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来北京的第一年

2019-07-26彭敏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电脑

彭敏

1

十九岁那年的夏天,我父亲在家门口大摆筵席,庆祝我被人大录取。

两个月后,我在包里揣着一本舒婷文集和一本席慕蓉诗集,登上了北上的绿皮火车。

随驾的阵容很强大:父亲和两个舅舅扛着大包小包,不远千里,陪我进京。跟许多大一新生一样,我是第一次出省,对未来没什么概念,甚至不知道焦虑为何物。总觉得,大学应该比高中有趣得多,也美好得多吧。

可是没想到,在火车上发生了一件事,用现在的话说,让我尴尬症都犯了。

不知天高地厚的父亲看轻了进京的火车,竟然向对面的一对母子炫耀我的录取通知书。在得到对方仅仅是礼节性的赞赏后,父亲高傲的内心不能够满足,顺嘴问了一句:“你家孩子也是去北京上学的吗?”

对面的男生是全省理科前十名,在北大和清华之间,他选择了去清华读计算机专业……

剩下的行程对我来说非常难熬。我满脑子都在想:要不,回去复读一年?

最终,惯性战胜了要强,任火车顺利開到了终点。但路上这个看起来无关紧要的插曲,却似乎在预示着北京这座浩大的城市,这座正在问鼎宇宙中心的城市,即将要以什么样的姿势与力度拥我入怀。

2

从小地方来到大地方,最为直接的体验,便是自己处处比不上别人。当我们在黑暗森林里畏畏缩缩跌跌撞撞地伸脚,别人可能早就乘着父辈的越野车,驰上了康庄大道。

在漫长而单调的中学时代,我曾为自己平平无奇的外貌深感苦闷,那时的我怎么也没想到,原来身高才是我最大的硬伤。当我随随便便钻进一堆女生里头,都需要抬头才能与人对视,我不禁开始后悔,为何要抛下温润多情的南方,来到如此骨节粗大身段高峻的北京。这种焦虑在我深交了几个和我同等高度的朋友后,才得到些微的缓解。

在一无所有的年纪,有一个自卑的理由。这,大概是很多人青春时代无可奈何的痛点。这痛点,会让你不断收缩起来,不敢向外面的世界伸出探测的触角。

有多少人和我一样,从不敢在公开场合上台发言?又有多少人和我一样,走在路上遇到认识的人,不好意思像武侠小说里写到的那样,“朗声”打个招呼?更为极端的是,就连人人都做的家教,我都从未染指,就连学校要求的实习,我都选择了在中文系办公室完成。

在一个地方生活得久了,很容易有今昔之感。我来北京是2002年,十七年时间,足够让围墙被推倒,良田变高楼,繁华与荒凉猛烈地切换。可我的记忆里,却只有当年的人大,并没有当年的北京。在“宅文化”尚未兴起的年代,我默默演绎着一个小地方人对外面世界的无知,一个文学青年对现世人生的排斥。

我是北京城的一处闲棋冷子,一局终了也不会有人注意。北京是与我无干的蛮荒世界,就如我身处银河系,却对银河系茫无所知,也鲜少踏足。

那时的北京城,远不如今天拥挤,大街上的车水马龙,维持在让人心安的程度。商场里的琳琅满目,吸引不了我的年少懵懂,混沌未开。

那时的青春,单调而平和,世间的真相离我们尚且遥远,俗世的规则只在少数“早慧”者当中悄然蔓延。

那种低物质欲望的状态,是我作为一个文学青年的偏执,也是大多数小地方人一生也回不去的出厂设置。当时我们宿舍六个人,五个都是贫困生,买个暖壶都需要大家开会集资,根本无法想象,在这个世界上,有人为了上大学可以“捐款”几百万,还是美元。

那时的人大东门,居然能吃到十九块钱的自助火锅。心虚的我们,每次收工,都把没吃完的部分分批藏在碗底、碟子下、倒扣的杯子里。

我们大摇大摆走在路上,不懂什么叫豪宅,也不认识奔驰宝马。能让我们翘首企足的,除了天空飘过来一片动物形状的云,就是图书馆里偶然闪现的一个靓丽身影。我们成群结队去参观北大清华,和联谊宿舍通宵K歌,去逛那些今后一辈子也不会想再去的热门景点:故宫、颐和园、圆明园、植物园、八大处……

时间仿佛不断在捧出新鲜事物,又似乎懒懒地在原地驻足。我们年轻得既用不着剃须刀,也无须思考自己的未来。

3

没人能一直生活在变动不居的状态里。即便你严密封堵自己的感官系统,变化仍在你漫不经心的角落强硬地发生。

2002年,全球互联网泡沫轰然崩塌,台式电脑却在中国年轻一代当中迅速普及。就像中学时我们骗父母,买随身听是用来学英语,大学我们买电脑,自然是用来查资料、写论文。

十七年前,三、四千块钱不是个小数目,还只能买到组装的电脑。中关村海龙电子城一到周末人头攒动,附近几个学校的学生都揣着瘦瘦的钱包在这里出没。几乎是一夜之间,每个宿舍都是五六台电脑,联机打CS的声音在楼道里放肆地回荡。

那时我们都不知道,在海龙电子城那些贩卖电脑零部件的柜台后面,一个叫做刘强东的师兄正规划着他庞大的商业帝国。他给这个帝国起名的方式是那么的小男生:从女朋友名字里取一个“京”字,再从自己名字里取一个“东”字。只可惜京东没有东京热,如此年少纯良的感情注定凉凉。当然这都是后来我学会了看新闻关注八卦时事才习得的知识。

那时的我,只生活在图书馆这座人造天堂里,对外界不闻不问。能够震撼我心灵的事件,都是自告奋勇闯入我的视野。

那一年,我有了几个遐迩闻名的同学。包括郭晶晶、吴敏霞、桑雪在内的中国国家跳水队,集体入读人文学院。作为一个不爱拍照的人,我用傻瓜相机拍了一生当中最多的照片,就连拍糊掉的都一张不落地冲洗出来,寄回老家,供父亲母亲吹牛用。可不知为什么,在蹭了一轮又一轮的合影过后,我的心情却变得异常沉重。

是什么力量让她们在台上接受镁光灯的狂轰滥炸,又让我在台下寂寂无闻?当我的母亲支使我去菜地里浇粪时,当我向父亲索要一笔费用去学钢琴却遭拒绝时,当我想买一本书家里也不给买时,她们正经历着怎样的少年时代?

十九岁的我读书尚少,还不知道一个词叫“坠茵落溷”。更加不知道,这个词还将继续用在我们这些已经阶段性地“坠”在一处的小伙伴身上。

多年以后,当时一起啤酒麻辣烫羊肉串的兄弟,有的事业有成,意气风发,有的则逐渐消失于人海,不再和任何人联系。那个看上去雄姿英发的qq头像,也再没亮起来过。

4

2002年,人们印象最深的是一首关于下雪的歌。刀郎那沙哑苍凉的歌喉,像极了沙漠孤狼,雪里长松。

我清楚地记得,那场雪是在12月20号那天下下来的。雪停时,整个世界仿佛铺了一地天使的翅膀。对这样一场雪最大的尊重,自然是打一场劈头盖脸的雪仗。

战火波及了很多无辜的路人,却无需致歉。时至今日,再没有一件事能让六个男人如此开心,如此不顾形象,又跋扈又张狂。

很多故事从这里开头,很多未来在这里分岔。

从这场雪开始,我们将学会梦想与欲望,也习得焦虑和彷徨。

时间会让很多光芒黯淡,让很多棱角变得平坦,风起云涌之中会混入PM2.5,你好好说话的样子会让人搞成鬼畜,只有记忆中这场雪永不褪色,只有零星的雪花还挂在干枯的枝头,仿佛自己是冬日里最动人的一朵。

(摘自凤凰读书网)

猜你喜欢

电脑
谁动了我的电脑
自己买电脑
脏得吓死人的电脑键盘
砸电脑
拆散
聪明的脑袋
电脑子变学霸
逻辑
The Apple of Temptation
LG与Philips分道扬镳进军电脑LCD市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