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的“穷汉市”

2019-07-27裴鹏涛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北京城都城市集

裴鹏涛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100089)

一、文献中的穷汉市

据笔者查阅文献所知,历史文献中有关北京城穷汉市的记载不多,且主要集中在元明清三代。元末明初熊梦祥所纂的《析津志》是研究元代北京地方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极其珍贵的文献。据《析津志辑佚·城池街市》记载,元大都中的穷汉市一共有6处,“一在钟楼后为最,一在文明门外市桥,一在顺承门南街边,一在丽正门西,一在顺承门里草搭儿”,[1](P5)另一处在“大悲阁东南巷内”。[1](P6)可惜,此文献仅对穷汉市的位置作了说明,没有记载其更多信息。

刘侗、于奕正等著的《帝京景物略》是一本记载明代北京名胜古迹的重要文献,据其“城隍庙市”一节中记载,明代北京城的穷汉市有1处,“京师市各时日:朝前市者,大明门之左右,日日市,古居贾是也。穷汉市者,正阳桥,日昃市,古贩夫贩妇之夕市是也。城隍庙市,月朔望,念五日,东弼教坊,西逮庙墀庑,列肆三里。”[2](P237-238)清代于敏中等撰《日下旧闻考》在记述明代风俗的时候沿用了《帝京景物略》的说法,“正阳桥日晷市,曰穷汉市”。[3](P2338)日晷亦作“日仄”或“日侧”,其义为太阳偏西,约下午2时前后。日晷市主要出售估衣、杂品。

由此可见,明清文献中明代北京城的穷汉市在正阳桥注据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史》编写组所编《北京史》(增订版)记载:“明代,在德胜门桥头和崇文门外有穷汉市,是贫苦市民、中小商人和小商小贩进行贸易的地方。”,其开市时间、售卖商品同日晷市类似,大致为下午2时前后开市,主要售卖估衣和杂货。

清代北京城的穷汉市有3处,其中两处见于清阙名《燕京杂记》:“外城东有东小市,西有西小市,俱买皮服、桌椅、玩器等物,而东市皮服尤多。平壤数十亩,一望如白兽交卧。东小市之西又有穷汉市,破衣烂帽至寒士所不堪者,亦重堆迭砌,其最便宜者,割方靴为鞋,价仅三十余钱。官则不屑,商则不宜,隶则不敢,惟上不官下不隶而久留京邸者则甘之矣。西小市之西,又有穷汉市,穷困小民日在道上所拾烂布溷纸,于五更垂静时,往此鬻之,天乍曙即散去矣。”[4](P119-120)另外一处穷汉市则见于清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穷汉市,亦称补拆市。拆或作陈。”[5](P195)关于铺陈市的位置,民国时期陈宗蕃的《燕都丛考》有详细的记载:“自前门大街南头而西,西珠市口以南,其南北之经路曰铺陈市。《顺天府志》作穷汉市。”[6](P653)由上述文献可知,清代3处穷汉市均已分布在外城,并且已远离城门。穷汉市开市的时间也改为天亮之前进行,天亮后散去。

综上所述,从现有文献来看,元代大都城的穷汉市数量最多,达到了6处,明清两代北京城穷汉市的数量相近,在两处左右。清代文献对北京城穷汉市的记载最为详尽,不仅详细说明了穷汉市的位置,而且介绍了穷汉市的售卖货品、开市时间以及邻近市集的情况。相比之下,元明两代文献对穷汉市的记载则十分简单,只是说明其位置,未有更多信息载明。

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穷汉市简表

资料来源:《析津志辑佚》、《帝京景物略》、《燕京杂记》、《日下旧闻考》、《顺天府志》、《京师坊巷志稿》、《燕都丛考》等。

二、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穷汉市的分布特点

(一)靠近都城繁华的商业区

根据《析津志辑佚》记载,元代穷汉市“在钟楼后为最”,说明元大都最大的穷汉市在钟楼后,而钟鼓楼市场恰是元大都最繁华的商业区。至元三十年(1293),由元代著名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设计的通惠河工程全部完工,源源不断的水流从城南的丽正门与文明门之间的南水门入城,沿宫城的东墙再西折而入海子。海子是南北大运河的终点,钟鼓楼西濒海子,南来北往的商船停泊在这里,在附近聚集了米市、面市、皮毛市、鹅鸭市、缎子市、帽子市、珠子市、铁市等专门的市场。穷汉市设置在这附近,显然是为了借助钟鼓楼市场的繁华,进而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明代北京城的穷汉市也选择在都城商业中心附近聚集。永乐迁都北京后,先后通过一系列促进商业发展的措施,如在城内及各处城门附近修建“廊房”、“客店”和“塌房”等,北京城的商业逐渐得以繁荣起来。明世宗嘉靖年间,京城南郊的人口大增,外城成为新的商业区,正阳门大街也成为北京最繁华的街市之一。《皇都积胜图卷》中描绘的正阳门外的商业情况,反映的正是明代嘉靖末年到万历初年北京商业繁盛的情景。明代北京城的穷汉市所处的正阳桥,就在正阳门外大街的北端。

(二)靠近都城贫苦民众的居住区

元大都一处穷汉市在“大悲阁东南巷内”,“大悲阁即圣恩寺,原为唐代所建,辽、金都曾重建,元代至元年间又重修,有阁供奉大悲观音菩萨,‘在南城旧市中’。”[7](P507)南城即金中都旧城,元时依然保留,称为南城。南城所住,多数是原住的贫穷人家。当大都建成时,曾下诏规定,旧城居民要迁往新城的,“以赀高及居职者为先”,在分配到的8亩一份“方地”上“力所不能作室者”不得冒据,因而许多贫困人家仍然留居旧城。元大都南城中存在穷汉市,表明了穷汉市分布靠近贫困民众居住区的特点。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元代大都城多处穷汉市的存在,反映了元代大都城繁华背后依然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周继忠先生在《元大都人口考》中认为“元大都南北两城的下层市民超过了二十七万人”,他是根据当时针对下层市民粮食供应而实行的“赈粜之制”,得出这个结论的。他还认为“这些下层市民主要包有小商小贩、私人小手工业匠户、儒户、医户、驿站户、车站户、洒扫户和观星户等等,属于比较贫困的阶层。”[8](P172)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如此庞大的贫困人口,元大都才会有如此多处的穷汉市。当然,这只是元代的情况,明清两代北京城的穷汉市虽然不多,但是如清代统治者将内城居民赶到外城,外城也聚集了大量的贫困居民,这些居民为了生存而进行交易的市集也当可称之谓“穷汉市”。

(三)靠近都城同类市集

不同类型的市集相互聚集,以求共同发展是商品市集的内在需求。穷汉市作为贫苦大众的集市,一无缴纳沉重商品赋税的能力,二无稳定可观的利润,市集发展形势严峻。因此,和同类市集“抱团取暖”、相互集聚成为其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元大都一处穷汉市在“文明门外市桥”,据《析津志辑佚·城池街市》载:“猪市,文明门外一里。鱼市,文明门外桥南一里。”[1](P6)由此可见,文明门外市集主要是大都城底层市民消费的市场。上文我们提到元代文明门外有水道,是南来商船进城必进之地。这里还有桥市,如同《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北宋汴京东水门外虹桥上的桥市一样。《析津志辑佚·河闸桥梁》也说:“文明门南桥二所,于上发卖果菜杂货等物。”[1](P101)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文明门外市桥”的穷汉市当和猪市、鱼市当属同类市集,都是穷苦下层百姓经营和消费的小摊贩。

清代北京城的穷汉市也是靠近同类市集的情况。清代的两处穷汉市,一处在东小市之西。另一处在西小市之西。其所售卖物品主要是“破衣烂帽至寒士所不堪者”,据《宸垣识略》记载:“东小市在半壁街南,隙地十余亩,每日寅卯二时,旧货物者交易此,惟估衣最多。”[9](P176)另据《燕京杂记》记载:“西小市,又名黑市,五更交易,不燃灯烛,暗中摸索,随意酬值。至有数百钱而得貂裘者,亦有数十金而得破衣烂服者。”[4](P121)由此可见,清代北京城的穷汉市同买卖皮服衣物的同类市集相聚集,不同的仅是穷汉市所售物品更为低端而已。

综上所述,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的穷汉市主要分布特点是:靠近都城核心商业区附近、靠近贫苦民众的居民区以及靠近同类低端市集。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的穷汉市经历了由分散到集中,由内外城兼顾到仅存于外城,并逐渐向都城南部迁移的变化。

三、小结

传世文献对于都城商业市集的记载大多集中在具有民俗、文化、传统手工业技艺等方面,而对于占据都城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底层民众的市集却很少记载。穷苦民众聚集的“穷汉市”在相当时间内不被知识精英所关注,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得不到利用与开发。穷汉市作为商品交易的市场的一种,一方面,它的存在有赖于周边贫困居民所带来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它的形成也为小商贩、工匠等人群提供了谋生的机会。近人有关近代北京城的“天桥市场”发源于明代“穷汉市”的说法,虽然还需要更多证据来印证,但是从实质上讲,二者当都属于社会底层民众进行交易的场所,都是北京城商业文化的一部分,都为北京城商业的繁荣做出了贡献,都值得我们大家关注。

猜你喜欢

北京城都城市集
古味市集
北京城建:从标杆到引领,兴胜公司在跨越
“形式”之都与“移动”之都:辽代都城解读的一种尝试
市集
论汉初都城择变过程中的空间认知
“漂”来的北京城
揖美手作市集与艺术节
老北京城里的故事
近年来六朝都城考古的主要收获
北宋都城新郑门遗址与开封“城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