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熊:常识和冷知识

2019-07-26王大军

人与自然 2019年3期
关键词:棕熊美洲北极熊

王大军

在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各个族群的文化里,熊都不是一个陌生的元素,即使刚刚懂事的孩子都可以轻易分辨出熊的形象:稍长的吻部,圆圆的耳朵,肥大的身躯和粗网的体型,相比于身体短粗的四肢,短到几乎不易分辨的尾巴,这样一个剪影就足以勾勒出熊的形象。这也就是科学上对熊科动物的形态特征描述了。当然如果有可能观察到细节,会发现它们都有典型的食肉动物的犬齿,整个脚掌着地行走(动物学上称为跖行),有5个指和不能收缩的爪,以及粗硬的毛发。

这个熊的形象实际上代表了全世界现存的8种熊科动物:北极熊Ursus maritimus,棕熊Ursus arctos,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美洲黑熊Ursus americanus,安第斯熊(也叫眼睛熊)Tremarctos ornatus,懒熊Melursus ursinus,马来熊Helarctos,malayanus和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uca。从罗列的拉丁名可以知道,食肉目( Carnivora)熊科(Ursidae)分为5个属,熊属(Ursus),短面熊属(Tremarctos),懒熊属(Melursus),马来熊属(Helarctos)和大熊猫属(Ailuropoda)。这些使用拉丁语的双命名法对于全世界的任何一个物种都是唯一的,也被称作科学名,而当我们去探究一下所使用的每一个名词所代表的意义时,发现这个最“科学”的体系实际上反映了人类对这些物种认识的最初过程,也就是最初对标本产地和形态特征的描述。

熊的演化和亲缘关系

大熊猫属Ailuropoda描述的是这个物种前掌的形状,与已经描述的物种小熊猫(红熊猫)Ailurus类似,实际上是指那个伪拇指,普遍被认为与抓握取食竹子有关,也成为了形状演化的一个实例,而其种名melanoleuca则是描述这个物种黑白相问的颜色,所以翻译过来就是这样的描述:前掌与小熊猫相似的黑白相问的动物。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可将其列入熊科,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大熊猫应该单独列一个科。不可否认的是,大熊猫是这8个熊科物种里,最早从它们的共同祖先里分化出来的,而后在过去的一千多万年的演化历史中,先是现存的眼睛熊(短面熊属)那一支发生了分化,而后是懒熊的“独立”,再往后分成了两支,一支再分化形成了马来熊和在不同大陆上的两个黑熊物种,另一支形成了今天的北极熊和棕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北极熊和棕熊的分化时间大概仅仅在一百万年上下,是一对关系亲密的表兄弟。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近些年的夏季,在北极圈内的大路上,身上被黄泥蹭脏了的北极熊被误认为是棕熊的原因吧。

机会主义的取食策略

在全球变暖的话题下,北极熊近来成为热词。夏季海冰的减少,对北极熊的生存造成了重大影响。它的拉丁名描述它是“海洋里的熊”,在浮冰上以捕食海豹为生,是熊科动物里唯一真正的肉食者。大熊猫则被认为是纯素食的熊,竹子几乎是它们唯一的食物。其他的熊都被认为是杂食的。综合各地对各个物种食性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确定的结论,它们在食物的选择上都是机会主义者,即食物的可得性是最重要的。换而言之,柄息地的质量决定了它们的食物种类。近年海冰缺乏的夏季,很多北极熊不得不待在北极圈内陆地上,于是这些食肉动物开始季节性地取食植物的根、叶和果实,正如它们的“表亲”棕熊一样,营养的匮乏对其个体身体状况和繁殖成功率都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亚洲黑熊的食物成分几乎无所不包,一年之中也随着季节的变化不停调整食谱:春天冬眠结束了,先以青草这样的清淡食物唤醒沉睡了几个月的肠胃,然后可以找一些昆虫食物补充一些蛋白质,之后有更多的树芽嫩叶,直至夏天的浆果满山,可以摄人更多的糖分,秋天坚果成熟的时候则提供了一年中最重要的食物,富含淀粉和油脂的果实使得黑熊们膘肥体壮,准备好又一个冬季的来临,对于母熊来说,产仔之前也需要这些储备。当然一年中的任何时候,黑熊们(事实上是所有的熊)不会放过任何腐食或捕食的机会获得肉类食物,包括找到机会来到养蜂人放置蜂箱的地方,连蜜蜂带蜂蜜吃个够。美洲黑熊则与亚洲黑熊在取食行为上几乎完全一样。棕熊的属名Ursus是拉丁语的熊,种名arctos则是源白于希腊语的熊,可能因为其地域分布最广,也是科学上最早记录和命名的熊科动物。棕熊在食性上的灵活性表现得更加极端。阿拉斯加的棕熊们到了夏季,可以站在河中问,等待着洄游的大马哈鱼跳进嘴里大快朵颐,同一时问在蒙古国荒漠中生活的戈壁熊则常年以零星分布的干旱植物的叶和根生存。研究表明戈壁熊食物中的肉食成分低于10%。很难想象阿拉斯加的棕熊和蒙古戈壁熊是同一个物种。而即使同样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棕熊,小的区域的食物资源也造成了食物种类的差异,可可西里的棕熊食物中属兔占了大部分,而三江源棕熊更多吃旱獭。即使是素食者大熊猫,也被观察到在野外吃动物的尸体,而饲养场和动物同里的大熊猫都是杂食的。

最大和最小的熊

在所有的食肉目动物中,熊科的平均体型是最大的。尽管如此,不同物種的体型相差很大。根据现有的数据,体型最大的物种是北极熊(体重350-700kg,体长240-300cm),最小的是马来熊(体重25-65kg,体长100-140cm)。可以看到,同一物种动物个体的体型差距很大,其中有性别差异:通常雄性体长和体重都大于雌性个体,但即使是同一物种的不同亚种,也有巨大差别,是食物营养造成的。如同前面提到的阿拉斯加Kodiak棕熊,最大体重可以达到680kg,而蒙古Cobi棕熊的体重最高纪录不超过140kg,这个巨大的差异无疑是吃大马哈鱼和吃草根之问造成的。生活在中国东北的亚洲黑熊的体型也明显大于生活在西南地区的个体。

那些少为人知的熊

熊科动物是分布最广的陆生动物,广泛分布在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区,从平原到世界屋脊,从热带雨林到干旱荒漠的各种柄息地类型。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是棕熊,从欧亚大陆到北美洲都有分布。棕熊在北非也曾有分布,即目前被命名为阿特拉斯熊( Atlas Bear)的一个亚种,于1890年灭绝,从此熊科动物就在非洲大陆上消失了。北极熊的分布则遍布了北极圈区域,最北的分布记录在北纬88度,而南边的分布取决于夏季浮冰的南部边缘,因此气候的变暖会至少影响到北极熊的季节分布。亚洲黑熊现存于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广大地区,以及大陆周围的较大岛屿。美洲黑熊广泛存在于北美大陆,包括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

懒熊分布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麓,延伸至南亚次大陆,目前有确切记录的分布国家有印度、尼泊尔和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的懒熊在1990年代已确认灭绝了。与亚洲黑熊相比,懒熊与之颜色相似,并且胸前也有“V”形或者“Y”形的浅色区域,但是在食性和行为上有重要区别:懒熊的重要食物是白蚁和其他昆虫,因此其爪长而尖利,适于挖掘;更加有趣的是它们的上门齿缺失,形成了一个孔洞,便于它们挖开蚁穴之后,可以吹气进入蚁穴,清除尘土,然后将成虫和卵一股脑吸进嘴里,这个过程会产生巨大的声音,可以在100米外听到。这也是研究人员寻找懒熊的重要方法。懒熊的另外一个不同于其他熊的行为是,它们会把幼崽背在背上活动。有趣的是,懒熊( sloth bear)这个名称实际上是一个误会,1791年,运送第一只标本的船是从印度出发,途经南美洲回到欧洲,整理和命名的博物学家误以为它来白南美洲,加上长长的爪子和独特齿式,把它归入了树懒一类,于是各种语言都称之为“懒”熊,直到错误被发现,将之列为熊科之下的单独一属Melursus(也有资料将之归人熊属Ursus),但是各种语言包括中文的名称已经约定俗成,就将错就错了,尽管懒熊既不“懒”,也不“慢”,甚至在当地的传说中,其攻击力超出了同一分布的亚洲黑熊。

马来熊是熊科动物中唯一主要分布于热带区域的,个体也最小。南于其胸前有一个近乎圆形或者椭圆的黄色区域,也被称为太阳熊( Sun Bear)。这也是亚洲黑熊相对于马来熊胸前有月牙形白色区域,因而被叫做月熊( Moon Bear)的原因。马来熊的另外一个重要形态特征是吻部到脸颊有较大的无毛裸露区域,这明显是一个适应在热带森林的倒木内取食昆虫的特征。作为一个形体较大的热带动物,马来熊生存受到柄息地退化的影响显著,而中国南方热带原始柄息地的破坏,使得本来就是马来熊分布边缘的中国西南区域分布成疑。好消息是最近有了边境地区马来熊分布的确切信息,使得中国仍然留在了马来熊分布同家的名单上。

南半球唯一的熊科动物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眼镜熊,因此也叫安第斯熊。它也是南美洲现存的体型最大的食肉目动物。眼镜熊一部分个体的眼睛周围有花纹,使得它们看上去像戴了眼镜,因而得名,但也有一部分个体的“眼镜框”是不完整的,还有一部分个体脸部全是深色的,并无花纹,所以安第斯熊似乎是更加贴切的名称。其物种的拉丁物种名ornatus意思就是具有华丽装饰。同内通常直接把属名翻译为眼镜熊属,更好的翻译应该是短面熊属,同属于短面熊亚科Tremarctinae。今天的眼镜熊(安第斯熊)是史上南北美洲大陆中众多短面熊属中唯一的幸存者。短面熊属中最为著名的是巨短面熊(Ciant Short-Faced Bear,Arctodussi7nus),目前的化石证据显示,它们的肩高可以达到2.4-3m,体重可以达到lOOOkg。它们在11000年前灭绝了,否则今天地球上体型最大的熊就不是北极熊了。

人和熊的互动:冲突和保护

全世界人与熊之问的互动从未问断过,这就是各种熊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文化符号的原因。这一方面因为它们在地球上广泛的分布,更因为它们与人的生活经常会相互影响。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危机的今天,不同熊科动物的处境正是野生动物所面临的处境的缩影:柄息地丧失、过度利用、气候变化和人兽冲突。同时很多保护的努力也在持续探索,让人看到了光明的前景。

柄息地丧失是大部分野生动物所面临的威胁,马来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国华南的热带区域经济开发较早,大部分野生动物柄息地已经丧失,西南地区则因为自然生长的林地被橡胶和桉树等经济作物所替代,野生动物的生存越来越艰难,以至于很多年没有马来熊的确切记录。

气候变化至今仍是一个争议话题,但争议主要是在引起气候变化的主因上,气候变化的事实以及近些年以来发生的全球变暖现象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这些变化对于高原和极地生物的影响尤其深远。北极熊成为了气候变化的一个标志。一只北极熊一年的活动范围可以达到20万平方公里,这是通过停留在浮冰上漂流达成的,这种大面积的活动对于大体型食肉动物的捕食是十分有利的。近些年夏季浮冰的大量减少给北极熊夏季的捕食造成了困扰。加拿大Hudson Bay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海冰很少的年份,夏季大量北极熊长时间停留在陆地上,造成体重比正常年份减少20%,影响到繁殖的成功率。

熊作为一种动物资源被利用在中国由来已久,熊掌和熊胆有着很高的商业价值,由此也引起了保护和利用的争议。作为传统的医疗资源,熊胆已经成为一项巨大的产业,在全球动物保护和福利机构的努力下,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决议关闭养熊取胆的产业,但唯独对中国网开一面。明确的法律对熊掌和很多非法野生动物食品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但是在巨大利益驱使下,仍然有禁不止。国际上很多针对其他野生熊类的研究发现,包括对马来熊、棕熊和懒熊的偷猎,一大部分产品最终作为熊胆原料销售到了中国。

作为食物上的机会主义者,大部分熊与人都很容易产生冲突。“熊瞎子掰苞米”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至今黑熊损害庄稼的情况仍然是导致其被农民猎杀的原因之一;青藏高原上棕熊闯入牧民的房子,吃掉和毁掉食物、家具的事情越来越频繁。世界范围内,棕熊、懒熊、安第斯熊和马来熊伤人和伤害家畜的事件常有报道。即使表面上温文尔雅的大熊猫也有过劣迹,我1997年就曾经在四川帮助处理过一只闯入羊圈,杀死了13只羊的大熊猫,并把它抓回饲养场观察,它仍然表现得温文尔雅,最终逃回到了野外。

虽然大部分食肉目动物的生存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威胁,但美洲黑熊却是一个例外。美洲黑熊并不都是黑色的,甚至该叫“美洲熊”就好,因为它们的毛色很多样化。在北美洲的东部,绝大部分美洲黑熊是黑色或者深棕色的,而西海岸种群的毛色则从黑色到深棕色、红棕色和浅棕色都有,在大西洋沿岸的一些种群有灰蓝色的,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还发现大约10%的个体是纯白色的,被称为“白灵熊”。据估计美洲黑熊野外种群的总数量可能达到100万之多,其他7个熊的物种数量总和也达不到它的一半。在美同和加拿大的大部分地方,美洲黑熊都是合法的狩猎物种,每年收获量为40000-50000只。回顾美洲黑熊的种群历史,其实这也是一个通过保护管理恢复种群数量的结果。在上世纪20年代,美洲黑熊的种群数量也达到了历史的最低点,通过柄息地恢复和种群保护,才逐渐回到了今天的状态,而且大部分地方的种群数量还在稳步增长中。狩猎是在科学数据的支持下严格管理的过程,管理部门的科学团队严密监视着种群的消长,每年都会有佩戴跟踪器的动物提供翔实的数据。作为监测和研究人员,日常的工作就是跟踪观察,尤其冬季对熊洞的探访,了解产仔的情况,幼崽的生长状况,跟踪其成活状况。我每年都会尽可能参与这些项目。想象一下在大雪覆盖的林子里面,扒开冬眠的洞穴,抱出几个小熊揣在怀里,再去测量麻醉了的母熊,这样的工作谁不想?

虽然美洲黑熊目前生存没有受到威胁,但是在国际野生动植物贸易公约中,仍然被列入限制交易的名单中,这是因为亚洲黑熊是受到威胁的物种,且原因是熊胆和熊掌的买卖,美洲黑熊的禁止交易可以避免执法上的困扰。

对熊的保护也获得了鼓舞人心的成功。印度懒熊曾经面临的威胁是人们在野外抓获熊仔,训练过后拔去爪子和牙与狗打斗,作为娱乐挣钱,或者鼻子穿上绳子,训练成“跳舞熊”用于表演挣钱。这些活动威胁了野外的种群。保护行动通过赎买解救这些熊,并且帮助以此为生的人们发展替代生计,目前已经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

当然最令人鼓舞的保护成功案例莫過于大熊猫了,通过40多年的努力,政府和民问携手,国内和国际的合作,种群已经稳定并且开始增长。IUCN把它的评级从濒危(EN)降为易危(vu)。这是值得骄傲的成就。

猜你喜欢

棕熊美洲北极熊
我不是胆小鬼
小棕熊捡漏
水稻与瓜蒌上应用新美洲星的实践效果分析
澳动物园上演“人熊情未了”
绝望的北极熊
谁发现了美洲
北极熊为什么不怕冷?
北极熊
谁发现了美洲
谁发现了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