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中高职衔接物流英语课程设计
2019-07-27尚雪艳于淼
尚雪艳 于淼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快速推进及“一带一路”落地实施,物流行业对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物流英语作为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实施专业英语技能培养及就业具重要意义。但该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仍存在问题,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比如就业无用论、教材偏理论等。笔者根据“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理念,从课程内容确定、工作情境设计等五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工作过程 中高职衔接 物流英语 课程设计
中高职衔接,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推动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培养目标要达到高职层次的人才培养标准。学制五年,培养过程均在中职学校实施完成。
一、中高职衔接物流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笔者将所教授的82名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对物流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可得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学生方面
就学生的英语基础而言,较中职层次生源,中高职衔接生源相对较好,招生分数线较高,成绩比较理想,在中职招生考试录取中为第一批次招录。但从研究样本发现,大部分学生比较偏科,英语成绩不太理想,甚至由于英语成绩影响中考总成绩而无资格报考高中。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衔接的物流英语课程在第六个学期开设。而学生只在入学第一学期学习过英语(基础模块)课程,距离第六学期已有两年半时间未再学习英语,大部分词汇、语法知识已经遗忘,对学生学习物流英语产生了一定困难。
面对物流英语,大部分学生感到迷茫,68.29%的学生认为,学习该门课程没有意义,将来毕业参加工作用不上,甚至认为应该取消该课程;只有4.88%学生认为该课程非常有用,可增加就业竞争力。在没有目标与动力的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做与该课程学习无关的事情,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较差,甚至产生放弃学习物流英语的念头。
2.教师方面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任务由中职校承担,尽管中职校选择专业功底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任教,但师资整体水平相对薄弱,优秀教师仍满足不了教学需求。尽管采取了一些培训措施,外派任课教师参加培训、学历进修提高等,但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实际操作技能在短时问内不可能快速提升,相比高职院校的师资能力仍存在较大差距。此外,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厌恶该门课程,容易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阻碍了任课教师教学的推进,甚至给部分教师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
3.教学资源方面
教学资源服务于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材较偏于理论,物流概念、物流术语、专业理论较多,编写的内容表述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对该教材产生畏惧感,只能由教师逐字逐句讲解。在问卷调查中,75.61%学生认为该教材较难,85.37%学生认为生词较多,影响理解教材意思;58.54%学生认为语法知识复杂,56.1%学生认为语句较长;二是教学案例比较陈旧,不能对接实际工作岗位标准;三是情境对话篇幅较长、语句较长、词汇较难、可读性不强,学生对其产生排斥感。
二、物流英语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物流英语隶属专业英语范畴,物流专业知识以英语为载体展现,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承载着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该课程主要培养任务是使学生能够进行典型物流场景英语对话,用英文介绍物流知识及业务流程,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专业英语口语和书面交际能力及岗位适应能力;同时具备物流各环节所应具备的操作技能,具有有关采购、仓储、贸易,运输等方面单据的操作技能;能够将所学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在专业英语交际实践中加以运用;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英语课程设计
1.基于岗位能力分析,确定课程内容
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其职业属性决定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要对接职业岗位标准要求。目前,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面向的主要是国际物流公司、大型储运公司的岗位,包括仓储管理员、配送理货员、运输调度员、货运代理员、单证操作员、客服文员、采购员等岗位。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要定期开展专业调研,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及要求。开展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研讨会,邀请物流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岗位工作人员、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参与研讨,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分析对象,形成与之相关的岗位能力标准。经调研分析,将新需求、新要求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内容。
2.基于工作过程流程,设计工作情境
职业教育具有社会性、生产性、职业性的本质属性。其本质属性决定教学过程要与生产过程、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要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等。以课程作为专业建设的载体,需要职业学校打破原有学科体系框架,把体现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知识载体,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序化教学内容,按照工作情境设计教学情境,按照工作流程设计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使学生所学更贴近实际工作岗位,在学校所学与企业标准零距离对接,提升学生的职业体验感,教师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将确定的教学内容有序化,将现有课程内容分解,基于工作过程将其重新组合。
3.基于工作教学对接,开展教学实施
通过企业调研,了解物流企业岗位工作内容,实施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明确教学目标及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实施作为最主要和关键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质量生成的过程,对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達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给学生一个高度仿真的工作情境,将工作过程植入课堂,与教学过程进行对接是开展教学实施的前提条件。
4.基于校企合作,增强学生实践体验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职业教育发展,校企合作形式也随之变得多种多样,但其核心都是理论联系实践,工学相结合。学生实践主要包括:一是在入学初期,学生通过参观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物流公司,了解物流企业的工作内容、工作过程,对物流行业及专业产生直观认识,对将来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一个框架性、直观性的了解;二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工学交替,使学生在校内牛产性实训基地及校外实训基地实践,使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加深、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认知、理解与运用,增强对物流企业各岗位的认知与职业体验感,消除学生毕业后的迷茫感;三是在毕业初期,学生顶岗实践,成为一名准职业人,实践专业技能,融入企业文化,融入工作环境,为成为一名正式的职业人打下基础。
5.编写校本教材,对接工作岗位需求
教材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抓手。教材优劣及适用度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用性、可读性为原则,编写物流英语校本教材,主要方法包括:一是从物流企业获取第一手实践案例、工作表单、岗位要求等,更新、整合教学内容,减少理论专业知识陈述,增加实际操作过程内容,增强教材实用性,淡化理论性;二是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打破学科式教学内容编排形式,转变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序化教学内容,通过工作情境设计、工作流程编排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增强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契合度、对接度;三是基于学生英语基础,增强教材可读性。教师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简短的句子编写教材,可同步制作教学课件,加入音频、视频教学材料,增强教材的可读性。
6.优化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良好方法是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效果的催化剂。物流专业英语词汇量大,具有一定专业性。专业词汇学习不仅是物流英语学习重点,也是难点。但由于物流专业英语词汇使用频率低、单词较长等特点,致使其学习难度较大,成为学牛学习物流英语的拦路虎,大量生词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一方面可创新词汇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课前“Guessing words”环节,要求每组学生课前至少选择一个专业词汇,写在纸上,可通过简单画面对其意进行解释,不得出现中文。选择一名学生到台前用英语进行口头介绍,其他同学则猜测是哪个单词。“Guessing words”环节,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大量的专业词汇,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与人沟通、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也锻炼了学生在公众面前说话的胆量。另一方面,加强过程性、即时性教学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分,学生命根”,充分利用学生此种心理,将考核评价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利用好多次重复法。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瞬时记忆可以形成,但遗忘速度较快。同理,大量极其陌生的物流专业词汇,不可能在一堂课内就能熟练掌握,需多次重复再现,持续强化学生的大脑记忆,降低遗忘速度,形成长时记忆。依据该理论,可在不同课堂中适当重复已学词汇,加强记忆与理解。
参考文献:
[1]余莉莎.以“工作過程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10(31).
[2]吴妮.物流英语人才职业能力需求调查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10).
[3]苗红.对高职院校《物流英语》课程教学的思考和建议[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