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道德教育的思考
2019-07-26张敬文
张敬文
摘要:本文以《政治生活》教学中道德教育缺失的现状中存在目标、行为、内容和情感等问题入手,从德育渗透手段与渠道、德育传统教学方式和道德情感发展的角度分析原因,最终从进行道德实践、丰富教学方式和依托情境感染的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道德教育;《政治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3-0040-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结构设计的主要依据要求定位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但是,现阶段高中政治教学中仍旧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更要实现道德教育内容为导向行为和表现为导向的转变,即德育的培养。
二、《政治生活》教学中道德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政治生活》教学中道德教育缺失的现状。①道德教育培养目标与学生道德行为不同步。教师和学生两者共同作用于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但是“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学生由于缺乏实践和体验,其道德行为发展与道德观念相脱节。“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行为不是一种迫于外部压力而采取的机械的服从行为,而是人们根据内心所认同的行为准则而产生的自律行为。”■道德理论和知识指导道德行为和实践,但是由于前者的支撑不足,致使学生道德行为缺乏衡量标准和评价机制。在这一环节上,部分教师的“教”和部分学生的“学”在道德教育上呈现出前者不教不涉及,后者不学不理睬的局面。②部分教师对道德教育相关教学内容把握不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因而“教育在它最广的意义上就是这种生活的社会延续。”■《政治生活》中公民履行政治义务是培育一个合格公民的重要因素,但是很多教师在对公民义务做诠释时没有以有效的案例对其进行道德解释,忽视了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官兵驻守于灾难和事故的第一现场,是家国情怀的体现。在讲解时,部分教师没有利用时代热点,比如向学生展示热映电影《战狼2》的片段内容,使学生对于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所维护和捍卫的国家安全、国家荣誉、国家利益也要有更加直观清晰的认知。③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缺少道德教育的体验与共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是理论性的、工具化的,师生形成情感互动方能使课堂效果事半功倍。学生在面对《政治生活》的教学时,总是抱有一种距离感,缺少共鸣的原因就在于与自身的实际生活缺少联系。例如,中国是一个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国家,因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为捍卫法律、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明确指出要严厉打击商家添加抗生素等非食用物质的违法行为,目的在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违法商家的侵犯,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即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的具体体现。通过着眼于学生生活小事,拉近距离,让他们在学习理论后有一双发现政治、明辨是非的眼睛。
2.原因分析。①部分教师缺少德育渗透的有效手段与新颖渠道。德育的培养要在课堂节奏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在互联网时代,手机作为重要的通讯工具,其功能涵盖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上通过微信的程序功能进行点名签到,在课下通过微信群聊公布当日作业。同理,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德育案例讨论公众号的形式,以一种间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比如以我国人大代表的选举活动为切入口,通过梳理历史和整理图片,以微信文章推送的形式在课前呈现给学生,与此同时征集学生眼中的我国民主特点并将答案发送给微信后台,经整理后在课上进行展示,引发学生对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思考与谈论。②部分教师依赖于照本宣科和单纯讲授的传统方式。仅仅依靠单向传递书本政治知识无法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政治生活》四个单元关注的对象分别为人民、政府、我国政治制度、国际社会。如果讲解时没有相互贯通,各个知识点之间无法产生联系,学生头脑中就无法形成知识体系。教师逐渐开始选择使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与筛选知识点。通过公民行使选举权选举出的人大代表,通过行使提案权向人民代表大会提案,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实行监督,通过这样一个思路,将公民、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这几个政治主体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③政治课堂难以满足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华民族的命运出现了历史性转机,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实现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其政治制度独有的优势也日益体现。如果教师在进入讲授之前将政治发展历程通过影像方式呈现,学生将会对政治产生兴趣,在学习伊始,内心萌发骄傲与自豪的正能量情感,有助于后续教学过程的推进与展开,减少了学生不爱听、不爱学、不感兴趣等被动学习的情况。
三、《政治生活》教学中加强道德教育的对策
1.教师应该开展增强道德认知的实践活动。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利用《政治生活》教材中“综合与探究”环节,例如就有序與无序的政治参与这一主题,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模拟选举,包括自制选票、归纳选举等类型,从而建立起知识、经验以及材料之间的联系。学生“身动”能够唤起“思动”。教师可以借助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等环节引领一个相对来说具有挑战性的话题,比如就一些道德两难问题设疑,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并形成讨论,最终形成一个获得发展的学习过程。例如,在民主监督框题下的相关链接环节谈到了通过新型传播媒介行使监督权,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很多人通过网络传递不实信息,颠倒黑白,甚至恶意侮辱诽谤他人。通过对网络监督的两面性进行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到民主监督的特点和作用。
2.教师应该丰富课堂道德教育的教学方式。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往往倾向于社会调查、课下志愿服务和专题访谈的教学方式,加强道德教育的效果和深度。教材每一框题下大约包,2—3目的内容,教师可以适当将教材切分成几个镜头,插入视频或图片等延伸资料进行阐释和梳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不仅要将视野放在课堂上,更要与生活相联系。在民主管理教学中,学生可以事先走访社区,了解其决策方式和监督机制,了解社区负责人的日常工作,并针对社区管理模式撰写问卷,后期向居民分发,从而对社区的后续工作效果和整个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有更细致的了解。在这样的方式中,学生经历特定刺激后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并向着更成熟的道德水平发展。
3.教师应该依托情境加强学生的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应使学生对相关主体和事件产生正确的道德情感。学生在特定的道德情境中引导自身发现并获得道德真知,进而萌生道德情感。德育是一个通过道德主体的参与,依托道德情境进而产生道德共鸣,最终形成反思性表达的过程。这也是学生将课上传递的普遍性道德精神追求转变为个体化表达方式的重要转折点。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政治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事实性和评价性知识,但是这些知识一旦被学生理解掌握,就会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据个体以往经验,从而丰富人的内在需要、明确价值目标、提升情感追求、修正实践活动,最终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激发个体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由此,便使德育教学由“外引”成功走向了“内驱”。
四、结语
道德教育要以学生自身体验和合理关切为立足点,在关注学科特色和价值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的道德学习过程,通过创设与时代热点和学生生活相联系的道德情境,使学生能够学会用科学精神的视角分析和把握事物,提升公共参与能力并最终培育政治认同,这也正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8.
(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2.
(3)张铁勇.论以谋求共识为核心的德育理念[J].道德与文明,2003,(06):67.
(4)[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