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意识到“过度旅游”了吗?

2019-07-26陈敏洁

世界博览 2019年14期
关键词:卢浮宫当地人威尼斯

陈敏洁

过去我们经常会读到国家地理杂志选出的“此生必去的55个地方”、“全球年度最受读者欢迎旅游地”等类似的旅游推荐,但就在2017年底,美国旅游指南Fodor颇具意味地反其道而行之,列出了“2018年不应该去参观的十大景点”,其中包括威尼斯、中国长城、阿姆斯特丹、意大利五渔村、巴塞罗那等。并不是这些景点本身不值得去,而是这些地方正在遭受过度旅游。过度旅游的定义是游客数量远超当地游客接待能力,导致当地环境、基础设施及居民生活遭到破坏。如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冰岛总人口只不过34万,但是2018年接待了230万游客;比利时布鲁日的游客人数已经是当地人口的3倍……随着全球旅游业的洪水式暴涨,过度旅游不仅一举跃升热词,同时,它也正在成为全球性的现实问题。

卢浮宫里,各国人民膜拜达·芬奇巨作《蒙娜丽莎》,围得水泄不通。

卢浮宫的愤怒

5月27日,很多在巴黎的游客照常兴奋地赶往他们法国旅行的必去之处——卢浮宫。但是迎接他们的不是蒙娜丽莎的微笑,而是卢浮宫员工的愤怒。由于游客数量激增,参观地工作环境前所未有地恶化,卢浮宫接待处员工决定集体罢工,导致卢浮宫不得不闭馆一天。官方数据显示,卢浮宫2018年游客总量高达1020万人次,居全球博物馆之首。“卢浮宫要窒息了”,工会在公告中称,“再这么下去,卢浮宫都要变成迪士尼乐园了!”

虽然卢浮宫在5月29日再次恢复参观,但过度旅游的问题远没有解决。就在两周后,一位中国游客参观卢浮宫时,也亲身体验了一次窒息感。据她描述,当时已经近下午五点,距离闭馆只剩一个小时。本以为人流量应该不大,然而来到卢浮宫二楼的一间面积不大的独立展厅里,《蒙娜丽莎》仍然被二十多层的人群严严实实地包围起来。除了作为防盗措施的玻璃罩本身,可能密集得令人透不过气来的人群,才是《蒙娜丽莎》的“最好保护”。在场很多人都拼了命地踮起脚伸长脖子,舉着手机拍摄。他们从全球各地来,有的需要乘坐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有的等待了六十几年,只为一睹蒙娜丽莎的芳容。想靠近看的人使出浑身解数往里钻,看完画作的人被困在人群出不来,时不时还能听到几句因为推搡引发的咒骂声。

被占领的水城

这样的窒息感,相信体验过国内黄金周旅游的游客们并不陌生,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已成为国内黄金周旅游常态。事实上,欧洲也已经成为“过度旅游”重灾区,其中威尼斯成了欧洲最久负盛名的受害代表,不断飙升的游客数量不仅摧毁这座城市的美景,更是要摧毁这座城市本身。

“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八十多年前,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威尼斯似乎渐渐梦醒。被称为“亚得里亚海明珠”的威尼斯城内没有车辆,仅以舟船相通,因此威尼斯小艇贡拉多就成了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而今日的船只,更多地变成了游客游览的交通工具,游客也渐渐成了这座城市的主心骨。威尼斯不存在淡季,它的每一天都是旅游旺季。

大批游客的涌入,还改变了城市的生活方式。一位土生土长的威尼斯人抱怨道:“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家楼下的三家商店都出售鸡蛋、面包和蔬菜,现在他们全都卖所谓的‘垃圾食品给游客。这里的一切都是为了服务游客,当地居民反而被‘赶到边缘了。”除此之外,当地居民还需要买单旅游业带来的物价上涨,在一家咖啡馆,两杯咖啡外加一杯水竟然要卖到67美元。房价和租金疯狂抬高,让不少当地人支付不起,无奈之下,他们只能住进偏远地区废弃的改装屋里。

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几十年间,威尼斯的当地人口削减了一半。有些专家甚至认为,截至2030年,当地人口可能跌至0。美景遭到破坏,当地人不得不选择离开……一系列的问题并不是威尼斯独有,责任旅游网站对全球过度旅游城市进行研究统计,发现有63个国家约98个目的地正在遭受过度旅游。如果不从现在开始采取措施,10年后将会面临更无法收场的后果。

卢浮宫作为世界知名景点,人流密度一直较大,各个国家的旅行者都慕名而来。

旅游大军的崛起

旅行,生活在别处,对远方的向往,这一场自始至终看上去很美的环游梦,是如何变成一场噩梦?这或许是全球物质胜利的果实。2017年,根据国家统计资料估算,中国中产人数规模已经达到2.458亿,而发达国家的中产人数占比更高。随着新时代的中产阶级壮大,他们所要求的品质生活,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物质消费的满足。“旅行、社交聚会、美容健身”成了新品质生活的三大法宝,旅游似乎成了中产阶级的标配。世界旅游组织的数据显示,1980年国际游客数量只有2.78亿人次,2018年达到14亿人次,根据预计,全球旅行者的人数将在2030年增长到18亿。

而持续走低的航空票价,蓬勃发展的廉价航空都在给旅游者提供便利。“去菲律宾,有活动的时候,往返才六百元!”一位受访者兴奋地提及, “光去年,我就去了两趟菲律宾。”在航空公司促销的时候,即使去趟欧洲,淡季往返机票也能有两三千元的实惠票价。欧盟国之间的票价就更便宜了,在Jetcost上,就有广告宣传,去巴塞罗那的票价只要19欧元,相当于一两杯啤酒和一份披萨的价格。有读者可能疑惑,为什么飞机票价那么低?首先,得益于1944年签署的《国际民用航空公约》,在芝加哥举行的国际会议上通过了航空燃油豁免征税。另外,各国政府还会为航空公司提供高额的化石燃料补贴。还有说法称,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游客,会以补贴的形式吸引航空公司在当地开辟新航线。其实,航空公司的收入来源有很多:高额的政府补贴、保险、酒店预订、行李费、飞机餐、机上购物等。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游客可以享受到低廉的票价。

另一个层面上,近年来大行其道的共享经济也共享了过度旅游的责任。比如Airbnb作为一个共享平台,它可以让当地人赚外快的同时,让游客也获得当地人般的旅游体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位名叫麦特(Matt)的旅游博主写道:“Airbnb最初的美好愿景慢慢变味了,当租金变得越来越可观时,Airbnb对这个事实视而不见:地产公司、房地产经理和其他的一些个人嗅到游客的需求,于是在市中心大量买下房产。这样一来,供给当地人的租房就减少了。同时抬高租金,强迫原先的当地租客离开。”

2018年5月1日,威尼斯市民和游客通过旋转门, 限制了威尼斯主干道拥挤的人流。这种旋转栅门由威尼斯市长路易吉· 布鲁纳罗( L u i g iBrugnaro)为了控制人流,提升安全性,疏通城市最堵塞的街道而引入,安装在罗马广场、火车站外和城市其他重要地点。

跟着社交媒体观世界

同样让人无法忽视的还有YouTube、Instagram这些社交媒体带来的巨大影响力。过去,人们去旅游,更多地是享受风景本身,而现在美景往往沦为自拍的背景,游客只想在社交媒体上炫耀。当社交媒体上的旅游达人们游览了新西兰的瓦纳卡小镇之后,这座湖畔小镇的游客增长了14%。大多数的游客都想在景点寻找他们的最佳拍摄点,而旅游博主的动人照片往往節省了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寻找美景的时间。他们跟风飞往目的地,却发现其他人也都在跟风。

在圣托里尼的伊亚小镇上,有一处网红拍摄点可以同时捕捉到三个蓝顶教堂。那是条狭窄的小路,拾级而下,会见到一扇小铁门。上面用英文写着:私人住宅,请勿踏入(private,no entry)。铁门的右边是更为狭窄的石阶路,每次只能通过两个人。即使在上午9点抵达,游客们也已经开始排队等候拍照。在冰岛,当地官员们甚至请求游客略过那些在ins上最受欢迎的景点,因为过多的游客正在损害这些景点。

旅行,渐渐变成了一场关于谁可以拍出最美照片的竞赛,谁可以游览最小众景点的竞赛,谁更具有冒险精神的竞赛,当然了,胜负就交给社交网站上的点赞数、评论数和阅读量来评判。有人为了赢得这场比赛,会精修甚至更改他们的照片,其中就包括照片上的风景——让它们看上去更美。欧洲旅游委员会的执行总监厄都阿多·桑坦德(Eduardo Santander)不禁发问:“你是想去看这个地方,还是想告诉别人你去过这个地方。”

游客还是入侵者?

“好的照片应该是精彩体验的结果,而不是出发的理由。旅行现在变得更像是通过社交媒体建立个人品牌,而不是通过体验来增加个人阅历和构建世界观。想追随网红们的拍照步伐不仅导致了过度旅游,也惹怒了当地人和其他游客。”责任旅游的CEO贾斯汀·弗朗西斯(Justin Francis)这样评论道。是的,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开始明确、公开地表达他们的愤怒。

有些激进的当地人甚至认为游客(Tourist)就是恐怖分子(Terrorist)。他们有理由恐惧,因为历史鲜活的例子就摆在他们面前。布莱顿是英格兰南部海滨城市,在19世纪,这里迅速地发展成一座富有的度假者所喜欢的度假城市,之后,随着铁路的出现,又从伦敦来了许多一日游游客。这样的转变还曾得到当地渔民的帮助,他们为游客提供了洗澡机,提供游船。随着布莱顿变得越来越受欢迎,一些新的旅游开发商开始认为这些渔民十分碍事。他们抱怨渔网在海滨铺开,阻碍了游客们在海滨步行大道散步,一位游客在他的日记里这样描写——渔民什么都没有,只有对游客的蔑视。

1821年,当地的警长在各方投诉的驱使下,作出了一个决定:把许多渔民的船从海滩上比较受欢迎的位置移走,这一举动引发了渔民们的抗议。结果却是渔民们输了,他们的船被限制停在海滩上的固定区域,不再阻碍游客。

1827年,麻烦事接踵而至。小镇的长官要求当地渔民把绞盘从布莱顿西崖区域移走,这一次,引发了暴乱,一个名叫巴克·马钱特(Buck Marchant)的当地人带着铁橇企图保护他们自己人。但是抗议被平息了,从此,当地的渔业只能被限制在悬崖下面的海滩,这样就可以不再影响小镇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了。

没有谁能保证历史不重演。2017年,巴塞罗那爆发了15万人的游行,当地人手拉横幅上街抗议过度旅游现象。多个居民平台扬起了反游客旗帜,居民们在墙上写上标语——“游客回家吧!我们不欢迎你们!”“你的奢侈旅行,我的悲惨日常。”“旅游业——杀死这座城市!”在奥克兰的怀希基岛,由于双层旅游巴士上路后堵塞交通,一名穿短裤的男子站在仅有两车道的公路上,逼停了旅游巴士。希腊的圣托里尼岛上,居民不惜在自己房顶上涂上醒目的颜料——“出去!私人住宅。”西班牙的马略卡岛,有人甚至朝一家全是游客的餐厅扔燃烧瓶。

其实,对大部分的抗议者来说,这不是一场针对游客的战役,而是一场针对当局不作为、过度商业化、甚至是资本主义的战役。他们反对的是政府纵容旅游业的肆意发展,没有进行合理管理,从而让他们的城市变得如此不宜居。越来越频繁的抗议引起政府们的注意,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比如限制游客数量,收取旅游税,规定停留时间,移走地标性打卡标识,禁止开设针对游客的新店,部分景区暂停游客接待,停止旅游推广……当旅游业为全球提供了近1/10的工作岗位时,抑制旅游似乎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更重要的应是进行有效的旅游管理。

旅游是不可剥夺的权利吗?

在东方水乡乌镇,进入景区就要收取门票,本地人凭借身份证进入,一切井然有序。然而当威尼斯市长路易吉·布鲁纳罗(Luigi Brugnaro)试图通过设置旋转门和障碍物来引流游客时,却遭到了威尼斯人的强烈抗议。抗议者说:“我们见一次就要拆一次!在门口设入口收门票,这让我觉得威尼斯就像动物园。我绝不会让我的儿子在这样的地方长大,进来还需要出示相关证件。我们不是在动物园,我们威尼斯人不是动物。”在威尼斯人捍卫自己权利的同时,也让旅游者开始思索:游客是否有权利这样侵犯当地人的日常生活空间?

当政府们采取限流等措施时,游客们抗议道:“我们有权旅游。”当道路拥堵不堪,基础设施被占用,物价上涨,居民们高喊:“那我们的权利呢?” 提到这个话题,记者凯瑟琳·马克(Catherine Mack)提出两个概念:自然权利和法定权利。自然权利值得是人类天生就拥有的权利,最经典的表述来自于《独立宣言》:“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和自然权利不同,法定权利是指由宪法和法律明文规定的公民享有的权利。“在旅游业发展中,这两个权利经常会被混淆并由此导致冲突。”凯瑟琳写道:“当我们作为游客去参观我们的梦想之处时,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当地人的权利。”英国17世纪哲学家约翰·洛克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去捍卫他们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富。

“巴塞罗那、杜布罗夫尼克、威尼斯或者阿姆斯特丹的城市居民,通过抗议游客表达他们的权利。杜布罗夫尼克邮轮上不间断的柴油烟雾,正在损害当地人的健康。自由受到威胁,因为本地人甚至没有办法在巴塞罗那当地的那波盖利亚市场买食物,那里已经挤满了游客。在印度果阿有着延绵数里的海岸线,印度人却不被允许使用当地的沙滩、咖啡馆或者待在码头区的小屋。这些甚至不是私人沙滩,那里是只允许‘外国人进入的领地。”

旅游是不可剥夺的权利吗?顾客一定是上帝吗?你有购买的权利,对方是否拥有拒绝和你交易的权利?贾斯汀·弗朗西斯(Justin Francis)表示:“在我看来,旅游是一项特权,而不是权利。首先,我能去旅游,说明我相对富有,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处在贫困中没有办法旅游。认为自己有权想去哪旅游就去哪旅游的想法就是错的。”在我们享有旅游的权利时,我们应当相应地考虑当地人的权利,以及我们应该拥有的旅行素养——充分了解当地文化,尽量不打扰当地人的生活,尊重当地的习俗和规则,感恩并珍惜这一切……就像日本国家旅游局全球战略总部执行主任金子忠志(Tadashi Kaneko)说的,游客们必须时刻牢记:“他们只是在向当地居民借用这块地方。”无论何时何地,只有尊重这座城市,这座城市才会给予你最真诚的欢迎。

(责编:南名俊岳)

猜你喜欢

卢浮宫当地人威尼斯
卢浮宫开通线上版
卢浮宫邮政局改造
寻常威尼斯(节选)
令卢浮宫焕发新生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贝聿铭辞世,享年102岁
卢浮宫职员罢工被闭馆
威尼斯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