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东北创新土壤 推动实现转型升级
2019-07-26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
◎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
马德秀
非常高兴今天能参加这个论坛,深入推进东北全面振兴是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实现新时代东北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关键在创新。
我想主要从两个方面与大家交流。一是深刻理解全球创新发展的迅猛态势,紧紧抓牢难得的历史机遇;二是想跳出东北看东北,从一些创新新型区域的发展经验,来谈谈对东北全面振兴的几点思考。
第一,我想谈一谈紧紧抓牢难得的历史机遇,拥抱新一轮科技、产业和应用场景三个变革相互交跌演进的新时代。第一个变革是新兴技术正在群落性涌现,交叉融合,加速迭代,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时间明显缩短。当前世界科技发展处于快速进程之中,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纷至沓来,除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 打印技术等等迅猛发展,基因、仿生、生物医药、生物工程新的生物技术,光伏、氢能也在不断的取得突破,还有一些基于数字技术衍生的5G 通讯,3D 打印,虚拟现实,增强显示等新技术,形成了数字技术主导的新兴技术群落。而新兴技术群落的特点,一是具有颠覆性的影响力,数字技术通过和其他技术交叉融合,催生新的技术突破。二是基于数字技术的技术创新,将呈指数式增长,扩散速度加快。迭代周期越来越短,扩大死亡周期也大大缩短。
第二,变革是新的产业变革,正在蓄势待发,新旧动能转化速度加快。第一轮技术革命驱动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已经成为共识,它对生产方式以及产业体系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已初现端倪,以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平台性企业提供了零编辑成本的交互平台,减小了信息交流的成本,为企业的生产方式,产业组织方式创新提供了基础,对产业链、价值链的掌握力前所未有,已经成为主要国家竞争的新焦点。受技术、平台、应用的多重驱动,数字技术主导的技术群落使得数据资源价值被全面挖掘,数字资源产生并且扩散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大幅度提高了其他要素的生产率。2018 年全球十大市值公司中8 家位于美国,2 家位于中国,而其中有7 家是互联网科技公司。未来技术革命引发的产业革命,改变的不仅是全球创新版图,更是经济竞争赛场中的实力对比。
第三,变革是部分领域应用场景正在孕育爆发,科技正在悄然改变人类生活。当前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场景商业化集中涌现。人工智能牵引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走向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以智能语音操作系统为核心的人机交互,以人脸识别为核心的智能图像识别,以智能驾驶为核心的机器人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通过以各个技术领域,各个行业的融合,将率先在家居场景、交易和身份识别场景、汽车场景、教育和医疗卫生场景应用,并且逐渐成为依赖商业化驻地的主战场。
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这场变革对振兴东北的几点思考。
东北如何抓住这场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有所作为。在这“三场变革”中成为并行者、甚至领跑者,实现全面振兴。围绕今天的主题,从创新的角度,结合我去美国的硅谷还有我们深圳、以色列、英国等地的一些调研情况,我想谈三点思考。
一要充分认识创新是东北实现全面振兴的唯一出路。当前,我们国家已经从原来的“短缺经济”时代走向“饱和经济”时代,时代的特征就是走向高质量发展。未来世界就是质量的世界,世界的格局正由国家质量战略奠定着。无论是德国、日本、美国乃至韩国,质量重塑了现代社会也再造了一些大国的内涵。当前除了少数以出售能源为主要来源的国家之外,绝大多数国家成功跨入高收入门槛国家的都经历了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过程。历史的经验表明,世界经济的每一次阶段性重大发展,都伴随着一次显著的通用技术的创新。从蒸汽机到电力,再到信息技术革命,创新是发达国家经济繁荣的原动力。
日本、韩国等实现的经济跨越的后发展经验也表明,一个国家的起飞可以主要依赖要素驱动或者投资驱动来实现,但是要想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就必须具有创新驱动的能力。在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的阶段,由于存在着后发优势,技术学习和模仿,一定程度上注重技术创新。但是到了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发展的阶段,技术创新能力就越来越成为迫切的需要。反面的意思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实现中等收入之后,往往陷入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高收入国家竞争,从而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究起原因关键是在没有在创新能力上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
当前,东北经济转型关键期,也是矛盾凸现期,未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依靠创新。那么东北到底搞不搞得了创新?有很多人对东北缺乏信心。在这里我想要为东北鼓鼓劲,打打气。
事实上,东北具有很多创新的有利条件。比如,众所周知的以中科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基础雄厚。再比如,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高校数量达到了全国高校总数的1/8,高等教育的资源也很丰富。同时,东北亚一体化和开放为东北创新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深圳经验表明,比邻香港的区位优势为深圳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深圳比邻香港,相比厦门、汕头、珠海等其他几个经济特区,为什么深圳发展的最好?其中不得不说它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香港作为当时的亚洲“四大龙”经济、贸易、金融比较发达,对深圳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香港为深圳输入的不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人们观念的改变,是人们思想的解放,是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法制的观念和国际视野。因此,东北一方面要向内以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为依托,推进东北振兴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对接和交流合作,使南北互动起来。另一方面要向外做好沿海经济带和宴宾开放的大文章,采取更大的开放措施,打造重点面向东北亚的开放高地,进一步加大东北亚开发、开放一体化,加强对俄罗斯、日本、韩国的合作,大力建设开放创新承载区,吸引境外投资实体经济和产业,加快部署自贸区,全面创新改革示范区等等。
我想东北一定要切实转变观念,坚定信心,把握我国进入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有效时机,抓住机遇趁势而上,着力解决一系列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和长期积累的历史难题,着力依靠改革开放更大激发市场活力,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着力集聚各类人才。
二要充分发挥好“有为政府”在东北振兴中的作用。深圳的经验告诉我们,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将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与有为政府的作用充分结合起来。国家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为创新发展造就了最重要的经济和制度前提,在政府的支持下,深圳实现很多第一。比如,在深圳第一个开放对外资的市场准入,支持深圳第一个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抓住机遇,深圳成立了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颁布了全国第一份国企股份制改造的政府规范性文件,率先成立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举办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等。与国际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深圳政府的主要作用不是自己上山栽树,而是重点抓生态环境,科研人员环境,服务环境等的营造。比如在科技人才环境方面,先后引进了清华、北大、哈工大、中科院等一批高校和科研机构,创办成果转化基地,弥补了创新的科技短版。
我认为在东北地区推动创新,可以探索新时代的新型举国体制,这是个快变量,短期就能见效。在创新过程中,政府的重要职能就是搭平台,做增量。其实,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东北贡献了全国70%的GDP,总体上东北地区工业基础扎实,制造业的底子非常好,国家在东北布局了很多冶金、化工、钢铁、机械等等方面,包括大学和研发机构,集聚了一大批代表国家水平的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质检中心等等创新平台。东北地区的工业体系和产业基础,也比较完备,创新链完整。有为政府应当顺势而为,特别是立足制造业的扎实基础,加大布局力度,加快大平台的建设,盘活存量,做大增量,把既有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几个特点。一是政府应该帮助企业认真梳理瓶颈性的薄弱环节,找准差距重点补,找准板子狠狠打,这样才能形成创新高地,涌现出大的领军企业;二是要加强制造业的基础,加强制造业的公关,政府要有这样的认识,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筋,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三是面向战略力争的重点领域,开展前沿技术研发与转化扩散,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跨行业融合性技术的研发,带动制造业转型发展,政府要布局谋划。比如推动装备、机床、汽车等产业老树新枝,同时要抓住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的机遇,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与制造业融合,形成新的动能。四是大力配置创新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包括大科技、大平台、大国防。可以考虑通过在东北地区布局,材料与制造领域的国家实验室,构建国家级的综合研究平台,有效整合相关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的优质科技资源,甚至是构建全球研发格局,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和产业技术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源头创新供给和技术的强大支撑。在新型举国体制下,政府要带着谋划,带着规划蓝图。
三是要充分营造创新生态系统的氛围。我们推动实现东北全面振兴,关键是要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而创新的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都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特别是创新型、创造型的青年人才。看深圳移民文化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氛围,为深圳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这些从全国四面八方涌入的年轻人,使得深圳这座城市的平均年龄才30多岁,他们身怀不同的技能和梦想,寻求改变,寻求一种全新的活法,从头到脚都流淌着创新的血液,从而形成了创新创业的移民文化。硅谷更是集聚人才,硅谷拥有斯坦福大学等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等世界顶尖研究机构,源源不断的为周边企业提供技术转移和人才支撑。英国剑桥科创中心,通过剑桥大学的人才输出形成了以剑桥大学为中心,辐射面积40 平方公里的大剑桥地区,集中了1400 多家高技术企业,创造了4 万个就业岗位。所以东北振兴的本职,还在于人才。
东北面临严重的人才不足,不仅外面的人才引不进来,东北的人才也纷纷外流,如何引才、育才、留才、用才?一方面是激发现有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的热情,这就要加大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改革,特别是在薪酬制度、评价制度、人事制度等方面推进改革。加强创新人才自由发展的环境建设,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总结起来是四个留人,完善激励制度以待遇留人,强化服务保障以感情留人,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以环境留人,打造干事创业的平台以事业留人,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投身东北振兴。
青年人才是东北的未来,人才是振兴东北的之魂,人才是新一代技术的拥有者,东北拥有比较雄厚的高等教育资源,不只是要把培养出的年轻人留下来,还要吸引外地人才到东北打拼。年轻人能够在东北落地,不仅仅是待遇,更需要有干事的舞台,有发展的空间,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体现他们人生的价值。
总之,首先要形成新的体制机制,让一批优秀的人才集聚在这片有潜力的东北的舞台上。其次以雄厚的资本为创新赋能,创新背后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资本和金融。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在布局国家创新体系的规划中,涉及了东西两个区域,东部是以波士顿128 公路为主体的创新区,诞生了像王安等引领电子信息行业的企业,西部是以创业者和冒险者为主的创业企业,在最终的竞争中硅谷赢了,形成了大量的创新生态,硅谷为什么赢?除了企业、人才因素之外,资本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东部,华尔街的投资者,往往是要等到技术清晰后才会引领资本的介入,然后迅速在股票市场上实现更大的获利,而硅谷则不同。在一些创新企业还不成熟的时候,风险投资的资本就迅速进入,他们懂技术,会判断,一轮、二轮、三轮的融资让技术在一开始,就有了资本的介入,把资本、科技、人才等要素紧紧的捆绑在一起,形成了是今天的资本+科技+人才的硅谷智慧资本的集合。如今,硅谷每年所吸引风险投资额占全美的40%以上,2018 年达到了324 亿美金,以色列的风投总额2018 年达到了64.7 亿美元,人均风投额在全球第一,获得超过2000 万融资的以色列创业公司就有100 多家。2016 年以来,连续三年深圳的创业投资超过480 亿,年创投项目超过500 项,保持了全国第一。所以东北振兴,无论是调整工业结构,改造老工业基地,还是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建设沿边地区开放带,加大边境贸易规模,无一例外都离不开强有力的资本支持。正处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阶段的东北振兴,急需金融资本的支撑和拉动力量,急需撬动金融资本培育新的增长点。再就是发挥好企业的创新发动机作用。硅谷为什么能够创新,不断涌现?首先是拥有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比如在电子信息领域,有思科、苹果、谷歌等,在生物领域有一批国际一流的现代生物技术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特斯拉已成为引领全球电动汽车发展的标杆,在深圳至今深圳的企业始终保持着全国独一无二的6个90%,90%的创新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职务发明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以及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也由龙头企业来承担,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而不是以科研为导向的创新机制。企业的创新发展,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和动力。
东北之前发展的主要优势靠的是国有企业,现在发展滞后的“卡脖子”问题也在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比重过大,和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在吸纳新技术的能力,接受新生事物的勇气,抓住市场需求的锐气方面远远不如民营企业。比如,东北的北方重工后来被辽宁的民营企业三三工业取代,三三工业现在成为了最大的盾构机的生产企业。所以,创新实验证明激发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的涌流,关键在于促进企业这一市场主体的繁荣。要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大大推动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结合,而不仅仅是以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主导的产学研结合。一方面加快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取得突破,加大国企整改力度,分力实施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更重要的是加大改善营商环境,破除隐形壁垒,壮大民营企业,让具有新的竞争力的民营企业能够迅速的在东北发展起来。东北全面振兴未来可期,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在东北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让各种创新要素竞相迸发,东北一定大有可为,一定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