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高校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发展性资助模式的思考
2019-07-26林静
林静
摘要:高校建档立卡生精准扶贫资助工作是脱贫攻坚至关重要的一环,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针对高校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的资助大多体现于经济上的资助模式,结合目前建档立卡生的心理背景和受助思想,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成长发展性资助概念。发展性资助模式的探索包括:依托大数据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搭建平台激励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鼓励参与社会活动强化身心健康、推行感恩教育。
关键词:建档立卡;高校;发展性资助;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4-0216-02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十九大中,更是旗帜鲜明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教育脱贫作为脱贫攻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新时期扶贫攻坚精准扶贫的任务和要求,2016年12月,省教育厅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我省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工作通知》(粤教助函〔2016〕5号)。做好高校建档立卡精准资助工作,是配合《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精神,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攻坚战中的重要环节。
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工作是高校资助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将这项资助工作可持续地落实到受助学生身上,是这项工作的难点。
一、高校建档立卡生资助相关政策
为了提高扶贫精度,改善扶贫效果,2014年,国家提出“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强调“建档立卡”工作,要求做到对贫困农户的精准识别、帮扶、管理和考核等。至此,国家扶贫办逐步建立起了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户的三级扶贫瞄准机制。
“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是指符合国务院扶贫办发布的《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的相关规定,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登记的建档立卡户正在接受教育的子女。
广东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印发的《广东省贯彻落实〈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粤教规〔2017〕23号),明确要求做好高校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新生入学资助、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确保覆盖全部建档立卡等贫困大学生。对就读全日制专科教育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免学费并给予生活费补助,按照每生每学年5000元补助学校,在原有每生每学年3000元国家助学金的基础上,再给予每生每学年7000元生活费补助。
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是一种无偿式资助,每年新生入学都有绿色通道,保障贫困生不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而失去读书的机会,对于建档立卡大学生,通过政策发展对建档立卡生的资助,可以确保他们物质上满足完成大学学业的要求。除此之外,高校设立了贫困生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校友奖学金、就业补贴等多种激励补助途径。
二、高校建档立卡资助工作的情况分析
1.高校建档立卡工作现状反思。建档立卡经济上的援助只是一时的,从长远来看,如何通过这个学习专业技能的机会,达到真正的知识改变命运,才是真正的脱贫。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不同层次,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低一层次需求满足后,高一层次需求继而将成为主导需求。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自我实现的需要,不单纯是通过经济资助就能达到的。
目前高校建档立卡资助模式过分追求精准资助的短期效应,忽略了建档立卡生长期发展,造成精准资助的短板。因此,需要稍微改变一下目前单一“输血式”无偿的建档立卡资助、仅解决眼前的经济问题,资助育人不能仅限于此,需要进一步形成“造血式”资助模式。
2.建档立卡生的家庭经济压力。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大多是被寄予了整个家庭的唯一希望,他们是家中依靠读书走出大山的人,依靠读书改变命运成为了唯一向上的社会阶梯,因此也就承担着改变整个家庭甚至是家族的命运的重担,肩上的包袱和压力可想而知。
建檔立卡贫困大学生因其家庭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在自我认知能力、自信力、学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抗挫能力、择业素质与能力等方面往往不占优势,有的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和能力素质缺陷[1]。
3.建档立卡生对于受助思想的偏差。建档立卡生受助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2]:一是主动申请,积极接受;二是被动接受,属于纯粹给予型。两种受助思想在学生资助工作中都存在不足,积极主动型受助思想可能伴有不择手段的争取,而消极被动型思想可能伴随“等、靠”依赖思想,资助效果皆与育人效果背离。
有研究对50名建档立卡生,进行受助思想的分析,以学业和在学校的活跃程度来界定分类,结果大致有三种趋势群体:一是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学习优异学生,他们的受助思想呈现出积极、主动、正向的特征,感恩观念强烈,个人的教育生活以成长发展为中心,个体的价值认同、内在需求等主体能动性强,他们以支持者的角色接受资助。二是成绩和在校表现度为中间学生,他们的受助思想呈现出中立和中肯的特征,他们以参与者的角色接受资助。三是学业困难、心理困难学生的受助思想呈现出低趋向性、高退缩性和消极的特征,他们以观察者、被扰动者的角色隔离其外。
长期的家庭贫困,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问题,对其的人生观和长期发展的定位决策也有影响。仅解决了经济困难,而不进行教育引导,因此出现了许多资助主体不愿意看到的问题:部分建档立卡学生将资助认为理所应当,不懂感恩,广东省扶贫办对于高校建档立卡专科生资助力度大于本科生的政策,部分本科学生对此心有抵触,在进行建档立卡信息登记时,直言没有免学费和生活补助,整个工作配合度低。这种“等、靠”式且不懂感恩的思想,与建档立卡资助的初衷背离,也使不少资助工作一线的老师寒心。
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的价值观模糊,学生的感恩意识差,从高校工作资助执行者到受资助学生都未形成恰当的资助理念,使整个资助流于形式,资助初衷是好的,但不少学生认为享受资助是理所当然,是其应享受的权利,没有或不觉得有义务成才,形成长效的回馈社会的回响。
三、发展性资助模式的探索
1.依托大数据实时掌握建档立卡生情况。高校资助工作要求,强调发展性资助,不把工作着眼于眼前把资助发放到位就结束,要对建档立卡生情况进行跟进,关注建档立卡生的个人成长。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的准确鉴别与认定是提升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工作质量的必然要求,在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资助工作需要进一步推进数据化的进程,利用大数据完善建档立卡数据体系,进而推进精准资助效率。
2.针对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提升的帮扶。建档立卡生迫于生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放弃了诸多社会实践、提高专业技能的机会,把大学的空余时间付诸简单劳动力换取收入的打工中,应对其进行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的帮扶。
3.面向建档立卡生内在需求的心理帮扶。尊重建档立卡生的情感和内在需求,面对建档立卡生可能存在的自卑、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差的问题,需要尽早及时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鼓励他们多参加社团班级活动,争取担任学生干部,通过与同学们的接触和工作,发现自己的优点,懂得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完成一项任务,得到同学们的赞赏,获得内心的满足,从而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
四、结语
在高校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工作中,引入成长发展性资助模式,在受助过程中加入义务性内容,对受助的建档立卡生提出明确的德智体全面的综合发展要求,包括学习的专业技能水平、身心健康、文化素养、公益实践等,激励学生自立自强,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确保其顺利就业及可持续发展。
建档立卡精准资助工作,通过这种成长发展资助模式,从单方面的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层面,上升到通过精准资助促进了建档立卡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提升。
参考文献:
[1]何春梅,江云清.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与调适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3):38-40.
[2]舒能.大学生发展性资助研究[D].杭州:中国计量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