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人的沐浴文化

2019-07-29崔丹日

中外文摘 2019年14期
关键词:寿衣浴盆去角质

□ 崔丹日

古往今来,辽宁人从出生到离世,沐浴已形成为一种文化。皇宫沐浴最为讲究。后妃们温泉池内或浴盆内洗澡时,宫女太监内外伺候,焚香撒花瓣制造气氛,有负责搓去角质的,有负责点穴按摩的,有负责浴后更衣的,娘娘们自己不必动手,她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温泉水滑”后,以期待皇上翻牌子。沐浴,已经成为宫斗的手段。

而在民间,婴儿“落草”第三天,要“洗三”,请儿女双全、德高望重的老太太给孩子第一次沐浴,也称沐浴礼。沐浴用大铜盆,内放槐树叶、艾蒿,倒上热水后,前来祝贺的亲友们则将铜钱、花生和鸡蛋等放入盆内,即是“添盆”。沐浴过程中,如婴儿放声大哭,则视为大吉大利,谓之“响盆”。至于即将大婚的女子,沐浴是必须的。值得一提的,离世之人临终前要换上寿衣:男的长袍马褂,女的袄裙。穿寿衣前要怀着恭敬心为其净身沐浴、洗脸、洗发、刮脸等,将其一生尘垢洗去,干净清爽地离开。

早年间生活条件不是很好,河水便成了人们的天然大浴盆。盛夏日薄西山,一家人端着洗脸盆来到河边,与他人隔着百十米距离,以夜色为屏,脱光衣服踩进河里,将一整天阳光关照下的温热河水撩在前胸后背,然后大人们躺在水里仰望星空,孩子们扑腾出白生生的浪花。泡够了,就用毛巾搓背。或自己搓,或互相搓。在奶白色月光的浸润下,仿佛是一幅意境深幽的写意水墨。

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河道被挖得千疮百孔,各种污染侵蚀河流,天然大澡盆就这样消失了——发展经济总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已经不是秘密。

人们只好躲进家里洗澡。关门闭户,柴灶烧出一大锅热水,一瓢一瓢舀出倒进铝盆,呼唤未出阁的女儿。热气腾腾里,母亲为女儿一瓢一瓢轻轻地浇水,水顺着光洁的身子流淌下来,女孩子脸便湿润潮红起来,如一朵盛开的野蔷薇。这样的待遇,只有居家女儿才有资格月余洗一次。而大多数乡村百姓,也只不过春节前才轮到一次。

后来,澡堂兴起,人们不再担心洗澡的问题。泡在澡堂公共大池里,也是满脸热气腾腾的红,并不担心池水不干净。左邻右舍互帮互助搓去角质,间或聊些东家的猫拿不拿耗子,西家的母鸡下不下蛋的问题,澡堂里就时不时发出一阵轻松愉悦的笑声。尘垢蒙蔽得太多,人身的确不堪重负,非用力搓掉不能受用。这也是辽宁人爱洗澡,也把洗澡当作一件大事郑重其事对待的原因。

2000年左右,澡堂渐渐变成了洗浴中心,装潢奢华。这时无论男女,几乎都不叫同伴为自己搓背了。躺在抠个窟窿的床上,任搓澡工百般蹂躏,直叫舒服。而这时的洗澡,又回归为沐浴,悄然向皇宫靠拢,牛奶鲜花啤酒浴、中西医护理、花式按摩等数不尽数,已变成一种新的沐浴文化。可是,这沐浴,洗掉的是什么,看来需要认真思考一下了。

猜你喜欢

寿衣浴盆去角质
“95后”女孩做寿衣模特,直面死亡
寿衣模特任赛男:为人们的终极告别做点不一样的事
什么样的皮肤才需要去角质
探访“寿衣产业第一村”
探访“寿衣产业第一村”给予生命最后的体面
浴盆滑雪
正确去角质,让你的肌肤美美的
天价足浴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