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非遗陶瓷粉彩、古彩特色班为例

2019-07-26李文跃李小龙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景德镇陶瓷 2019年3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技艺工匠

/李文跃 李小龙(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李克强总理在2 0 1 6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其中,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置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1]。“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迅速被社会各界热议,国家以如此高的态势来提倡“工匠精神”非常有意义[2]。陶瓷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3],陶瓷业在中国是与国名同名的行业,陶瓷艺术也是至今一直被国外艺术家所推崇,值得国人骄傲的,中国传统陶瓷的辉煌,是无数工匠视自己的技艺为生存的命脉代代相传[2],“工匠精神”是一代代陶瓷从业者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也是陶瓷艺术发展的灵魂。新时代的高职陶瓷艺术教育,秉承“工匠精神”,在陶瓷艺术发展的道路上,传承创新,勇于担当、作为,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3]。

依托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工匠精神”和民间技艺相关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传承弘扬“工匠精神”将陶瓷工匠精益求精的理念带入现代陶瓷职业教育的文化实践无疑将根本改变。长期以来学院利用景德镇深厚悠久的陶瓷历史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开展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和实践,并利用办学特色成立了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粉彩古彩陶瓷艺术传承创新研究院,同时也被省文化厅批准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在此基础上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陶瓷工匠精神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加强师资队伍、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出体现具有民族特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粉古彩制瓷技艺“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

一、陶瓷工匠精神贯穿课堂教学

着眼粉古彩非遗技艺的历史渊源及其蕴含的思想内涵、文化精髓,结合学校现有课程资源,建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体系,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秉承“职业化”人才培养的目的,注重弘扬“工匠精神”的地域文化传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粉古彩传统手工艺制瓷技艺引入高职陶瓷专业课堂。在多年现代学徒制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学院利用景德镇陶瓷产业资源优势,引进国家非遗传承人、陶瓷艺术大师,建立传承人·大师工作室。改革传承人培养模式和陶瓷艺术专业教学模式,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粉古彩特色班+工作室”教学模式,从2016级开始每年从入学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组建“特色班+工作室”。根据国家非遗制瓷技艺人才培养的特点,将系统的理论知识课程进行过程教学改革整合于应用型知识与工艺技能课程学习之中,保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课程通过完成粉古彩作品为实训任务来学习粉古彩的工艺流程、绘制技法以及相关的理论基础、设计基础等。教学过程围绕“懂材料、会制作;懂工艺、精技艺;会创新、具匠心”,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强调“工匠精神”和传统文化魅力。在实训中,学习粉古彩非遗技艺的填色、洗染技法,要求学生能独立设计和绘制粉古彩作品,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粉古彩制瓷技艺,同时还具有陶瓷创新设计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粉古彩特色班+工作室”学生在校三年时间内专业技术培训,课堂实训室,作坊学习和实习交替进行,实现实训室、作坊和课堂学习的一体化,将“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严谨及专业敬业的态度传递给学生。学徒除在专业上严格要求,同时加强工匠文化熏陶,合格者将同时获得专科学历和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二、师资队伍建设

在职业教育中,“双师型”教师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通晓粉古彩理论知识,还要熟悉粉古彩技艺操作过程,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技能证书。我院是以陶瓷为办学特色,以陶瓷制作、陶瓷艺术设计、陶瓷文化创意等为主导,多学科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六十年来,学院秉承“厚德树人,强技立身”的校训,坚持特色办学,人才强校的战略,着力打造“大师名师工程”形成了以国家级大师、国家教学名师、国家非遗传承人等大师名师教授队伍,立足于景德镇悠久深厚的陶瓷文化、制瓷技艺、人才资源等优势,结合陶瓷行业及全国主要产瓷区对陶瓷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了大批高素质职业技术和创新创业陶瓷人才。

非遗陶瓷粉古彩特色班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将技艺与品德传授给下一代。若要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首先要有一支将“工匠精神”内化为自身素养的教师队伍,立德树人。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名师的言传身教作用是工匠精神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教师好比是“工匠”,学生就是教师不断研磨、专心打造的“产品”[5]。不难想象,当职业学校涌现出大批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诲人不倦、德艺双馨的教师时,工匠精神就会通过他们传递给学生,继而影响到社会[6]。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离不开优秀教师,双师型素质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双师型素质的培养可从下厂培训、粉古彩大师辅导、组织技能比赛等多方面开展。

在日常实训教学中开展小范围的技能比赛,可以形成积极有效的互动机制,从而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7],并且聘请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2011年学院为加快陶瓷文化技艺的传承创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推动陶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发挥大师、名师教授在现代学徒制,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应用学术科研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和合力,在学院校内艺术造诣深厚、艺术成就较高的八位大师与教授组成了美院八学士。

三、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发扬和传播“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一种敬业乐业、严谨专注、追求卓越、乐于奉献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工匠精神”。首先,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工匠文化,高职院校应在校园内打造传播“工匠精神”的器物文化,如工匠名人雕塑、“工匠精神”相关文化符号等,宣传学校历年校友成功成才事迹,烘托鼓励在校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浓厚历史文化。其次,在专业国家技能竞赛及省部级竞赛事项,应积极鼓励学生在专业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赛。通过参加各级职业技能大赛,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又能打造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再次,致力于以工匠精神为主要内涵的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制作宣传“工匠精神”的校园网站或网页,宣传工匠成长案例,展示工匠的工艺作品。根据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特点优势和技能大赛赛程成立学术型文化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文化社团实践活动。由学院专业教师担任文化社团指导教师,技能大赛获奖学生为文化社团骨干成员,既提升了专业技能水平,又实现了“工匠精神”培养的“传、帮、带”,为培育工匠精神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7]。

总之,“工匠精神”融入高职人才培养是新形势下“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系统性变革、推动我国供给侧改革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工匠精神”贯穿于学院专业课堂教学,打造“双师型”为主导的师资队伍,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从而培养一大批真正的“大国陶瓷工匠”服务于社会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技艺工匠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90后大工匠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工匠风采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工匠神形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