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梨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2019-07-29王少敏冉昆
王少敏,冉昆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山东泰安 271000)
梨是山东省的重要果树之一,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作为山东省的传统优势产业,梨产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具有重要作用,但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栽培模式的改革及生产成本的提高,梨产业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笔者分析了山东省梨产业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为提升山东省梨产业竞争力以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1 梨产业现状
1.1 面积趋于稳定,产量逐年上升
据《山东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1980~1996年,山东省梨栽培面积不断增加,1980年3.17万hm2(47.54万亩),1996年达到9.03万hm2(135.44万亩);1996~2008年,梨栽培面积基本呈下降趋势,2008年为4.88万hm2(73.20万亩);2009~2016年,梨树栽培面积基本稳定,2016年为4.57万hm2(68.55万亩)。梨产量则呈稳步增长的趋势,1980年29.20万t,2016年达133.86万t,30余年间产量增加了4.58倍(图1)。
图1 1980~2016年山东省梨栽培面积和产量变化
1980~2016年,山东省梨栽培面积和梨产量占全国梨栽培总面积和总产量的比重均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栽培面积比重从1980年的10.34%下降到2016年的4.06%,产量比重从1980年的19.92%下降到2016年的7.15%(图2)。
图2 1980~2016年山东省梨栽培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比重
1.2 出口比重降低
2007~2017年,山东省梨出口量和出口额占全国梨总出口量和出口额的比重有波动,总体上均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表1)。2007年梨出口量为12.02万t,出口额为5217.8万美元,出口量占山东省梨总产量的10.25%,占全国总出口量的29.68%,出口额占全国总出口额的32.27%。2017年梨出口量为10.16万t,出口额为10378.5万美元,出口量占全国总出口量的19.57%,出口额占全国总出口额的19.11%。这说明山东省梨果出口虽然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但绝大部分仍在国内销售,出口的竞争优势降低,梨果质量及出口还需进一步加强。
表1 2007~2017年山东省梨果出口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对外贸易司。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产成本不断攀升,比较效益降低
近年来,劳动力价格上涨迅速,已成为梨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之一。人工成本的持续增加和果农老龄化严重制约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总体也呈上涨态势,进一步推动了梨生产成本的上涨[1]。梨果价格虽略有上升,但上升幅度较小,且价格波动较大,上涨部分几乎被生产成本上涨所抵消。如2015年冠县鸭梨、丰水和黄金梨每千克售价分别为1.6、2.0和3.0元,较2014年分别下降46.7%、54.5%和44.4%,严重影响了梨农的收益。横向比较,山东省梨种植户的效益普遍低于樱桃、葡萄、苹果等种植户,降低了梨农的生产积极性,导致近年来山东省梨栽培面积有所减少[2]。
2.2 栽培技术落后,果实品质低,市场竞争力差
栽培技术落后、标准化生产水平低是导致山东省梨单产较低和果实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整体而言,山东省梨栽培技术和单产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差距仍较大,且地区间差异显著。2013~2015年冠县的鸭梨平均666.7m2产量仅1580kg,丰水梨2320kg;而阳信地区鸭梨平均666.7m2产量2430kg,早酥梨2975kg。目前,多数梨园仍然沿用传统的栽培管理方式,缺乏现代省力化栽培管理模式和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存在树体结构不合理、管理措施不到位、农药和化肥滥用等问题,造成土壤肥力降低,树势衰弱,产能下降。而且,生产上普遍存在早采现象,导致果实品质下降,体现不出品种的原有风味。
2.3 品种结构不合理,优新品种占比少
目前,山东省梨栽培品种以鸭梨、丰水、黄金等中晚熟品种为主,栽培面积占总面积的近80%,早熟品种不足20%,早、中、晚熟比例失调,致使成熟期过于集中、售价低,采后市场销售压力大。近年来国内培育的黄冠、翠冠、新梨7号、玉露香、苏翠1号等优新品种所占比例较少,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4 梨产业化体系薄弱,抵御风险能力低
梨果生产大部分仍以家庭为单位,难以实现产、运、贮、销一体化;梨果生产销售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及信息网络不健全,梨农对于市场信息了解不及时,易盲从跟风,造成栽培面积和市场价格不稳定。而且,分散的生产经营难以产生规模效益,不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无法实行标准化生产。另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产业的带动能力不足。
2.5 商品化处理和保鲜贮运水平低
梨果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不足40%,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90%的商品化处理率,且大都是手工分级,包装不规范,基本以初级产品的形式投放市场。山东省梨贮藏水平仅占总产量的20%左右,且以冷库贮藏为主,气调贮藏较少,致使梨果贮藏期较短,腐烂率较高。另外,梨果加工能力有限,存在加工技术落后、加工产品单一、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缺乏梨果加工龙头企业、加工与生产销售环节脱节等问题[3]。
2.6 出口能力不足
山东省常年出口梨果量8万t以上,出口量和出口额均居全国第2位,仅次于河北省。但近年来,山东省梨出口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出口量低于总产量的10%。据国家商务部统计,2017年山东省梨出口量较2007年降低了15.47%,出口量占全国总出口量的比重由2007年的29.68%降至2017年的19.57%(表1)。
3 提升山东省梨产业竞争力的发展建议
3.1 依据区域优势,适当增加面积
目前山东省梨产业布局渐趋合理,形成了胶东半岛、鲁西北平原和鲁中南三大主产区,各具优势。在当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适当调减非优势区栽培面积,增加优势区栽培面积,加快品种改良和新品种推广步伐,推进标准化生产,保持梨果生产稳定发展。
3.2 调整品种结构,建立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梨果生产机制
优化品种结构,提高果实品质是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进一步加快引进新品种,优化品种结构,使早、中、晚熟梨品种比例合理,同时加大品种改良与新品种选育力度。必须以消费者需求导向来指导梨品种选育、栽培、加工和销售,才能有效提高梨产业竞争力。
3.3 加快老梨园更新改造,提升梨农收益
目前山东省大部分梨园仍采用传统栽培模式,梨园郁闭现象严重(图3),通风透光条件差,病虫害发生重,既制约了机械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果品质量和生产效益的提升。今后应大力实行老梨园改造,重施基肥,合理追肥,强化修剪,调整树体结构,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逐步提升机械化率,提高果品质量,提升梨农综合效益。
图3 梨园郁闭现象
3.4 采用新技术、新模式,实现省力化、标准化栽培
针对梨生产中生产成本上升、农药用量大、果实品质降低等问题,研究集成适合不同梨产区的省力化栽培模式,并通过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的建设,开展新技术、新模式的培训与普及,重点示范推广宽行密植(图4)、小型机械、水肥一体化、自动化施肥喷药等技术。通过技术培训,及时把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传递给果农,帮助果农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使生产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起来,提高果农的生产积极性。同时,研究建立适合山东省的安全监控体系,减少农药使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果实品质的目的[4]。
图4 梨园宽行密植模式
3.5 加大研发力度,提升创新能力
一是加快梨果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形成以产业技术体系为基本骨架的创新体系,围绕梨果产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开展相关实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二是进一步加强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出台具体的政策和配套措施,推动梨果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3.6 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
优质是基础,品牌是关键,要引导果农树立优质优价及品牌意识。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社为依托,打造品牌,巩固原有品牌,如莱阳梨、阳信鸭梨等,创新具有地域特色的梨果新品牌,进一步增强梨果差异化营销与市场竞争力,并达到适当溢价(使价格超出底价)销售效果。进一步拓宽消费渠道,积极采用包括产品、价格、渠道及促销在内的各种营销手段将产品成功推向市场,充分利用电商平台,进行梨果的网上宣传和销售,提高梨果的知名度,扩大销售渠道。针对主要梨果消费国的需求特点,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突破贸易壁垒,增加梨果的出口,有针对性地提高山东省梨果出口的国际竞争力[5]。
3.7 加强病虫绿色防控,确保果品质量安全
进一步完善无公害果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推广普及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技术,综合运用性诱剂、黑光灯、粘虫胶、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等措施,提倡使用生物源、矿物源农药和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建立有效的病虫害预警机制,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有效控制病虫危害,全面提升果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3.8 生产组织化和市场营销信息化
地方政府需采取优惠措施,鼓励引导梨农发展合作社,提高果农组织化程度,增强梨农市场谈判与议价能力。通过合作组织统一采购化肥和农药,降低采购成本。果品销售,可与企业或超市签订合同,避免价格风险。生产中对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通过合作组织发挥抱团效应,使果农既可在生产经营中增加收入,也能从加工、销售中获得利润[2]。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使梨果的生产、加工、贮运、销售每个环节都做到规范有序,完善梨果产业链。成立相关行业组织,全面掌握梨产业发展状况,实时监控市场动态,建立梨果市场信息中心,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为企业、果农做好信息服务和政策引导。
3.9 加强采后商品化处理,提高梨果加工能力
梨生产者往往较为重视产中管理而忽视产后环节,造成目前山东省梨果的分级和包装技术较发达国家水平落后明显。今后要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同时,完善梨采后商品化处理、贮运保鲜等环节的关键技术和设备,增强梨保鲜和深加工能力,并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果实采收、分级、包装设备,大力发展梨果加工系列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