是玉门。长久以来,人们提到玉门,大概会想到唐代诗人王之涣的那句“羌笛胡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二字因这句诗而长久的根植于中国人的脑海之中。然而历史上的玉门关自汉武帝初置以来,并非在今日玉门之境内,且自宋元陆上丝路渐衰之后,玉门关也逐渐废弛,及至近代,油矿的名气似乎更胜于关隘。

探究玉门石油的发现和利用,似乎可追溯至魏晋,西晋敦煌人张华在其《博物志》中有“寿延县南有石山出泉,县人谓之石漆”的记载。延寿县即今玉门市赤金镇,这个记载中的位置基本与现在的玉门老君庙油田位置吻合。清同治年间,赤金民众在石油河一带淘金时发现“石漆”可点灯照明,燃火烧炕,便采挖用之。为了防止石油随洪水涌出,人们干脆在水源处挖坑筑坝,阻止石油下流,这条石油冲出的河流,也被当地人称作石油河。1909年,当地人集资采用土法采油,并实现了年产50多吨的产量。在满足当地点灯、膏车使用外,还销往兰州、张掖等地,这引发了地质学家的兴趣。1921年,地质学者谢家荣在对玉门经过了半年的勘探后,一份《甘肃玉门石油报告》引发了中国地质学界的关注,它打破了西方专家对中国没有石油的论断。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沿海港口遭到日军封锁,严重影响了国内的石油进口,国民政府于是启动玉门油矿的建设,增加产能。在孙健初、严爽等爱国学者勘探努力下,1939年8月11日,老君庙油井喷涌出第一股石油。抗日战争期间,玉门油矿共生产原油25万吨,占同期全国原油产量的90%以上,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后,玉门油田被列为“一五”期间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1957年建成我国第一个现代石油工业基地,1959年生产原油140.62万吨,为油田历史最高值,占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的51%,撑起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半壁江山。从六十年代起,玉门油田担负起了新中国石油工业“三大四出”(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出产品、出经验、出人才、出技术)的历史重任,先后会战大庆,南下四川,跑步上长庆,二进柴达木,三战吐鲁番,向全国各油田和炼化企业输送骨干力量10万多人、各类设备4000多台(套),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著名诗人李季曾赋诗:“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作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20世纪几乎中国所有兴起的石油城市都与玉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大庆石油会战而被人们熟知的“铁人”王进喜,便是无数从玉门驰援全国各地石油工业建设者中的一员,“铁人”是五六十年代社会送给石油工人王进喜的雅号,而“铁人精神”则是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也集中体现出我国石油工人的精神风貌。铁人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铁人精神”是玉门石油人贡献给祖国的宝贵财富,时至今日,仍是石油战线乃至各行各业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断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

世纪之交,随着玉门本地可开采石油储量的减少,玉门油田的产能也不可避免的从1959年的140多万吨下滑至1998年的38万吨,这个国内声名最响、开采最早的油田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但玉门油田在中石油集团的坚强领导下,及时调整战略布局,不仅将队伍输送至国内主要油区开辟新战场,还在乍得、阿尔及利亚等国外市场打造了海外品牌。

当前,玉门油田按照“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方针,积极实施“油气并举、创新驱动、开拓市场、人才强企”四大战略,努力实现“油气产量重上100万吨/年、率先建成百年油田”的双百目标,让“石油摇篮”这面旗帜在祁连山下永续飘扬!

猜你喜欢

王进喜玉门石油工业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稿约
铁人王进喜(节选)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稿约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稿约
王进喜:一条铁的家规
这里是玉门
叩问玉门
CHINESE IDOL
玉门文物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