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岁抗战老兵王芝兰:那串说不完的故事
2019-07-29邓琳琳
●文/邓琳琳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不我待,昂扬奋斗。
初夏,阳光灿烂,眼前91岁的王芝兰老人,满头黑发,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我情不自禁地感叹:“王奶奶,您真年轻!”她很开心地迎上来,拉着我的手:“我享了国家的福啊,生活在这样一个好时代,心中无忧啊!”
这样一位乐观的老人,出生在贫苦的旧社会,17岁就走上革命道路——她参加抗战,为民族求解放;投身解放战争,为前线战士做后勤;抗美援朝时期,尽心尽力救治伤员。1954年,安徽发生洪灾,为治疗血吸虫病,她和丈夫义无反顾地从山东来到安徽,1年,2年,5年,10年,20年,一辈子……她曾被授予“共和国创立者”荣誉称号,并获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章。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了,在耄耋老人眼里,这是一段长长的路和一串说不完的故事。
怀揣着对未知生活的期许,走上革命道路
1945年初春的一个清晨,齐鲁大地春寒料峭。17岁的王芝兰打开家里的茅草门,一阵冷风迎面吹来,穿着单薄的她打了个激灵。今天,是她离家的日子,在大妈妈(父亲的嫂子)的指引下,她要加入妇救会了。
1928年10月,王芝兰出生在山东省临邑县东吕家寨村一个贫寒的农家。6岁那年,母亲离世,7岁时,奶奶也离开了她。从此,王芝兰就和爷爷相依为命,她很小就学会了种地、织布等活计。因为家贫,经常有上顿没下顿,王芝兰就去亲戚邻里家讨口饭吃,吃着村里的百家饭长大。有一年闹蝗灾,田里颗粒无收,饥肠辘辘的王芝兰讨要到一小块窝窝头、一块饼子,经常舍不得吃,带回家给爷爷。
“兰儿,跟我去妇救会吧,这是往好路上奔哪!”1945年初,抗战胜利的曙光已经显现。这天,在齐河县八区谭家村参与妇救会工作的大妈妈来到王芝兰家,鼓励她加入妇救会。
虽然很想出去挣口饭吃,可是听说妇救会离家有8里路,王芝兰担心年迈的爷爷,内心无比纠结。爷爷是位明事理的老人,他摸了摸孙女的头:“兰儿,你还年轻,出去闯一闯吧,爷爷能照顾好自己。”
就这样,王芝兰和爷爷依依惜别,怀揣着对未知生活的期许,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全民族抗战的热潮中,全国各地妇女纷纷组织成立妇救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准备军鞋、军粮等军需物资,照顾伤病员,参加各种爱国活动。加入妇救会后,王芝兰主要从事信息联络工作。因为工作性质隐蔽,也没有固定联系地点,每个传递信息和代码的人都会面临各种危险情况,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果敢的行动力。17岁的王芝兰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再难再险,也要完成任务!
她想出了各种办法传递信息,将信息缝进衣服里,塞进袜子里,积极传递抗日信息和联络爱国组织。站岗的民兵发现日本兵来了,迅速通知下去,于是,王芝兰就跟着妇救会一起转移。经过血与火的洗礼,革命的种子在王芝兰的内心生根发芽,努力地拔节生长。半年后,抗战胜利,王芝兰第一次体会到胜利的滋味。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济南,王芝兰进入山东渤海军区,成为一名后勤人员。身材瘦小的她,穿上宽大的军装,极不合身。她把皮带在腰间一系,挺直腰板,笑呵呵地对战友说:“看,这下精神多了!”王芝兰爱笑,性格爽朗,做事风风火火的。她当过洗衣员、看护员……“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虽然不能上前线,做后勤也要尽心尽力,这样前线的战士们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后来,王芝兰进入渤海军区的卫生学校学习医疗护理技术。因为从小家贫,王芝兰没有进过学堂,也没有人教她识字,进入部队后,老师不仅教她学技术,还教她识字,学文化。在这样蓬勃积极的氛围里,王芝兰觉得生活越来越敞亮,有奔头有希望。
革命热情孕育爱情,朴质清爽淡雅宜人
1952年,抗美援朝期间,大批志愿军伤病员涌入山东兖州滕县康复医院,王芝兰加入了救治伤员的队伍。
“呜呜……”火车进站的鸣笛声响起,所有医护人员在站台准备就位。火车门打开,当地老百姓和解放军、医护人员协力将伤病员抬下来,快速送往医院。验血型,输液,发药,安抚伤员,王芝兰小跑着忙碌在病房里。为伤员处理血迹斑斑的伤口,她的眼眶湿润了,眼前是一群最可爱、可敬的人,他们为了保家卫国而受伤,自己一定要尽全力帮助他们。
当时,王芝兰在四病区护理,经女班长介绍,她认识了三病区的班长刘绍文。刘绍文参加过解放战争,经历过战场的血雨腥风,如今是一名随军医护人员。见刘绍文一门心思扑在病区里,快速有序地安排着救治工作,成熟干练,王芝兰被深深打动了;而在刘绍文眼里,王芝兰虽然年轻,却不怕苦和累,没日没夜地守护伤员,实在让人佩服!经过接触,两人性格相仿,心意想通,革命情谊逐渐升温。
1953年除夕这天,王芝兰与刘绍文在部队结婚。王芝兰至今仍清晰记得,当时,她正在包饺子,衣服上沾了许多面粉,一名女战友跑了进来,笑嘻嘻地说:“芝兰,婚礼都要开始啦,你这个新娘子咋还不出场呢?”就这样,她被拉出去,在战友们的欢笑声和祝福声中和刘绍文牵起了手。
一间小草屋里,两张小床并成一个床,就是他们的新房。唯一的新物件,是战友帮他们在城里买的一床新被单,棉麻的料子,素色的花案,像极了他们的爱情——朴质清爽,淡雅宜人。
1954年,安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灾后,血吸虫病蔓延。1955年1月,刘绍文响应国家号召,前往安徽铜陵抗洪救灾,治疗血吸虫病。那时候,大女儿刚出世不久,还没满月,刘绍文有些放心不下,王芝兰鼓励丈夫:“你专心救灾治病,家里的事不用担心,有我呢!”
本来预计3到6个月,刘绍文就能回家,可是灾情严重,他迟迟不能返回。联想到灾区的场面,王芝兰在家待不住了。“我也是一名医护工作者,此时正是国家需要我的时候,孩子爸在灾区奋战,我可不能拖后腿啊!”
没有犹豫和纠结,王芝兰利索地收拾了行李,抱着年幼的女儿,辗转来到铜陵,加入当地救灾队伍。
从小生活在华北平原的王芝兰,第一次来到长江流域,亲眼见到得血吸虫病的老百姓四肢消瘦、肚子肿大,当地医疗条件有限,病因都没法查出。王芝兰强烈地意识到灾情严峻,愈加理解丈夫的辛苦付出。她的工作斗志被激发,和丈夫约定,埋头苦干,全心全意服务灾区,尽快控制血吸虫病。
血防站的工作十分辛苦,每年上半年查病,下半年治病。王芝兰需要下乡挨家挨户地采集粪便进行化验,经常要等很久才能等到一个样本。脏兮兮的粪便在王芝兰眼里是珍贵的标本,是寻找病因的材料,不能有一点疏忽,艰苦成了她日常工作的背景。
那时候,交通不便,不要说车了,有的地方连路都没有。王芝兰和队友们就深一脚浅一脚,努力走出一条路。有一天,夫妻俩各自忙完工作回到住所,王芝兰发现丈夫走路一跛一跛的,以为他脚受伤了,赶紧蹲上前去查看,这才发现丈夫的鞋跟少了一个。原来,刘绍文当天走了很多山路,鞋跟崴坏了,为了不影响工作,他就把那个鞋跟拔了,凑合着走路。
真心实意的家训,一代一代传承
当时,夫妻俩没有想到,他们从此就扎根铜陵,再也没有回山东。后来,他们又有了4个子女,5个孩子就跟着他们,在铜陵长大……他乡从此是故乡。
1960年腊月二十九这天,王芝兰和两名女队员去天门山治疗血吸虫病患者。寒风刺骨,大雪封山,3个女青年步履蹒跚,衣服上、头发上都积雪成冰。她们心头更是压力重重——这次要去的地方患者多,她们仨都是护士,能顺利完成任务吗?“加油,咱们能配合好!”她们相互鼓励着,坚持着,在一天之内跑完了3个大队。
第二天就是除夕了,王芝兰匆匆赶回家。大女儿和二儿子正缩在屋角取暖,看到妈妈回来了非常开心。这时,王芝兰发现,当年按人头配额好的肉早已分完,自己一家人的年夜饭无着落了。“唉,真是对不起孩子们啊!”傍晚,王芝兰一边熬着稀饭,一边向丈夫低诉。刘绍文默默地抚了抚妻子的肩膀:“你想想,你帮助了那么多病患,他们可以安心过新年了,多么让人欣慰!”
那个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虽然稀饭没有肉好吃,但是他们苦中觅甜,依然品出了新年的滋味。
在全体救灾医疗同志的努力下,铜陵市第一所血防站成立,血吸虫病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1961年后,刘绍文接到去铜陵县各乡镇组建医院的新任务。这个小家庭开始了频繁的搬迁,组建好一家乡镇医院,他们就要赶往下一个乡镇。
没有搬家的车,他们就挑担子,刘绍文还将最小的两个孩子放在簸箕里,用扁担一头一个挑着走。起初,孩子们觉得很新奇,咯咯笑个不停。王芝兰牵着大一点的孩子,跟在后面。 “到处都是困难,也就不觉得难了。”
肩挑担扛,家就在路上。走到哪儿,他们就在当地小队住下。组建医院的事儿繁杂琐碎,夫妻俩马不停蹄地工作。王芝兰担心孩子们到水塘边玩水出危险,就把他们带到医院的工地上。砂砾、石子、废弃的木头块都成了孩子们的“玩具”,到了饭点,见父母还在忙,他们就从妈妈的帆布包里掏出锅巴,自己倒开水泡了吃。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扎根铜陵的时光像奔流的长江水,看似时急时缓,却始终稳稳地朝着一个目标前进。这个目标,对刘绍文和王芝兰来说,就是真心实意地做好每一份工作,1天,1个月,1年,3年,5年,10年,20年……
1981年,王芝兰离休了。孩子们也渐渐长大,走上了工作岗位,并有了自己的孩子。受刘绍文和王芝兰的精神感染,这个大家庭的子孙辈里有5人投身了医护事业。每当一家人聚在一起,王芝兰总不忘叮嘱几个孩子:“做事不要想着能得到什么好处,对待工作要真心实意。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真心实意”是王芝兰时时提到的词儿,也是几十年来的真心领悟。在铜陵居住了60多年,她见证了这个城市从解放初期的艰难困苦,到改革开放后的朝气蓬勃,再到新时代的励志昂扬……2007年,刘绍文因病弥留之际,王芝兰紧紧地拉着他的手。刘绍文不忘提醒女儿去党组织替他交上因病还未交齐的党费。丈夫去世后,王芝兰督促女儿交上党费,完成父亲的遗愿。
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王芝兰收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那天,她高兴地打电话给儿女们,叮嘱他们下班就回家。她把纪念章依次给每个孩子挂上,笑了,哭了,又笑了。女儿建议全家去照相馆拍照,一家人在闪光灯下留下了幸福的笑容。
如今,王芝兰91岁了,曾获得“共和国创立者”荣誉称号的她对祖国充满深深的爱。“今年是建国70周年,只有祖国强大了,人民才能过上好日子。我常和孩子们说过去的那些事情,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牢记,要珍惜,要感恩。希望祖国越来越好,人民有福啊,我们的子孙后代有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