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讲好红岩故事
2019-07-26宗华月赵迎昭
宗华月 赵迎昭
说起红岩故事,许多人脑海里,第一时间闪现出的是重庆解放前夕渣滓洞、白公馆刑讯室内的残忍场景和那场震惊世界的“11·27”大屠杀。
但在重庆市话剧院排演的话剧《红岩魂》中,观众们却没有看到一场刑讯场景,听到一声枪响。
“在这部话剧里,我希望更多地用温情的画面,用烈士们生前点点滴滴工作和生活的细节,从另一个角度向观众们展示烈士们的故事。” 编剧王宏亮说。
2018年10月29日晚,经过全新编排的新版话剧《红岩魂》在重庆群星剧院首演,近两个小时的精彩演出,折服了现场每一位观众。
话剧《红岩魂》是根据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厉华创作的《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改编而成的。
预演版本以女大学生小周为了完成“狱中八条”的毕业论文,在歌乐山烈士墓采访“11·27”大屠杀的幸存者“张爷爷”为引子,以张爷爷的回忆串联起整个剧情。
“老实说,6月预演的话剧《红岩魂》结构还比较松散,几场戏的人物之间没有形成完整的戏剧结构。”王宏亮坦言,预演之后他又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在结构上进行了两次重大修改。
新版《红岩魂》将之前的结构完全推倒重来,围绕《挺进报》事件展开。
王宏亮说,公演版本中,有叶挺、江竹筠、小萝卜头等6个主要人物,新版本删去了与主线无关的人物和情节,用5个温情故事串联全剧,再现了年轻的英雄群像,增强了作品的整体性和戏剧的集中性。
同时,在新版《红岩魂》中,反派人物与正面人物的戏份旗鼓相当。
“以往的革命题材,大多着墨于正面人物的展现,我们必须正视这段历史,以史为镜。”王宏亮表示,虽然时隔近70年,“狱中八条”依然有很强的现实观照意义,对于反面人物的刻画,能警醒现在的党员干部,加强党性教育。
面对这种厚重的革命现实题材的再创作,如何把红岩英烈的凛然斗志、英雄气概艺术化地再现于戏剧舞台,对于话剧《红岩魂》的主创者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话剧《红岩魂》最大的特征是从‘生活的真实中脱颖而出,走上了注重‘艺术的真实路径。”王宏亮说,例如在江竹筠被叛徒出卖遭受严刑时,该剧没有过多地着墨于她受酷刑的磨难,而是大力描写她在灵魂深处对信仰的坚守。
很快,话剧《红岩魂》走向上海。
2019年4月2日,话剧《红岩魂》在上海复旦大学上演。
1963年,复旦话剧团曾在这里演出《红岩》。56年后,话剧《红岩魂》的上演让复旦师生再次被红岩英烈的事迹所感动,演出中,臺下观众不时发出抽泣声,伴随着剧目层层推进。
“红岩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红岩魂》导演、重庆市话剧院副院长梁东华说,话剧《红岩魂》相关工作于2018年3月开始启动,4月初完成了剧本创作,5月初启动编排,可谓一出“新鲜出炉”的大戏。
虽然在重庆已经上演了10余场,但是此次上海的开演,是话剧《红岩魂》首次走出重庆。
之后,该剧目还将到四川、江苏等地演出,把红岩精神的独特光芒送到更多地方,感染更多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