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皇帝到总统,四川为何成为“热门”避难所

2019-07-26

新传奇 2019年21期
关键词:黄巢热门蒋介石

国家时运不济,皇帝避难首选四川。在唐朝历经两位皇帝“示范”后,渐渐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就连新式的民国总统也未能免俗。从皇帝到总统,四川为何能成为中国“热门”的避难所?

避难首选四川,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传统

丢盔弃甲、弃城而逃,这不单是败军之将的“专利”,很多皇帝也不能例外,往往还没等敌军攻城,他们早就逃之夭夭。公元756年,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深感长安危在旦夕,便携皇室成员和文武大臣仓皇西逃。凭借宰相杨国忠在四川担任过剑南节度使的经验,轻车熟路总比去往陌生荒芜的西凉要好,所以,唐玄宗同意杨国忠的建议,直奔四川。

然而,扈从部队因怨愤而哗变,处死奸相杨国忠,并逼玄宗赐死杨贵妃。太子李亨则在此次兵变后分兵西北,于当年七月在灵武为朔方诸将所推而自行登基,开始奋起反击,并最终平定安史之乱,使大唐在重创后得以延续。

在安史之乱西逃的队伍中,一位年轻的皇室成员历经颠簸,受尽流离之苦,最终到达四川,他叫李儇,是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唐僖宗。数年后,他以“逃难者”身份再次踏上了四川这块土地。

公元875年,盐商出身的黄巢响应王仙芝,在今天的山东揭竿起义,随后转战大唐半壁江山,长安随之沦陷,唐僖宗逃往四川。公元881年,黄巢在长安称帝,建立大齐政权。被胜利冲昏头脑的黄巢没有乘胜追击,给唐军留下了喘息的机会。

唐僖宗立刻在四川组织人马,由西向东反击叛军,黄巢节节败退,最终自刎于泰山。唐僖宗险胜,唐朝也元气大伤,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不见了往日的繁华,苟延残喘的帝国则在黄巢之乱不久后轰然倒塌。

国家时运不济,皇帝避难首选四川。在唐朝历经两位皇帝“示范”后,渐渐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就连新式的民国总统也未能免俗。

日军侵华从沿海推进,国民政府不能在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中办公。作为负责军事的国民党要员,蒋介石曾辗转西北中原和西南,马不停蹄考察各省建都“资质”,耗时长达一年多。

虽然这次考察范围广泛,但他早年间“粤蜀并重”的思维已经先入为主。在他看来,只有两省可当选。第一是广东,其次就是四川了。因为四川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资源在各省之上,而且四川同胞的天性又富民族情感。广东地处华南沿海,暴露在日军轰炸视野,不能定都。由此,四川成为唯一选择。

另外,西南各省自民国成立以来一直处于各个大小军阀的混战与割据之中,与国民政府的关系也是若即若离。借迁都之机拉拢西南割据势力,使其顺从中央政府,也是蒋介石入主四川的长远考量。

敌东进,我只能西退

人们常说“腹背受敌”,表示前后受到了敌人的夹攻,深感处境之危险,大有进退维谷的窘境。但事实上,这种情况的发生仅仅是少数,更多则是单面遭遇攻击。

秦川横贯八百里,八水环绕的长安城就坐落在秦岭和黄土高原之间。这块狭长的土地作为东连中原广大腹地,西接关陇乃至遥远西域的咽喉,在唐朝之前的千百年间,几乎扮演着唯一通道的角色。这其中,长安城就是整个帝国的枢纽。

安禄山自北向南袭来,黄巢由南向北进军,都在河南转而向西挺进。在东有叛军,南北有山脉高原阻挡的“口袋状”形势下,一路向西,逃往富庶的四川是唐朝皇帝唯一的选择。

1937年11月中旬,上海淞沪会战败局已定,在首都南京遭受巨大威胁的形势下,蒋介石作出了迁都重庆的决定。早在两年前,东部沿海的企业就已经陆续西迁,此次迁都则更多涉及政府机构。长达三个多月的阻击日军运动未能成功,1937年南京还是惨遭沦陷。

日军随后剑指武汉。随着抗战局势日趋严峻,武汉在次年的对峙中也面临失守的险境,蒋介石于7月中旬紧急命令国民政府驻武汉机关,限五日内全部移驻重庆。在重庆办公三年后,国民政府开始给这座城市冠以“陪都”称号。

不论是唐玄宗、唐僖宗,还是蒋介石,他们的敌患都来自于东方,选择逃往西部的四川,显得理所当然。而北疆危急的宋朝,情况却大有不同。

受到北方金国的频繁袭扰,宋朝也曾考虑西迁都城,将目光投向四川。当时四川商业繁荣,完全具备建都条件。当赵构谈及迁都一事时,不少人提出长江以南的江宁是新都的不二选择。

而深受皇帝信任的李纲却反对说:“晋迁都建康,从此再也未能返回中原。倘若以避乱为目的,也应当避乱于西方的蜀地。”这种意见虽然也有道理,但随着朝廷内部分化,李纲惨遭弹劾,迁都四川也随之无人再提,不了了之。

随后,北方战事频繁,金军如同悬在宋朝头上的一把利剑,使宋朝坐卧不安。于是,赵构决定南迁,公元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

四川盆地易守难攻

在惊险的逃亡历程中,不断有危急的战事从东面传来,加之长途跋涉、人困马乏的同时,处在逃难途中的皇帝深感芒刺在背。寻找一个依靠自然地势,易守难攻,且物产丰富的封闭“避难所”成为当务之急。

而包揽这些条件的四川就在眼前。在都江堰滋润的千百年间,由岷江、沱江、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组成,总面积达23000平方公里的成都平原风调雨顺,粮食连年丰产。到唐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四川人口占全國的22%。

连诗人李白也不禁发出“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的感叹。

而四川的封闭,在动乱的局势中反倒吸引了避难者的目光。北面是大巴山,南有云贵高原和大娄山,西面背靠青藏高原边缘的邛崃山和大凉山,巫山又是横在东面的拦路虎。

蒋介石在成都时也曾夸赞道:“四川在天时、地利、人文各方面,实在不愧为中国的首省,天然是民族复兴最好的根据地。”可见,四川盆地既是西南地区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同时也是固若金汤的军事堡垒。

物资充沛,易守难攻,四川让唐军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反击提供了可能。当然,唐玄宗能听取杨国忠建议,入蜀避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四川物产富饶,山环水绕,自古以来就是割据王朝的盘踞之地。如若反击未果,复唐愿望未能实现,尽早考虑割据四川,建立李氏小朝廷的准备也要趁早。这也从侧面看出四川无愧“天府之国”的美誉。

你唱罢来我登台,两千年风云变化。割据政权在四川这片稍显偏僻的土地上频繁更迭。多少王侯将相纷至沓来,又悄然退去。四川人民在包容“避难”皇帝、总统的同时,也奋起反击,以抗战中川军的巨大牺牲,谱写了“川人从未负国”的佳话。(《中国国家地理》等)

猜你喜欢

黄巢热门蒋介石
蒋介石:我敬佩一人、畏惧两人
A New Way of Dao
黄巢
宋美龄弄错蒋介石的秘密替身
蒋介石要兼职怎么办
蒋介石要兼职怎么办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黄巢的破坏力
本月热门产品报价
文学青年黄巢的人生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