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毒药”还是“良药”拨开“背景提升”行业迷雾乱象后有怎样的“真相”?

2019-07-29汝元昕

留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毒药名校实力

汝元昕

“背景提升”行业方兴未艾,未来发展道阻且长。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的留学事业也正蓬勃发展、向阳而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21万人。与2017年度相比较,2018年度出国留学人数增加5.37万人,增长8.83%。人数增长之下,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除了硬实力的打造外,近年来,申请者也开始将关注的焦点引申到了“背景提升”领域。

以赴美留学为例,中国目前是美国高等教育最大的国际学生来源国,2017—2018年度共有超过36万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学习,在美国全部国际留学生中占比约为33%。

赴美中国留学生数量的高速增长侧面反映了美国各类学校中国申请者人数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名校招生官的目标是为学校招到多元化的学生群体。因此,美国名校不会过多地招收某一国家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国际留学生输送国,中国学生申请美国名校无疑也是最难的。

据《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2016年3月一篇名为《中国学生进军常青藤路漫漫》的文章报道,2015年约有4万名中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大学,但只有200人进入常青藤名校。相比之下,美国高中生申请常青藤名校相对容易。例如2015年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国内申请者的录取比例为9.7%,而海外申请者的录取率仅为3%。

国外名校入学竞争日趋激烈提升“软实力”成为必要

负笈留洋,进入名校深造,是无数学子的梦想。然而随着名校申请人数逐年增加、录取率逐年降低、入学竞争日趋激烈,学子们实现国外名校梦的过程也日益艰辛坎坷。留学家庭在申请阶段掀起了白热化竞争。如何提升孩子的竞争力、将孩子成功地送入名校?这成为了无数家长关切与思考的问题。

许多家长与学生已经意识到,国外学校招生时并不会单一地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会评判学生两方面的实力。一方面是“硬实力”,包括学习成绩(GPA)、标准化考试成绩(托福、雅思、GRE、GMAT、SAT)等;另一方面,学校还格外注重学生的“软实力”,也就是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比如领导力、创造力、想象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团队精神、冒险精神、批判性思维、情绪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则具体表现在学生参加过的活动项目中,包括竞赛、实习、志愿活动、科研课题等。

学校希望看到学生“成就”的证明,从而探明学生的潜力、申请的动机、对申请目标的热爱程度,并且挖掘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思想与性格特征,以判断他是不是学校要找的人。这些都能够直接体现在学生的申请素材中,包括他们的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简历(Curriculum Vitae)和小论文(Essay)。

随着国外名校录取条件日趋严格苛刻,“硬实力”与“软实力”之间的天平也越来越不平衡,“硬实力”的权重不断下降,“软实力”则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而“软实力”恰恰是很多中国孩子的软肋。在英国、美国等国家,学生从高中阶段起就参加了各种各样的社团与实习活动。相比于中国大多数高中对学生考试成绩的一味重视,国外的中学则提供了更加开放多元的环境,给予了学生提升自身“软实力”的绝佳机会。

不仅如此,国外长期以来存在专门的机构,大多数是公益性质,为学生提供免费或者低收费的活动项目,帮助丰富和锻炼他们多方面的能力,项目形式丰富多样。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学校会组织各种专业的夏令营,如科研营之类。不过这些只针对美国公民,部分对持有F签的学生开放。

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中国学生申请海外高校时,不仅要与国内的同龄人竞争,更是要面对来自国外本土的庞大竞争群体。为了在国内外的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提升自己的“软实力”成为了关键中的关键。强烈的市场需求催生了相应的服务。近几年来,“背景提升”类机构在中国兴起,并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

所谓“背景提升”,就是指通过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学术实践等方式提升自己在标准化考试成绩之外的一系列软实力,从而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背景提升”本质上是寻求留学申请中除了纸面考试成绩以外区别于其他竞争者、发现和挖掘自身独特竞争力和价值的过程。

背景提升活动项目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在企业中进行实习,通过实习中的优秀表现得到实习指导老师的推荐信;参加大型公益慈善活动,并获得相应证书;在学校参加学术研究项目,完成论文,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甚至去非洲做义工,去澳大利亚保护海龟……总之,一切能积累经验、证明自己能力的活动,都可以为提升自己的“背景”助一臂之力。

背景提升行业鱼龙混杂项目选择切忌随波逐流

随着“背景提升”成为留学行业越来越热门的话题,家长与学生对它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好奇与疑问。学生们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背景提升项目?如何鉴别一个项目是否有价值?带着这些问题,《留学》记者采访了工匠铺教育创始人孟跃。在采访过程中,孟跃解答了学生与家长的疑问,并与我们分享了他对于背景提升行业的深入思考与独到理解。

以升学为目的选择背景提升项目,首先考虑的便是招生官对学生的需要与要求。孟躍告诉记者:“招生官希望看到与众不同的学生,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学生。他们更欣赏有潜力、某方面有突出能力的学生。因此,要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有价值的、排他性的、竞争力大的、稀缺的项目。”背景提升项目一定要能够突出个人特色、强调自己的亮点、展示自己的独特之处,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招生官眼中显得独一无二、不可替代。

此外,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招生官们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本科阶段,学校会更加看重学生的体育、艺术、科学等方面的特长,以及他们的领导能力。而在硕士、博士阶段,决定是否录取学生的是教授,而教授的职能是‘科研>教学>服务,这就导致他们更喜欢具有科研能力和潜力的学生。”孟跃如是说。

由此可见,不同阶段的学生,在选择背景提升项目时,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申请本科学校时,可以选择彰显自己艺术才能、体育特长、科学创造力等方面的项目,形式或许更加活泼多样、丰富多彩。而申请研究生时,则科研项目是最佳选择,应当以展示自己学术研究能力为重点。

而在选择背景提升项目时,不得不考虑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孟跃说:“一定要根据个人的能力、兴趣爱好等选择项目。要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或项目,彰显自己的优势。一定要以个人为出发点,努力提高自己某方面的能力或是对某个领域的认识。绝对不能盲目地为了参加而参加。”这也是许多家长忽略的地方。

只有当孩子真心地热爱一件事,他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认真地研究它、完成它,并且为自己取得的成果感到开心与骄傲。在这样的情况下,背景提升项目才能真正地发挥应有的价值,而不是成为学生的负担、累赘,或是浪费他的精力与时间。如果强迫孩子参加不感兴趣的项目,那么他在这个过程中只会感到痛苦。即使在申请材料中增添了漂亮的几笔,这个项目对他未来的专业有多大帮助?是否真的契合他的发展方向?这些都是值得质疑的。

虽然“背景提升”在国外已经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学习模式,但是在国内却仍是一个新兴事物,发展还不够成熟。当前,国内的背景提升项目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孟跃告诉《留学》记者:“中国的背景提升项目的产生是市场行为,而且以量取胜,同类产品复制模仿的速度很快,重数量而不重质量的居多。这导致国内背景提升的项目越来越‘水。而且在中国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之下,家长与学生更注重结果导向。逐渐产生了为了参加而参加、为了结果而参加的不好的现 象。”

尽管问题仍然存在,但是并不意味着国内的背景提升项目就是毫无价值的。“其实所有活动的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能够给学生带来进步的。比如在科研背景提升的项目中,学生亲身经历一个项目的完整研究过程,这对于他们阅读专业论文、查找资料、提炼出自己的想法,进而进行研究、数据分析、结论展示,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一过程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辩证的思维方式、逻辑思考能力、论文写作能力等。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了一系列综合研究能力,这是很宝贵的,能够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问题。值得强调的是,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不要随波逐流。只要认真参与、积极投入,都一定会有收获的。”孟跃如是说。

掺水?包装?功利?质疑重重,道阻且长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伴随着讨论与争议。目前,国内“背景提升”项目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而众多背景提升机构也是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一些“背景提升”项目给学生与家长留下了“贵”“坑”“掺水”的印象,从而使他们对整个背景提升行业持有怀疑的态度。

而在另一方面,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急切地想要将孩子送入名校,因此为提升孩子的“背景”费尽心思,对各类“背景提升”项目盲目追捧、狂热迷信,为此不惜一掷千 金。

“背景提升”到底是良药还是毒药?它能产生多大的价值?能够对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与作用?该如何看待与甄别市面上的众多“背景提升”项目?

针对当前来自家长与学生的种种质疑,孟跃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有人说,“背景提升”是一个伪概念。一个真正有实力的人,只要如实地将自己的“背景”展现出来就行了,没有实力的人再怎么包装也没用。孟跃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首先,明确一个概念:‘背景提升项目并不是所谓的‘包装。它是需要学生投入进去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其实都是为了发现孩子的兴趣、引导他们、激发潜能,最终使他们进步。任何人都需要平台与媒介来展示自己,比如乔丹打篮球,梅西踢球。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是强人,但是都需要一个平台来展示自己的能力。”

近年来,出现一些学生简历“掺水”,进入国外高校后又被退学的情况发生。如何平衡背景提升活动的目的性与真实性?孟跃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功利的心理是中国的普遍现象。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加优秀,能够被名校录取,希望孩子能拥有闪耀的光环。我还是建议孩子要从自身出发,找出并弥补自己的不足,发现并扩大自己的优势。选择项目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大学认可的、知名度高的项目,比如丘成桐的竞赛、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项目、Google的实习等。招生官都知道这类项目的难度与知名度,并且认可它们的真实性。要引导学生脚踏实地的做研究项目,帮助学生匹配适合自己的研究项目。只要学生自己有兴趣研究,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积累了经验和方法,他在能力和学识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收获,也更加能够适应未来在国外高校的学习生活。”

有人将“背景提升”活动类比为中高考前的培训班,并指责其为“速成”“临时抱佛脚”“一口气吃不成胖子”。孟跃认为这种看法并不合理。他说:“中高考是应试教育的考试,只要会做题、有分数就行,可以突击,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而‘背景提升活动是体现能力、增加能力的活动。参加这一类活动可以从很早就开始规划,并且持续地进行。而且高质量的活动并不能“刷”出来,如果能力不足,可能面试环节就被pass了。在竞赛中得奖、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得到有价值的推荐信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掺水的项目就另当别论了。”

不仅是“敲门砖”更是宝贵的资源与财富

当前,国内“背景提升”机构众多,相互之间竞争非常激烈。“背景提升”机构怎样才能彰显出自己的特色与竞争力?如何才能在众多同类机构中脱颖而出?孟跃认为,一定要坚守教育的本质,尊重教育规律,以学生为本。要做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能真正在某方面帮到孩子的项目。

“坚持情怀。注重质量。最终还是靠产品说话的。”孟跃说,“‘背景提升是一个小的领域,在国内发展时间还不长,难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定要以教育者本身出发,去完善产品、提升体验。不论竞争多么激烈,最后生存下来的还是那些尊重教育、注重质量的机构。”

尽管“背景提升”行业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总体的大趋势是越来越好的。毕竟“背景提升”是每个留学的孩子都会需要的。这一类公司会越来越多,产品也会更丰富和细分化。孟跃再次强调,“一定要带着情怀做这件事。能真正提升孩子能力的活动才是好活动。”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与国外的类似项目相比,中国目前的“背景提升”项目还有很多不成熟、不完善之处。家长和学生在选择项目的时候,一定要擦亮双眼,选择真正含金量高、专业匹配度强、孩子感兴趣的项目。尽可能多地搜集信息,保证资源的真实性,防止掉入“陷阱”。另一方面,也应当摆正心态,消除急功近利的思维,不可轻信“保录取”“保结果”的说辞。任何事情都是循序漸进的。“背景提升”也一样。不能指望孩子通过一个或几个短期项目就轻松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要想真正提升“软实力”,一定要提前规划、制订科学合理的活动计划,并且持续性地坚持推进自己的计划。真正要提升“背景”,一定要付出持续的努力。

大多数人认为,“背景提升”可以为学生的申请材料锦上添花,帮助学生拥有更加耀眼夺目的简历,从而助力他们进入名校的大门。而实际上,“背景提升”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背景提升”并不是简单的一块敲门砖,而是学生宝贵的资源与财富。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收获独特的体验,丰富自己的阅历与见识,增强自己的素质与能力,积累广泛的人脉资源。这些都会一直伴随着他们,成为他们成长路上收获的硕果、无可替代的美好回忆,以及日后解决问题的强大武器。抱着良好的心态去参加“背景提升”项目,得到的收获将是不可思议的。

猜你喜欢

毒药名校实力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A卷)答案与提示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B卷)
“毒药”制作坊
吝啬鬼
名校办分校,如何趋利避害
我们的搞怪实力,真的不容小觑
五室友被英国同一名校录取
凭实力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FUNNY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