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治
2019-07-27张金合许立阳
张金合 许立阳
蛋鸡传染性鼻炎是成年笼养蛋鸡的一种常见呼吸道疾病,主要由鸡副嗜血杆菌导致,该菌呈多形性。鸡传染性鼻炎发病急促、几天即可发展到全群发病,但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一般发生于产蛋高峰期的鸡群,可造成产蛋率迅速下降,如不及时治疗将导致部分病鸡淘汰。鸡传染性鼻炎全年均可发病,病鸡初期有体温升高、食欲降低、打喷嚏,身体蜷伏。颜面部、肉垂浮肿现象、流泪;严重者分泌的黏稠鼻液可结痂堵塞鼻孔。患病鸡精神不佳、闭眼。饲喂时,进食很少。产蛋鸡采食量少,软皮蛋增多,发病4-5天产蛋明显减少,严重时会有眼部失明。炎症蔓延到呼吸道常张口呼吸,并有啰音,病鸡咽喉内积有分泌物的凝块,最后常窒息死亡。传染性鼻炎的发生及症状表现与饲养环境、季节应激、细菌病毒混合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如鸡舍内通风不良,鸡舍内闷热,氨气浓度过大,养殖密度过大,不同日齡的鸡混群饲养,维生素A缺乏等都能促使鸡群发病。
一、发病情况
2019年3月承德某大型蛋鸡养殖场有一栋210日龄7000只蛋鸡舍陆续出现精神萎靡,面部浮肿、甩头、流鼻涕、打喷嚏,3至5天该栋鸡舍的鸡有近300只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呼吸困难有啰音。产蛋率下降,由原来的85%下降到70%。
二、临床症状
本病传播速度快,靠近窗户、门口的蛋鸡最先发病,3-5日内传播全群。病鸡主要临床症状是面部肿胀、流泪、精神萎靡、打喷嚏等。该鸡群采食量明显下降,有的鸡不吃不喝,产蛋率下降。发病鸡陆续出现死亡,死亡率30%左右。
三、病理变化
对死鸡进行剖检,经剖检鼻腔和咽喉粘膜充血水肿,有大量黏液渗出,眼下窦有黄白色分泌物,口腔也有大量黏液分泌物,眼结膜水肿充血、发炎。眼睛、面部、肉髯等多处有明显的肿胀,严重时可见气管黏膜炎症,头部皮下有豆腐渣样渗出物,鼻窦颈部皮下,可见鼻窦、喉和气管黏膜呈急性卡他性、渗出性炎症。部分严重病鸡可出现气管环出血,气管内有渗出物凝结块或干酪样坏死物堵塞气管,窒息而死。部分有高热过程的产蛋鸡由于卵泡出血破裂出现卵黄性腹膜炎,如无其他继发并发疾病其他器官一般无明显变化。
四、临床诊断
根据患鸡临床症状怀疑鸡副嗜血杆菌病,为了确诊,进行以下细菌培养实验。用消毒棉擦拭鼻液于10%鲜血琼脂上再用蘸取葡萄球菌的接种在培养基上画几道线,并作好标记,然后将培养皿放在一个密闭的容器内,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48小时,结果在葡萄球菌落附近长出细小的“卫星”菌落,这是副嗜血杆菌的特征。通过实验确诊该鸡群患有鸡副嗜血杆菌病。
五、治疗
采用安普霉素、双黄连口服液全群口服投药,每日1次,连用5天。为提高免疫力用药期的每天下午投喂含有黄芪多糖的电解多维。用药3天后,病情得到控制,无病死鸡出现,大群精神好转,采食量及饮水量基本恢复正常,产蛋量回升,6天后产蛋率恢复到60%,12天后产蛋率达到80%以上。
六、预防措施
1、场址要求
蛋鸡养殖场的选择要考虑到周围自然人文环境,主要包括光照时间、水源、交通、居民区、屠宰场等各方面的因素,尽量避免这些因素,因为给蛋鸡带来不利的影响,控制好蛋鸡的光照与通风。
2、加强饲养管理
①蛋鸡从开始产蛋,体质随着日龄的增长会逐渐下降,尤其是鸡舍内环境恶劣,通风不良。蛋鸡将长期生活在亚健康的状态中。因此养殖户要严格遵循产蛋期饲养管理要求,对鸡舍内的温度、湿度、光照时间及强度、饲料营养、通风换气都要重点关注。蛋鸡传染性鼻炎的发生。
②饲养过程中可根据情况适当添加喂多维等既增强抵抗力又能提高生产性能。在鸡转群、淘汰部分鸡、或有其他易给鸡群造成应激反应因素存在时,更应该增加维生素的用量,必要时还可适当添喂中草药散剂以及预防可能出现的一些疾病。
3、清洗消毒
加强饮水用具的清洗消毒和饮用水的消毒时防治的措施。
4、通风要求
鸡舍内氨气含量过大是发生本病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鸡群数量少,密度小,寒冷季节舍内温度低,为了保温门窗关得太严,造成通风不良。为此应安装供暖设备和通风装置,可明显降低鸡舍内氨气的浓度。
寒冷季节气候干燥,舍内空气污浊、尘土飞扬。应通过喷雾机消毒降落空气中的粉尘,净化空气,对防治本病起到了作用
5、人员要求
人员流动是病院重要的传播者,鸡场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防疫制度。
6、环境卫生
鸡舍尤其是病鸡舍是个污染场所,因此必须注意鸡舍的清洗和其它污物,清扫后的鸡舍用自来水冲洗。鸡舍外环境的消毒以及清除污物。所以综合防治是防治本病发生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
7、免疫预防
传染性鼻炎灭活菌苗对预防本病有良好的效果。目前普遍使用矿物油灭活疫苗,在该病易发日龄前2-3周对鸡进行免疫接种,可取得满意的预防效果。雏鸡2周龄进行首次免疫,种鸡必须在开产前1个月接种,疫苗应每隔半年加强免疫接种1次。
综上所述,传染性鼻炎传播速度快,会给养殖业带来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强饲养管理、卫生管理。做好免疫工作、防治措施。
(作者单位:067000河北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