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笔者学校学情浅谈中职院校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019-07-27丁桂芝马超
丁桂芝 马超
摘 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科技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而科技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目前来看,很多中职院校在科技创新型人才方面和高等院校相比,非常的薄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培养高技能人才。所以,很多中职院校基于学校的基本学情,很少在科技创新方面给予重视,以至于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明确的培养计划。本文主要是根据笔者学校学情,结合新形势对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探究。
关键词:中职院校 科技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
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在“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中,笔者发现,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得到了很高的重视。那些具有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具备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从事科学技术创新活动、对科学技术事业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劳动者被称为科技创新人才。
一、新形势下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背景
科技创新人才主要包括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科技理念创新的人员。新形势下,需要科技创新,需要科技创新人才,需要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和模式。从历史沿革中发现,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现在,科技创新一直是引领科技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每个国家科技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要加大力度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才能提高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竞争力。本文以笔者学校实际学情为主,浅谈笔者学校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究。
二、笔者学校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以笔者学校为例,在科技创新方面虽然有了一定进步,近几年有部分科技创新产品在省市县获奖,也有部分发明获得实用性发明专利。但是相对来说,在质和量上还没有太大的突破。
1.人才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学校要想做好人才的培养就必须有好的师资队伍,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所以,在师资和学生方面对人才的共需是一样的。学校在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方面,需要对更多的教师进行科技创新层面的师资培养,从而不断扩大学校的科技创新团队,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型人才。
2.经费保障下寻求新突破
对于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持,学校的经费是保障。笔者学校在科技创新经费方面的保障工作做得非常好,不需要担心经费的问题,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只要有好的创新科技产品,经费都给予充分保障,但缺乏对科技创新产品的突破与创新。
3.坚持一个好的科技创新作品就是坚持一个好课题的理念
每一个好的科技创新作品,把过程性资料积累起来其实就是一个科技创新课题。学校层面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作品的科研工作,校领导也多次表达出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但缺乏好的课题项目。不过,已经有多位老师准备申报新的科研创新课题,通过课题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研發出更多的科技创新产品。
三、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建立一定的创新目标和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1.加强思想观念的转变
积极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将育人理念从党的十八大“立德树人”向党的十九大“培育口寸代新人”转变,在育人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培育口寸代新人的理念贯穿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结合职业能力和专业特点,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
2.对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设定目标
认真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设定培养目标。包括近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三个目标,而且要积极从学校、学生、专业三个层面实施。对于目标的完成情况可以根据每年的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创业孵化等项目中得到结论。通过三个目标对不同阶段的培养模式进行规划实施,完成规划目标的内容,逐步实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3.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要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
一是在规划中要对学校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设立好分工,成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小组,分工明确、责任明确有助于工作的落实和实施。
二是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队伍建设。在原有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加入企业技能大师、高等院校专家教授、创新创业导师等,要脱离原有专业带队培养人才的模式,而是应“多元化对科技型人才进行培养。通过企业技能大师,可以更好地使学生的科技创新工作实践化,更加贴近实际,也有助于促进产品的研发,加强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渗透。
4.强化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
任何工作都应有一定的制度来约束,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1)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培养课程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科技创新课程,开设更多的科技创新方面的选修课,让学生在选课上有“多元选择”,从而让学生有更多途径了解和学习科技创新知识。
(2)师资培养制度。为更好地提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学校应该在原有师资的基础上,加强对原有师资力量能力再提升,对其他专业教师进行相关师资培训,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师资后备队伍的建设。
(3)科技创新工作室管理制度。继续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包括设施设备及人员的管理,不断优化工作室内部环境,为师生科技创新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加强工作室制度建设,严格落实工作室相关工作制度,并且制度上墙、及时更新。
(4)科技创新奖励机制。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科技创新,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吸引更多的师生参与到科技创新工作中来,学校必须建立一定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对在科技创新方面表现突出的师生予以表彰和奖励,最大化提高科技创新工作的动能,使师生研发出更多的科技创新产品。
(5)科技创新扶持制度。学校在科技创新工作上给予大力支持,建立科技创新扶持制度,以保障师生科技创新产品的研发,进一步促进学校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性工作。
5.加强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经费保障工作
一是师生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可以根据科技创新项目向学校申报项目资金,学校对申报项目进行审核,确定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然后落实项目申报资金。
二是对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相关项目资金给予保障,确保项目进度的完成,并落实好项目资金的使用方向。
三是学校在每年财政预算中要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设专项资金,用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及科技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
6.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体系建立
培养体系的建立,包含创新精神、创新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
(1)把科技创新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强化科技创新精神培养,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培养和熏陶,让学生对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总结提炼,并能具备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积极对学生进行相关创新创业教育,并将学生融入到科技创新中,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发明创造、创新,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二是积极探索各种改革模式,积极开展技能拔尖人才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培养,促进学生在技能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双提升,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相结合,形成“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2)对科技创新项目实施课程体系化。以共同基础+双向选修+项目实践为主,完成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程的体系构建,对科技创新项目实施课程体系化,强化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7.实践体系的建立
(1)对学生测量分析,充分发挥学生内在潜能。完成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的测量,分析学生的整体水平,形成个人档案,有助于对学生专项发展,发挥其最大潜能。
(2)实践体验学习,思想引领教育。带领学生前往科技创新基地等参观学习,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育,让学生体验实践中的乐趣、见证实践中的真理。
(3)课程实施与项目实践。根据课程与项目,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要求科技创新人才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项目实践,课程的结业以项目实践的结果为主。
(4)加强服务指导,提升自我水平,体现自我价值。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在服务方面的引导,指导学生参与更多的服務社会、服务企业的活动,也通过服务企业的过程实现与企业人员的互相学习、经验交流与借鉴。
(5)专家引领,促进教师全面提升。积极开展引师入校,从企业引入技能创新大师以及从上海交通大学引进知名专家教授,成立技能大师和专家工作室,对教师和学生在科技创新和技能创新方面进行周期性技术指导,提升师生在专业技术方面的创新研究水平,帮助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在能力和思维方面更具前瞻性。
四、结语
笔者学校将围绕国家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科技创新发展,构建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学校在统筹协调、完善服务、优化环境中的主导作用和人才资源培养的决定性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结构,提升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激发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推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向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并重转变,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孙海燕,赵建华,屈敏.基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