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吸虫性阑尾炎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

2019-07-30王娟娟李正亮王贝然李娟娟余义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9年7期
关键词:血吸虫点状血吸虫病

周 舟,王娟娟*,杜 伟,张 靓,李正亮,王贝然,李娟娟,余义俊

(1.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云南 大理 671000;2.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放射科,云南 大理 671000)

血吸虫病好发于我国南方12个省区[1]。大理地处滇西,因自然环境等因素,血吸虫病的发病率远高于云南其他地区[2]。血吸虫病不仅可因虫卵沉积于肝脏、脾脏等靶器官造成其损伤,也可沉积于阑尾壁引起管壁僵硬、狭窄而诱发急性阑尾炎。有学者[3]将血吸虫病引发的急性阑尾炎称为血吸虫性阑尾炎,其临床表现与非血吸虫性阑尾炎差别不显著,但更易发生阑尾坏疽和穿孔等严重并发症[4-5]。目前国内外对于血吸虫性阑尾炎的影像学征象报道相对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血吸虫性阑尾炎的CT表现及其临床特点,并随机选取36例非血吸虫阑尾炎与之对照,旨在从影像学方面增加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1月—2018年6月于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且具备完整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资料的26例血吸虫性阑尾炎患者(血吸虫性阑尾炎组),男12例,女14例,年龄13~74岁,平均(40.2±15.9)岁;随机选取同期具有上述完整资料的36例非血吸虫性阑尾炎患者(非血吸虫性阑尾炎组),男16例,女20例,年龄6~78岁,平均(40.6±17.8)岁,其中单纯性阑尾炎和化脓性阑尾炎各13例,坏疽性阑尾炎10例。所有患者均为大理本地常住居民,均以转移性下腹疼痛就诊,52例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58例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均在术前24 h内接受CT平扫。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16层CT扫描仪。嘱患者仰卧,头先进,扫描范围自肾上极至耻骨联合下缘水平。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50~200 mAs,螺距1.0,扫描层厚2 mm,层间距2 mm,重建层厚1 mm,层间距1 mm。

1.3 图像处理和分析 采用Philips EBW后处理工作站。由2名放射科高年资医师分别单独阅片,意见不一致时提请另1名副主任医师进行裁决,获得最终意见。观察图像时,先由上及下逐层寻找回盲部,再从回盲部下方层面寻找阑尾根部并观察全长,并沿阑尾长轴行MPR及CPR后从不同角度观察。选用低窗位,观察阑尾形态(阑尾是否增粗、阑尾壁是否增厚、阑尾周围炎性浸润)、阑尾石形态和邻近结肠壁是否钙化。阑尾石定义为阑尾腔内外的高密度影(CT值>80 HU),根据其形态将阑尾石分为点状、线状和双轨状;点状阑尾石表现为孤立的结节状或串珠状高密度影,线状阑尾石表现为连续线条样高密度影,双轨状阑尾石表现为近似于平行轨道状分布的双线条样高密度影。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2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年龄(t=-0.09,P=0.93)和性别(χ2=0.02,P=0.8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病理结果显示,光镜下观察,62例阑尾标本均可见阑尾充血肿大、炎细胞浸润,部分可见阑尾壁穿孔、坏死;血吸虫性阑尾炎组患者均可见血吸虫感染征象,如虫卵沉积或钙化、慢性肉芽肿形成等。

2.1 阑尾形态 CT示血吸虫性阑尾炎组阑尾增粗23例(23/26,88.46%),阑尾壁增厚20例(20/26,76.92%),阑尾周围炎性渗出19例(19/26,73.08%),见图1。非血吸虫性阑尾炎组阑尾增粗32例(32/36,88.89%),阑尾壁增厚28例(28/36,77.78%),阑尾周围渗出23例(23/36,63.89%),见图2。2组间阑尾增粗(χ2<0.01,P=0.96)、阑尾壁增厚(χ2=0.01,P=0.94)和周围炎性渗出(χ2=0.58,P=0.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 阑尾石 62例中,CT检出阑尾石46例,其中血吸虫性阑尾炎组21例(21/26,80.77%),非血吸虫性阑尾炎组25例(25/36,6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P=0.32)。2组间阑尾石表现为点状和线状的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1),血吸虫性阑尾炎组阑尾石表现为双轨状者高于非血吸虫性阑尾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图1C)。

表1 2组间阑尾石形态比较[例(%)]

2.3 邻近结肠壁改变 血吸虫性阑尾炎组中18例(18/26,69.23%)阑尾邻近结肠壁出现分布均匀且弥漫的钙化,充盈的肠管内钙化形态以双轨状为主,充盈欠佳的肠管内钙化形态多以线条状为主(图1D);非血吸虫性阑尾炎组中仅3例(3/36,8.33%)出现阑尾邻近结肠壁钙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35,P<0.01)。

3 讨论

血吸虫病在我国南方长江流域较常见,患者有在疫源地生活史,接触疫水后,血吸虫尾蚴可通过皮肤或黏膜感染人体,经血液循环侵犯门静脉系统,进而引起相应系统的血吸虫病[5]。阑尾是血吸虫病在肠道中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之一[6],与普通化脓性阑尾炎不同,血吸虫性阑尾炎的并发症常较多且较重,术前准确诊断有助于精准治疗。临床工作中,仅靠病史和实验室检查不足以诊断血吸虫性阑尾炎。由于个体差异,血吸虫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往往千差万别,术前若将其误诊为普通阑尾炎常会耽误病情,甚至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7]。本研究发现,血吸虫性阑尾炎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有助于提高本病的诊断正确率,为临床提供帮助。

图1 患者女,68岁,血吸虫性阑尾炎 A、B.轴位CT示阑尾增粗,壁增厚,边界不清,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伴渗出,阑尾腔积液,其内阑尾壁环形钙化(箭); C.冠状位MPR示阑尾石呈双轨状(箭); D.矢状位MPR示乙状结肠肠壁增厚伴钙化(箭); E.病理图(HE,×400)示阑尾增粗,壁增厚,阑尾腔积液,阑尾壁全层及系膜充血水肿,阑尾出血坏死,弥漫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并见钙化虫卵沉积和肉芽肿(箭)形成 图2 患者男,32岁,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A.轴位CT平扫示阑尾增粗,壁增厚,阑尾腔积液,阑尾钙化呈点状(箭); B.CPR示阑尾全长,钙化呈点状(箭); C.病理图(HE,×100)示阑尾明显充血水肿,表面脓苔覆盖,阑尾壁全层炎性水肿,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和纤维素渗出

阑尾炎较特异的CT表现为阑尾增粗、肿大,阑尾壁增厚和阑尾周围炎症[8-10]。本研究血吸虫性阑尾炎组与非血吸虫性阑尾炎组间上述CT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是因为阑尾炎是2组共同的病理基础,欲对两者进行影像学鉴别,还需要了解血吸虫性阑尾炎的病理生理基础。

作为血吸虫性阑尾炎的关键致病因素,血吸虫虫卵的作用至关重要。血吸虫进入人体后常寄生于肠系膜上、下静脉及门静脉系统中并产卵;随着时间推移,静脉压会因虫卵大量聚集而升高,最终导致其破裂,虫卵便随血液进入肠黏膜并沉积于肠壁,最后虫卵被坏死组织包裹机化并最终钙化。由于虫卵呈串珠样排列,加上肠道的蠕动和肠内容物的流动,钙化的虫卵便均匀而弥漫地沉积于阑尾相邻肠壁[11-13],形成特征性的双轨状或线状钙化。本研究血吸虫性阑尾炎组18例阑尾周围结肠壁钙化,发生率高于非血吸虫性阑尾炎组。

阑尾是开口于盲肠的附属结构,位置低,开口朝上,管腔狭窄,一方面血吸虫虫卵可以与坏死组织一起脱落进入阑尾腔内并发生沉积[14];另一方面,阑尾系膜的血供源于肠系膜上动脉分支的回结肠动脉,门静脉内的虫卵可随血液进入阑尾末梢静脉,并破入阑尾腔内而沉积于阑尾壁[15]。本研究中血吸虫性阑尾炎组和非血吸虫性阑尾炎组均可见阑尾管腔钙化,即阑尾石。非血吸虫性阑尾炎组的阑尾石多呈点状不规则钙化,这是由于普通阑尾炎常因食物残渣沉积于管腔而形成钙化,部分钙化表现为线状可能是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所致,但双轨状钙化较少。本研究结果显示双轨状钙化更多发于血吸虫性阑尾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合临床和病理生理机制,阑尾石呈双轨状可作为一种较有意义的CT征象来区分血吸虫性阑尾炎和非血吸虫性阑尾炎。血吸虫虫卵还可释放抗原激活T细胞而介导迟发变态反应,虫卵被抗原抗体复合物所包裹,最终形成肉芽肿,病程进一步进展肉芽肿发生钙化[16],这可能是血吸虫性阑尾炎中阑尾石点状和线状钙化的机制。

综上所述,阑尾石双轨状和阑尾邻近结肠壁钙化对于诊断血吸虫性阑尾炎具有重要价值,可协助临床医师尽早展开相应治疗,并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血吸虫点状血吸虫病
抗血吸虫药物研究新进展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某住宅楼的混凝土点状爆裂原因分析
血吸虫及其相关产物在宿主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送瘟神记》
毛泽东与1950年代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以江苏省为例
血吸虫病是什么,防护措施有哪些?
“点状”音色在我国打击乐中的具体表现
浅谈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的描述
血吸虫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