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综合治水工作中的应用
2019-07-27李华斌王银龙
李华斌,王银龙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122)
1 问题的提出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我国历代素有“治国必先治水”之说[1],不同历史阶段治水工作的内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古代治水主要围绕防洪减灾及引水灌溉等方面。近代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城市和工农业发展,对供水的要求越来越迫切;随着水体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水污染治理又逐步上升为治水的重点内容之一。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系景观美化以及生态保护的要求逐步提高,传统的工程治水逐步向生态治水转变。水资源作为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是人类社会长期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治水工作不再是停留在目标单一的防洪排涝或者给水排水层面,而是涉及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等不同层次需求的综合型工作。
治水通常是一项公益工作,面临大量的资金投入却无法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需要大量财政资金支持。想要抓住治水工作的重点,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给民众带来切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必须对治水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分析迫切程度和优先次序,有重点分步骤予以实施。
2 综合治水内涵
治水工作涉及水利、环保、市政、农业、林业、园林等各个部门,难以做到统一规划设计和统一建设实施。为解决“九龙治水”的困局,综合治水应运而生,以求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系统解决治水问题。
当前全国各地对综合治水的内涵不尽相同,如浙江省发布的《浙江省综合治水工作规定》明确指出:“综合治水是指以治污水为主,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等共同推进的治水工作”。福建省水利厅印发的《关于开展综合治水试验县建设的实施意见》将综合治水的重点放在河长制、综合执法、水资源资产化、投融资模式、建后管护等机制体制改革创新方面,在工程方面主要推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即改善河水、改良河床、恢复河滩和修复河岸等。综合各地类似工作,综合治水主要集中在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和水经济等方面。
2.1 水资源
水资源保护主要包括水源地保护、水源涵养林建设、拦蓄引调水工程、雨洪利用、中水回用、节约用水等。水资源保护是治水的最基础的工作,水资源保护问题不解决,整个社会的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制约。
2.2 水安全
水安全保障包括防洪排涝安全、生态防枯安全、供水安全等。防洪排涝措施主要有传统的修建防洪堤、护岸、水闸、泵站、分洪渠、滞洪区等措施,以及通过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建设等减少地表径流量、减缓产流时间等措施。生态防枯安全主要有修建蓄水设施、堰坝、引调水等措施。供水安全主要有水源地建设、水厂、管网等生活供水,以及农田水利等农业灌溉供水等。保障水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
2.3 水环境
从污染源角度划分,水环境治理又分为点源污染治理、面源污染治理和原位治理等。点源污染治理包括工业废水治理、生活污水治理、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污水处理厂尾水提升等,面源污染治理包括农田面源污染防治、散养畜禽污染治理、城市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治理、生活垃圾治理等。原位治理主要包括污染底泥治理、增氧曝气、生态浮床、微生物反应器等治理措施。水环境治理的本质是提升水体水质,是国家和地方“水十条”重点关注的内容。
2.4 水生态
修复水生态主要包括生境修复和水生动植物群落构建等。广义上讲,水量、水质等因素是生境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境修复是包括水资源和水环境等方面。狭义上讲,生境修复主要包括地形塑造、基底改造、鱼类“三场一通道”建设等,既要营造适合动植物生存的环境,又要做到生境的多样性。在水资源配置和水环境治理初步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系统构建目标类型,构建水生动植物群落,如栽植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投放底栖动物和鱼类等。修复水生态就是要通过科学的人工干预手段,形成健康、稳定、多样的水生态系统,并恢复河湖水体的自净能力。
2.5 水景观
水以各种目的、用各种形式达到各种不同的景观效果,从立体到平面、由静态及动态、从无声到有声,并综合四周景物和倒影及水中、水边的动植物等,供人享受并使人获得愉快的整体组合,即为水景观[2],包括与水相关的地表自然景色、城市水景观、乡村水景观以及园林式水景观等。水景观建设是一个融合多学科的领域,以自然生态条理为基础,融合工程学、景观学、生态学、园林学、美学以及系统论等,营造既能满足水利工程的功能需求,又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水和谐景观[3]。有水则灵是对水景观的高度概括。
2.6 水文化
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与水有关的科学、人文等方面的精神与物质的文化财产,可归为广义的水文化和狭义的水文化。广义的水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以水为载体,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以水为载体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统称;狭义的水文化是与水有关的各种社会意识,如与水有关的社会政治、哲学思想、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民风习俗、宗教信仰等意识形态[4]。水文化往往不能单纯进行展示,通常需要通过各种工程—特别是水景观作为载体。
2.7 水经济
传统水经济主要是围绕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和资产属性而建立的经济系统;现代水经济是围绕水资源的属性体系包括自然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环境资源属性和生态资源属性而建立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经济系统[5]。传统水经济强调水的直接效益和直接费用,体现水产品或服务的直接经济价值,如自来水供应、水电工程、水产养殖、水运等;现代水经济同样强调水的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同样体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带来的间接经济价值,如湿地保护、生态旅游、滨水产业经济开发等。
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按其优先次序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5个层次,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6-7]。参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又可把5个层次归并为温饱阶段、小康阶段和富裕阶段。温饱阶段对应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小康阶段对应归属(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富裕阶段对应自我实现需求。
需求层次理论有2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激励作用。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8]。
将需求层次理论运用在治水工作上的研究和实践较少。肖冬华[9]利用需求层次理论,重新认识和厘清中国传统水文化发展脉络,认为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催生了中华民族古老的畏水文化和敬水文化;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促使产生治水文化和利水文化;自我实现需求驱使实现乐水文化。张雷等[10]将5层需求分别对应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工程水利、资源水利、人水和谐水利3个阶段,并以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进程为例,从人类需求的角度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变化规律及发展方向,提出需求引发人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并推动其变化、发展,认为人水和谐为人类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终方向。上述研究和实践并没有回答如何根据人民群众对治水的需求层次而选择相应的治水内容的问题;在治水实践中,也经常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因为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导致治水工作与需求不协调,浪费资金,群众也不满意。
4 综合治水需求层次
4.1 综合治水需求层次划分原则和方法
不同的治水内容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们对治水的主要需求也是不一样的。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将综合治水的需求相应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5个层次。将实现上述需求层次的治水内容和要求,分别纳入前述5个需求层次中。同时,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温饱、小康和富裕等3阶段,将综合治水需求层次进行归并,形成基本需求、中级需求和高级需求等3个层次(见图1)。
图 1 综合治水的需求层次体系图
4.2 综合治水需求层次主要内容
4.2.1 基本需求层次
满足用水需求、免除水患是最基础的治水工作。在治水中,首先保证有水可用,通过挖掘和保护水资源,算清水账,合理分配各方需水,建设必要的引调水和蓄水工程,保证生活生产用水,特别是城乡居民饮水问题、灌溉用水等。其次“利水”,避免洪涝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防止水资源成为水灾水患。再次“净水”,确保水质满足生产生活需要,防止因水污染造成有水不能用、威胁人民身心健康。因此,饮水安全、满足灌溉、防洪减灾等问题是综合治水的基本需求,满足人民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4.2.2 中级需求层次
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人民的社交(归属)需求和尊重需求将变得越来越迫切,开始追求自然生态、美的享受和寄托情感等。首先“活水”,每一条河道都是有生命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还原河道风貌,因地制宜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恢复水体的生命力。其次“美水”,在工程治水的同时需要考虑景观设计,体现亲水性,满足人民对美的追求。再次“灵水”,在治水过程中,必须尊重地方习俗文化,就地取材,体现地方特色,体现乡愁,满足人民寄托情感的需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2.3 高级需求层次
“发展是硬道理”,治水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发展。治水的基本需求层次和中级需求层次建设,都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却往往难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发挥水在经济发展中“催化剂”的作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本需求层次和中级需求层次的治水建设,为治水的高级需求层次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而高级需求层次的实现,又为治水工作解决了部分或全部的资金需求,通过以水养水,促进治水工作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5 案例应用
永春县隶属福建省泉州市,境内山多地少,森林覆盖率近70%,生态环境优越,旅游资源丰富。但与泉州市其他县市相比,永春县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总量较小,人口外流现象突出。通过分析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永春县水资源较丰富,下游的山美水库为泉州市的主要饮用水源地;各河道水质较好,除山美水库总氮季节性超标外,其余指标均能满足水功能区划确定的水质目标;绝大部分为山区河道,水生态总体良好,河床、驳岸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水生动植物群落结构完整。受台风雨影响,少量河段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通过对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永春县对治水的需求主要为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水经济,而下游对永春的治水需求则是保障水资源。在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分析、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流域综合整治实现“保障水资源”和“发展水经济”2大治水目标的统一。一方面,通过水资源保护、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整治、水生态修复、水景观打造、水文化挖掘等流域综合整治措施,建设完善涉水生态基础设施,为发展水经济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合理利用优异的水资源,结合永春县优越的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旅游业和生态农业为代表水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既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也能解决部分治水资金,以水养水,达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6 讨论与结论
6.1 讨 论
治水工作内容丰富,涉及多个部门,“九龙治水”难以整合有限的资源解决最关键、最紧迫的问题,故需要通过综合治水来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治水工作多为公益性事业,直接经济效益少,需要大量的财力投入。利用有限的资金解决最关键、最紧迫的问题,要求我们科学合理地分析考量对社会治水的需求层次。
在资金充裕的条件下,在同一规划设计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各项治水内容,是最理想的工作模式;但对于绝大部分地区特别是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来说,治水的资金是非常有限的,需要先集中资金解决最关键最紧迫的问题。
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治水工作划分为3个需求层次,可以为政府部门的治水工作步骤提供参考,既可以解决关键紧迫的问题,也可以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减轻治水工作中的阻力,加快治水工作的推进。对于缺水严重的地区,首要解决的是保证有水,确保生活生产用水;对于水资源丰富但水质型缺水的地区,可以集中力量重点实施水环境治理工作;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整合社会资源,采取政府采购、PPP等模式,利用社会资金恢复水生态、打造水景观和水文化;对于经济基础较差,但生态环境良好的山区,可充分利用山水资源,顺势而上,大力发展水经济,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之,治水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结合地方特点,因地制宜,才能事半功倍。
6.2 结 论
(1)综合治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括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等方面。
(2)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综合治水需求层次可以分为基本需求(饮水安全、满足灌溉、防洪减灾等)、中级需求(景观提升、尊重自然、融入地方文化等)和高级需求(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3个层次。
(3)基本需求和中级需求是高级需求的前提基础,高级需求可以反哺其他层次的治水需求,使治水工作步入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4)在资金充裕的前提下,可以同步实施综合治水的各项内容;但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需特别考虑公众对治水内容的需求层次,集中力量解决群众最关心、最关键和最紧迫的问题,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减轻治水工作中的阻力,加快推进治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