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地区农村公共阅读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朝阳地区为例

2019-07-27刘纪刚

图书馆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图书室农村居民村级

刘纪刚

(沈阳音乐学院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818)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做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1]。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而这一问题在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特别是在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表现得尤其严峻。

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没有农村和农民的小康是不完整、不充分、不全面的小康;没有文化的小康也是不完整、不充分、不全面的小康。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着眼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重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推动文化小康顺利实现。

1 公共文化服务与公共阅读服务

1.1 公共文化服务

2012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历史上首次将公共文化服务与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保障等一起,被视为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范畴——保障公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等权益”[2]。2017年3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下简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对“公共文化服务”做了明确规定,即公共文化服务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及其他相关服务[3]。

1.2 公共阅读服务

在我国公共阅读一般被定义为,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保障公众“读书看报”等阅读权益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4]。“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是公共阅读服务与内容提供的基本原则,这是由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作为全民阅读的基础,公共阅读具有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基本属性,即公共阅读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公益属性;公共阅读服务所保障的公民权益以“基本”为范畴;公共阅读服务均等性是指人人公平享有、惠及全民的服务,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便利性体现为公共阅读服务的可获得性,即公众是否能方便获得该项服务。

2018年1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以下简称《公共图书馆法》)第3 条规定: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5]。《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也明确要求“公共图书馆(室)、文化馆(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含农家书屋)等配备图书、报刊和电子书刊,并免费提供借阅服务”[6]。

2 健全农村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2.1 城乡居民公共阅读现状差距明显

受经济基础薄弱、长期历史“欠账”等因素影响,我国农村地区公共阅读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短板明显。这直接导致农村居民的公共阅读水平和质量与城镇居民存在较大差距。2018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五次(2017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对不同介质文献的阅读率和阅读量均存在明显差异。

对我国城乡成年居民2017年阅读情况的考察发现,我国农村居民综合阅读率和各种介质文献阅读率均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如图1所示。2017年我国农村居民的综合阅读率为72.2%,较城镇居民的87.2%低15个百分点,同时农村居民的图书、报纸、期刊的阅读率以及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都较城镇居民低10 个百分点以上,分别低18.2%、13.8%、11.8%、17.6%[7]。

图1 2017年城乡居民阅读率比较

从不同介质文献阅读数量上看,农村居民的阅读数量也普遍低于城镇居民,如图2所示。2017年我国农村居民的纸质图书阅读量为3.35 本,较城镇居民的5.83 本低2.48 本;农村居民的报纸阅读量为15.12 期(份),较城镇居民的49.36 期(份)低34.24期(份);农村居民的期刊阅读量为2.00期(份),较城镇居民的5.37期(份)低3.37期(份);农村居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70本,较城镇居民的3.50本低0.80本[7]。

图2 2017年城乡居民阅读数量比较

2.2 农村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为此专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和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发展的利好政策,加大了对农村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人员、技术的扶持力度。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条件得到了空前的改善和提高。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推动文化投入向贫困地区倾斜,集中实施一批文化惠民扶贫项目,普遍建立村级文化中心,推动贫困地区县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达到国家标准,鼓励文化单位、文艺工作者和其他社会力量为贫困地区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8]全国各级承担定点扶贫任务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不但加大了对扶贫对象的经济帮扶,同时也积极帮助贫困地区提高文化教育服务水平和质量。

2018年1月,中央1 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要求:“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升服务效能,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资源要重点向乡村倾斜,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10]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宜昌市许家冲村考察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10]

3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公共阅读服务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阅读服务条件和水平普遍落后于城镇,对于仍处在贫困线以下的农村居民来说,他们所享有的公共阅读资源和服务则更加稀缺和有限。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公共阅读现状更加值得我们关注。

辽西北地区是辽宁省主要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主要包括朝阳、阜新、铁岭3 个地级市。其中,朝阳市是全省最贫困的地区,下辖的北票、凌源、朝阳、建平、喀左5个县(市)均为省级贫困县,占全省1/3;贫困村413 个,占全省1/4;贫困人口17.16万,占全省1/3。朝阳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其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发展状况在全省贫困地区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由于经济基础差,该地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较低。贫困地区农村公共阅读服务设施不健全,管理方式粗放或无人管理,直接导致农村居民公共阅读水平不高。笔者结合驻村扶贫工作经历,深入调查研究辽西北,特别是朝阳市所辖建平、喀左、凌源、北票等县(市)的贫困地区村级图书馆(室)的服务现状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3.1 图书馆(室)发展不均衡,差距明显

受到经济基础、发展水平等条件制约,朝阳市下辖各县(市)的村级图书馆(室)普遍存在发展不均衡,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其中,一些经济基础较好、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如北票、凌源地区,其村级图书馆(室)发展状况相对较好,村图书馆(室)的设施设备比较完备,藏书量也比较大;而大多数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的地区,如建平县中北部地区,则呈现的是村级图书馆(室)的发展明显落后、服务档次低等现象,如表1所示。

表1 朝阳市下辖县(市)村级图书馆(室)统计情况

3.2 服务方式单一,缺少良好阅读环境

该地区鲜有功能齐全、可为村民提供标准化阅读服务的村级图书馆(室)。大多数村级图书馆(室)只能提供简单的读书看报服务,并且没有独立阅读环境,只能与其他文体活动共用空间,这是该地区村级图书馆(室)的普遍特点,如表2所示。同时,许多村级图书馆(室)仅有的藏书或锁在村委会办公室的柜子里,或被整体打包放置于会议室的角落里,真正能够为村民提供图书阅读服务的图书室是少之又少。

表2 建平县某乡镇村级图书馆(室)统计

3.3 图书的数量少,质量低,且缺少针对性

调查发现,大部分图书室的藏书都比较陈旧,破损严重,利用价值较低。其中,许多图书馆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赠书。同时,由于购书经费有限,即使购买新书也只注重数量,而忽视图书质量,造成藏书质量普遍偏低、可读性不强。此外,由于图书室的大部分图书为上级有关部门经过集中招标采购的,造成各图书室藏书的品种、内容基本雷同,缺少鲜明的特色和针对性,且质量难以保证。据辽宁省政府集中采购网发布,辽宁省2015年农家书屋工程补充更新图书采购项目的采购额为466万元,书目为91种,供给全省10642个农家书屋,折后图书均价仅为4.81元/册(如图3所示)。2015年辽宁省农家书屋工程补充更新图书采购项目图书目录中各类图书所占比重,有关农业生产的仅占4%,而关于卫生健康、儿童教育和科学普及的都达到20%以上,图书结构总体上并不均衡,对农村居民吸引力不强、针对性较差。

图3 2015年辽宁省农家书屋图书补充项目各类图书占比结构图

3.4 缺少专业化的图书管理人员

村级图书室的管理和维护大多由村委会干部兼职负责(见表2),加之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现有村干部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等问题。他们对于图书室的运营缺乏管理经验,对图书分类、借阅等业务不熟;另一方面由于是兼职工作,也缺乏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

3.5 缺少经费保障,发展后劲儿不足

调查发现,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对村级图书室的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村级图书室发展的重要瓶颈。辽西北地区是辽宁省主要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朝阳又是辽西北地区中最贫困的地区。大部分村的集体经济底子薄、发展速度慢、财政收入有限,无法为村图书室提供充足、可持续的经费保障。现有的大部分图书室都是为了应付上级相关部门的检查而建立的,绝大部分的设施设备、图书资料也是相关帮扶单位捐赠的。同时,由于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上级有关单位和部门很难提供专项建设经费持续支持村级图书室的建设。因此,这直接导致当地村级图书馆(室)数量和藏书质量都不高,发展缓慢,如表3所示。

表3 建平县下辖乡镇村级图书馆(室)统计

3.6 信息化建设滞后,数字移动阅读空白

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水平低、技术落后,是目前绝大多数村级图书室的普遍特征。大部分村级图书室既没有可供村民阅读的数字资源,也没有计算机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可供读者使用。即使是在常规的图书借阅方面,也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借阅方式[11]。在18-60岁农村居民中,智能手机的持有率近八成,而可供其阅读的数字资源,如有关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移动阅读资源却非常稀缺。

4 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公共阅读服务的对策

补齐贫困地区农村公共阅读服务短板,需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综合施策,解决基层文化建设困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

4.1 建立政府财政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经费保障机制

具有稳定可靠的经费来源作保障,是村级图书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强调公共文化服务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公益属性。《公共图书馆法》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并应当积极协调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5]。

4.1.1 以政府投入为主要经费保障

目前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乡村图书室建设问题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城乡公共阅读服务存在很大差距。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切实提高认识,负起责任,把乡村图书室建设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事业整体规划中,统一规划、协调推进。与其他工程项目不同,乡村图书室的发展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能“只重建设不重管理”。乡村图书室的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需要定期维护、更新和淘汰,必须得到政府的长期持续地资金投入,才能保证图书室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4.1.2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图书室建设

村级图书室的发展建设虽然需要以政府部门的持续投入为主,但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建立村级图书室已属来之不易,而完全依靠政府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来发展,短期内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村级图书室的建设也要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人士、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如抓住国家实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积极争取对口帮扶单位的资金、技术和物资的支持,提升村级图书室建设水平。

4.2 构建县(市)乡(镇)村三级联动的总分馆服务体系

促进贫困地区公共阅读服务水平提升,要加快建立以县(市)域为单位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构建三级联动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即以县级图书馆为总馆,乡(镇)文化站为分馆,村级图书室为服务点,将独立、分散、“孤岛”式存在的各级图书馆(室)联结起来,形成上下联动、协调统一的三级图书馆(室)网络,在县(市)域层面统筹使用农村公共阅读服务专项经费,让资源和服务形成有效流转,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业务交流互动、服务城乡一体[12]。

4.2.1 合理划分,明确权责

在三级服务体系中,总馆、分馆和服务点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共同构成了图书馆(室)服务网络,又具有各自不同的业务范围。要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和规范各层级图书馆(室)的职能,促进三级服务网络良性运转。作为整个服务网络的核心,县级总馆要负责全县(市)图书资源的采购、编目、分类、标引、加工并配送到下级分馆,协调推进全县(市)数字资源建设和服务工作,指导和协调下级分馆的读者服务工作,面向全县(市)管理员队伍开展教育培训;乡(镇)分馆主要负责本馆的公共阅读活动和图书借阅,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所辖村级图书室间的图书流转、交换,以及读者需求信息的反馈等;村级图书室是最基本的业务单元,要按时向读者开放,做好图书借阅服务和图书的日常管理、维护、交换等工作以及读者需求反馈[13]。

4.2.2 定期交换、更新图书资源

贫困地区受经济基础差、财力有限等条件制约,普遍存在着公共阅读设施不健全、公共阅读资源不足等问题。通过集中使用有限的购置经费,统一采购图书资源,协调各级图书馆(室)进行有效流转,将大大提高单一图书馆可利用图书资源总量。依托三级服务网络,建立图书定期流转机制,实现图书的有序流转,以资源的流动弥补资源规模和结构的不足。县级总馆与各乡(镇)分馆之间要定期进行图书交流轮换,且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原则上至少一季度交流1 次,每次不少于总量的20%;乡(镇)分馆将所辖若干村级图书室编为1组,至少1个月交流1次,每次不少于总量20%,如图4所示。同时,对于在借阅流通过程中破损的图书,应由总馆定期收回,剔旧或经修补后再次流通使用[14]。

图4 县(市)乡(镇)村总分馆三级联动服务模式

4.2.3 建立“送书下乡”的流动服务模式

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公共阅读资源严重不均衡,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阅读资源极为稀缺。广大农村贫困地区,由于人口数量少、居住分散,普遍建立固定的图书馆(室),一方面会造成人群覆盖有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因此,应以县级总馆为中心,配备图书流动服务车,开展下乡服务,辐射全县(市)各乡镇、村屯,组织开展文化大集等活动,送书到乡村,送书到村民手中,并使之常态化、规范化。

4.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专业化培训

4.3.1 创新人才聘用管理方式,提高专业队伍稳定性

长期以来,乡村图书馆(室)由于条件艰苦、待遇低、上升空间有限,很难留住专业人才,导致乡村图书馆(室)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差。贫困地区在公共阅读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统筹、勇于创新。《“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乡村图书馆(室)人才队伍可采取“县聘乡管村用”的管理方式。所谓“县聘乡管村用”是将责任主体适当上移,依托县(市)级机构,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建立基层专业人才使用制度。建立“县聘乡管村用”的乡村公共阅读服务人才队伍,通过适当提高人员管理层级、建立聘管用相对分离机制,实现县(市)级主管部门对城乡公共阅读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协调使用,从而保障总分馆三级网络运营模式的正常运行[15]。

4.3.2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人才队伍专业性

乡村图书馆(室)管理人员直接面对当地村民提供服务,他们专业素质的高低、服务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乡村图书馆(室)的服务质量和水平。针对贫困地区基层图书馆(室)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缺乏、业务能力较弱等问题,县(市)级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完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培养机制,以县级总馆为中心,统筹实施各项教育培训计划,系统培训各级各类专业人才,鼓励地方院校为当地基层图书馆(室)培养专门人才,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同时,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基层阅读服务人才培养的文化帮扶中来。

4.4 改善和调整藏书结构,提高服务针对性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35 条规定,国家重点增加农村地区图书、报刊等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面向农村提供的图书、报刊、电影等公共文化产品应当符合农村特点和需求,提供针对性和时效性[3]。贫困地区乡村图书馆(室)的馆藏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当地经济、文化特色,精准把握当地农民需求,因地制宜,改善和调整图书馆(室)的藏书结构,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针对性的藏书体系。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乡村图书馆(室)要主动以村民文献信息需求为导向,建立及时的信息反馈机制,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发布信息、征求需求、反馈意见建议,并对相关服务及时优化调整,有效满足村民的合理要求。

4.5 搭建数字阅读服务平台,加强手机阅读资源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强调,要加强数字化和网络建设,提高数字化和网络服务能力[3]。乡村图书馆(室)要抓住“数字阅读”的发展机遇,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数字阅读扶贫,通过提高贫困人口的数字阅读素养和信息素养,缩小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信息鸿沟,提升贫困地区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开发资源的水平和能力[16]。随着数字阅读迅速兴起,数字阅读服务也将成为乡村图书馆(室)未来的发展方向。打造数字乡村图书馆(室)主要包括数字阅读资源和数字阅读设备两方面,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优质的数字阅读资源,另一方面要购置计算机、PAD 等设备为读者提供数字阅读服务。同时,运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建立馆藏信息系统,为读者提供图书检索、借阅等服务。此外,要针对当地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开发建设适合农村居民阅读的移动阅读资源,发挥数字资源的共享优势,扩大服务对象的数量和范围,有效填补农村居民在手机阅读上的空白。

4.6 推动乡村图书馆(室)与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室)共建共享

由于面临一定的升学压力,农村中小学领导、教师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日常教学成绩上,对学生课外阅读重视不够,因而中小学图书馆(室)面临着经费匮乏、利用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近些年,乡村图书馆(室)每年均会获得上级政府部门一定数量的经费支持,但却缺乏高素质的图书管理人才。因此,乡村图书馆(室)与中小学图书馆(室)在诸多方面可以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既发挥中小学校的管理人才优势,又有效利用乡村图书馆(室)的保障经费,同时为中小学生和村民提供更高质量的阅读服务。

5 结语

文化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实施文化精准扶贫,关键在于找准发力点,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应积极动员全社会,着力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公共阅读服务质量,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二元结构的文化差距,有效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消除贫困意识,根除贫困文化,为彻底消除贫困发挥文化的基础性作用。

猜你喜欢

图书室农村居民村级
村级义务消防队值得一试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云南富民县农村居民高血压的变化趋势及与肥胖指标的关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
谁为村级产业“接生”?
提高基层单位图书室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
提高基层单位图书室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
能寻下好产业,看得见恓惶人——蒲城依托“村级社”破解“空壳村”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村级审计亟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