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CT、MRI表现

2019-07-29魏慧慧张桂元陈永露黄健威李雨濛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肉瘤实性肌层

魏慧慧,宋 亭,张桂元,陈永露,黄健威,程 岑,李雨濛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放射科,广东 广州 510150)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 ESS)是一种罕见的妇科肿瘤,约占子宫原发恶性肿瘤的1%,局部侵袭性强,但多数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率低[1]。目前有关ESS影像学表现的报道相对少见[2-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ESS的CT及MRI表现,旨在为临床诊断及制订手术方案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7年3月于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ESS患者,年龄22~68岁,平均(46.9±13.2)岁,其中已绝经4例、围绝经期5例、育龄期2例。临床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4例,其中2例伴下腹疼痛;盆腔包块3例,其中1例伴尿频、尿急;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3例;子宫占位1例,先后2次接受宫腔镜下病灶摘除术,术后病理均提示ESS复发。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FIGO)发布的ESS临床分期标准[4],ⅠA期3例,ⅠB期6例,ⅡA期1例,Ⅳ期1例。其中3例CA125升高(分别为47.85、68.92、78.13 U/ml),1例CA19-9升高(86.95 U/ml)。11例术前均接受盆腔影像学检查(包括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5例接受CT检查,6例接受MR检查。

1.2 仪器与方法

1.2.1 CT检查 采用Toshiba Aquilion TSX-101A 64排CT扫描仪。扫描范围自耻骨联合下缘至髂前上棘,进行连续扫描;扫描条件: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50 mA,层厚及层间距均为5 mm。平扫后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佛醇,320 mgI/ml),采用对比剂示踪扫描技术(Monitoring技术)行动脉期(延迟时间20~25 s)、静脉期(延迟时间55~60 s)及延迟期(延迟时间3~5 min)增强扫描。

1.2.2 MR检查 采用Philips Achieva 3.0T MR扫描仪,腹部16通道Sense-XL-Torso相控阵表面线圈。行T1W、T2W、T2W-SPAIR序列平扫,DWI,动态及延迟e-THRIVE增强扫描。扫描参数:①轴位T1W,TR 600 ms,TE 80 ms;②轴位T2W及T2W-SPAIR,TR 4 200 ms,TE 100 ms;③冠状位T2W,TR 3 000 ms,TE 80 ms;④矢状位T2W,TR 1 250 ms,TE 80 ms;⑤DWI,b值分别为0、800、1 000 s/mm2;⑥动态e-THRIVE增强扫描,TR 3.00 ms, TE 1.34 ms,对比剂为钆喷酸葡胺,以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剂量0.1~0.2 mmol/kg体质量,流率3 ml/s,连续扫描8次,每次动态扫描时间为15 s,共采集80层图像;⑦延迟e-THRIVE增强扫描,TR 3.00 ms,TE 1.34 ms,延迟时间60~90 s。

1.3 图像分析 由2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共同阅片,观察并记录肿瘤位置、形态、大小、边界、密度/信号特点及增强后表现,有无钙化、坏死、出血、囊变及周围组织情况和其他伴随改变等。意见有分歧时经协商达成共识。

2 结果

2.1 病理表现 术后病理结果为低级别ESS 9例,未分化肉瘤2例。大体病理检查均可见子宫体积增大,表面血管怒张,肿瘤呈实性或囊实性,位于宫腔或肌壁间,可见假包膜,呈息肉状突向宫腔或弥漫性浸润肌层,切面为灰白色或灰黄色,呈鱼肉状,质软而糟脆。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梭形、小圆形、卵圆形或异形细胞增生,其中未分化肉瘤的肿瘤细胞核异型性及多形性明显(图1A),且缺乏典型的生长方式,伴有出血、坏死。

2.2 CT及MRI表现 7例病灶位于宫腔内并不同程度浸润肌层,其中1例累及宫颈及膀胱(图1B);4例病灶位于肌壁间,其中2例呈息肉样突向宫腔内,1例弥漫性浸润肌层并向宫外侵及双侧阔韧带及左侧附件(图2A)。病灶表现为类圆形肿块8例(圆形5例、椭圆形3例)、不规则形肿块3例;病灶最大径2.32~16.48 cm,平均(9.18±1.36)cm,其中病灶最大径>5 cm 8例,≤5 cm 3例。4例肿块边界清晰,7例边界不清。CT、MRI显示,4例肿块以实性为主,6例呈囊实性,1例以囊性为主。

CT平扫4例肿块密度不均且其中1例可见点、线状钙化,1例密度均匀;5例病灶实性部分密度均与肌层相似或低于肌层。MRI平扫5例肿块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ADC图信号减低;1例以囊性为主的肿块T1WI呈稍高信号(图3A),T2WI呈高信号(图3B),DWI呈中心高信号,ADC图信号减低。增强后,10例肿块实性成分及囊性间隔呈渐进性、持续性强化;其中7例强化程度与子宫肌层相仿或高于肌层(图4),3例强化程度低于肌层;1例囊性为主的肿块未见强化。

8例可见肿块内不同程度囊变、坏死(图4、5)及出血(图3A),周围及内部多发蚯蚓状、螺旋状强化血管影(图4A)。6例MR T2WI均可见肿瘤浸润、破坏子宫深肌层的征象,即子宫结合带中断(图2B、3B)或消失(图5);其中3例肿块与肌层分界区可见T2WI低信号带(图1B、5)。

2例伴子宫腺肌症,5例伴子宫肌瘤,5例合并少量盆腔积液(图1B、5),1例合并宫腔内积血,2例合并输卵管积液。

3 讨论

3.1 临床、病理特点 ESS多来源于成熟的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少数来源于具有潜在内膜间质分化能力的细胞。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根据ESS临床和病理特征将其分为4类[5]:子宫内膜间质结节、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及未分化子宫肉瘤。ESS具有较为特异的免疫组织化学表型[2],即CD10、Vimentin、PR均呈阳性,而SMA呈阴性。邓波儿等[6]认为CD10对判断ESS恶性程度具有一定意义。

图1 未分化肉瘤患者,51岁,临床分期Ⅳ期 A.病理图(HE,×40); B.矢状位MR平扫T2WI示宫腔不规则肿块,呈蠕虫样浸润子宫肌层并累及宫颈、膀胱,宫颈增粗,信号不均,膀胱壁增厚,膀胱后壁与宫颈分界不清,肿块与肌层分界区可见低信号带(箭);盆腔少量积液(箭头) 图2 低级别ESS患者,48岁,临床分期ⅡA期 A.冠状位MR平扫T2WI示宫腔扩大,子宫肌层信号不均,可见结节影(箭),左侧附件区受侵(箭头); B.矢状位延迟e-THRIVE增强扫描示肿瘤弥漫性浸润肌层,呈网格样、结节样强化,结合带中断 图3 低级别ESS患者,28岁,临床分期ⅠA期 A.轴位MR平扫T1WI示宫腔内肿块出血(箭); B.矢状位MR平扫T2WI示结合带中断(箭)

图4 低级别ESS患者,68岁,临床分期ⅠB期 A.轴位增强CT动脉期示肿块充满宫腔,与子宫肌层分界不清,肿块不均匀强化,并可见多发纡曲强化血管影(箭); B.冠状位增强CT延迟期示肿块进一步强化,实性部分强化程度高于子宫肌层 图5 低级别ESS患者,22岁,临床分期ⅠB期 矢状位MR平扫T2WI示宫腔内巨大肿块,囊变、坏死明显,与肌层分界区可见低信号带(箭),结合带消失,盆腔少量积液(箭头)

目前对于ESS发病机制尚无定论,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或暴露于他莫昔芬及雌激素相关[7]。国内研究[8]报道,子宫外ESS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较宫内ESS更为密切。ESS好发于绝经前后妇女,其中未分化肉瘤多见于绝经后妇女[5,9]。ESS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阴道不规则出血、绝经后异常出血、下腹部疼痛、盆腔包块等,缺乏特异性,常因误诊为子宫肌瘤变性而延误治疗。

3.2 影像学表现 ESS瘤体通常较大,本组11例中,8例病灶最大径>5 cm;肿瘤多位于宫腔内,较少位于子宫肌壁间,且罕见子宫外ESS(卵巢、阔韧带及腹膜等部位)[10],本组7例病灶位于宫腔,仅4例位于肌壁间。宫腔内ESS呈团块状或弥漫性填充宫腔,致使宫腔扩大,正常子宫内膜及结合带结构消失,且肿块不同程度浸润子宫肌层,肌层中有时可见散在多发结节影,典型表现为结节状、蠕虫状广泛性浸润子宫肌层,与肌层分界不清。肌壁间ESS有2种表现形式:①位于肌壁间的结节或肿块,多单发,可呈息肉样突入宫腔,边界相对清晰,正常子宫内膜结构可见;②子宫肌层浸润生长的结节或肿块,可多发,边界模糊,常累及子宫内膜、结合带,有时可见病灶呈蚯蚓状沿血管、淋巴管和阔韧带向子宫外蔓延生长[11]。 ESS还可分为实性、囊实性及囊性[12],其中以囊实性多见,本组囊实性病灶占54.55%(6/11)。本组1例囊性为主肿块T1WI呈稍高信号,与既往研究[13]报道不一致,考虑为肿块出血所致,但囊性ESS临床罕见,其影像学资料有限,缺乏统一认识。ESS肿块少见钙化,本组仅1例CT见点、线状钙化;肿块体积较大时常伴出血、坏死、囊变。ESS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为渐进性、持续性强化,肿块内部及周围可见多发纡曲、螺旋状血管影,大部分病灶强化程度高于子宫肌层或与之相仿,少数强化程度低于子宫肌层者可能与肿瘤恶性程度较高、生长速度过快,导致肿瘤血供滞后于其生长速度有关。在ESS肌层浸润区域内T2WI低信号带具有一定特征性[14],可能是未被肿瘤细胞浸润的残存正常子宫肌层纤维束,本组3例MRI显示此征象。

3.3 鉴别诊断 ESS影像学表现常需与子宫内膜癌、肌瘤变性、平滑肌肉瘤及子宫腺肌症相鉴别。子宫内膜癌CT平扫呈低密度,T2WI信号相对较低,强化程度低于子宫肌层,不及ESS。子宫肌瘤变性CT平扫密度均匀,如发生变性、坏死则呈低密度,钙化较ESS更为常见,T2WI以高信号为主且边界清晰,结合带多完整;而ESS结合带多中断或消失且肿瘤边界模糊,T2WI病灶与肌层分界区可见特征性的低信号带[13]。子宫平滑肌肉瘤原发于子宫平滑肌或由肌瘤恶变而来,位于子宫肌层,常见出血、坏死,故CT及MRI平扫信号多不均匀,MRI可见流空血管影,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有时与弥漫浸润的ESS不易鉴别。子宫腺肌症与月经周期相关,常见子宫肌层弥漫性受累,飘雪征(子宫肌层内散在点状短T1长T2高信号灶)为其特征性表现。

总之,ESS是少见子宫恶性肿瘤,术前误诊率较高,加强对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的了解,不仅可提高诊断准确率、降低术前误诊率,还可指导术前分期,以便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肉瘤实性肌层
左下肢黏液型脂肪肉瘤术后复发并心包转移1例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肺原发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1例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前腹部超声检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临床价值
超声在诊断甲状腺囊实性结节中的应用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前腹部超声检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临床价值
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观察
脂肪肉瘤,早发现才可能有好预后
CT引导下实性和部分实性肺结节空心针活检的诊断准确性和并发症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的超声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