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美景入画来
——江口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见闻

2019-07-26王勇平文叶飞

当代贵州 2019年18期
关键词:梵净山攻坚党员

文_王勇平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文叶飞

江口县深入实施民心党建工程,坚持以基层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按照“组织强村、产业旺村、文化兴村、生态美村”的思路,全面推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发展之路。

一场春雨过后,记者走进江口县凯德街道明星村,眼前的村庄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穿行其间,道路宽敞整洁,两侧树木葱郁,路边垃圾桶摆放整齐,来往村民精气神十足,一股和谐发展新风迎面扑来。

明星村的新貌,是江口县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近年来,江口县深入实施民心党建工程,坚持以基层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按照“组织强村、产业旺村、文化兴村、生态美村”的思路,全面推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发展之路。

党建强村 筑牢基层堡垒

闵孝镇长岗岭村原来是一个深度贫困村,也是典型的“空壳村”“后进村”。2017年4月及9月,陈炳刚和胡世华先后被组织选派到长岗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党支部书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组织群众底气不足,服务群众腰板不硬,号召群众说话不灵。”在刚驻村时开展的走访调研中,村党组织建设弱化虚化的状况让陈炳刚暗下决心,必须要强化党建工作,调动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凝聚民心。

“只有让党组织活起来,让广大党员动起来,才能发挥基层组织的强大力量,为村级发展出谋划策。”胡世华说。

为此,强化党组织建设成为长岗岭村驻村工作的第一道“硬菜”,党员管理、党员学习、流动党员管理以及“三会一课”等多项规定实现制度化,并上墙公示。组织开展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全村党员全部认领各类公益岗位,并组建党员服务先锋队,主动亮出党员身份,开展为民服务。

在村党支部和全村党员的带领下,长岗岭村实现每户贫困户三个产业全覆盖,户均年增收1200元,村集体经济积累实现“零”的突破。

长岗岭村的变化不只是发展产业带来的“真金白银”,更重要的转变是干部的优良作风、群众的发展信心。

闻鼙鼓而思良将。江口县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目标任务,始终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深入实施强基固本三年攻坚行动,筑牢筑强一线“桥头堡”。

截至目前,全县整顿转化后进村党组织9个,调整充实村干部25人,选派驻村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498人,培养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569人,培养储备村级后备人才253人。

产业旺村 致富一方百姓

走进怒溪镇骆象村茶园基地,连片的茶园依山就势绵延不断,石板小路蜿蜒其中,茶农正忙着采摘春茶。

骆象村党支部书记杨茂华介绍,10年间,骆象村坚持因地制宜,先后发展生态茶园1.6万亩,成立种茶专业合作社14家,落户4家茶生产企业和4家制茶加工厂。

随着茶产业的崛起,外出务工的村民陆续返乡。“茶产业已覆盖全村贫困人口,村民或生产、或加工、或销售,都吃上了茶叶饭。”杨茂华说。

“每年公司分红有3000元,加上到茶园务工的工资收入,我在2017年年底就主动脱贫了,现在日子越过越好。”骆象村村民曾启发算起自己的脱贫账。

落户村里的贵州江口梵净山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的茶叶基地每年用工达6000个以上,仅劳务支出一项就达到70万余元。

近年来,江口县牢牢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美丽战胜贫困,把植绿、护绿、兴绿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重点围绕生态茶、猕猴桃、冷水鱼3大主导产业和中药材、蔬菜2个增收项目,全县累计种植茶叶15.92万亩、精品水果4.51万亩、中药材3.2万亩、油茶5.5万亩,发展特色水产养殖面积6150亩,直接带动8万余人增收致富。

文化兴村 劲吹文明新风

“现在,村里路修通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大家在劳作之余还能唱唱歌跳跳舞,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生活的变化让德旺乡净河村的村民们满心欢喜。

江口县着力把文明创建、社会治理、文化活动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大力推进文化兴村、文化强村建设,活跃和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农村群众送去一道道精神文化大餐。

全县105个村(社区)兴建了活动广场、农家书屋和文化墙等,组建文艺队伍,开展文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同时,江口通过建立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开展农村移风易俗行动。还成立村级监督小组,逐步形成有效的奖惩机制,促使群众相互约束、相互督促,按规定办事。

净河村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着力整治群众滥办酒席之风,提倡喜事新办,丧事从俭,破除陈规陋俗,反对铺张浪费。净河村还规定操办酒席须事先缴纳500元环保保证金,坚持谁污染谁治理,成为远近闻名的“环保村”。

江口县以500 亩大坝为示范,大力发展三大产业和两大增收项目,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图为江口县德旺社区实施规模种植的500 亩大坝。(江口县委组织部供图)

此外,江口还深入开展“四个好”宣传创建活动,教育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培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激发内生动力,增强感恩意识,有效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生态美村 打造宜居环境

“这里环境优美,距离梵净山不远,顺道就来了。”从梵净山下来,来自黔南的游客穆廷廷驱车来到相距不远的太平镇快场村。

和许多农村地区一样,群众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在快场村也曾是一个老大难问题。随着梵净山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地处梵净山核心区的快场村逐渐成为乡村旅游的“香饽饽”。因此,乡村环境卫生整治成为快场村发展乡村旅游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村党支部的引导下,村里制定出台《快场村村规民约》“十二条”,内容涉及村容村貌、社会治安等多个方面,尤其在环境卫生方面,倡导创建宜居宜游美丽家园。

此外,还配套成立了快场村“垃圾兑换超市”,与“十二条”共同架构起一“疏”一“堵”的环境治理机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村里整洁漂亮了,村民们谋正事的多了,想集体利益的多了,讲文明讲礼貌的多了。”村里群众感叹道。

“村庄变美了,来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游客们都说这里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特别羡慕。”快场村党支部书记郑云清说。

江口县在贵州省率先启动农村“五改一化一维”和环境整治行动,近两年来共整合投入资金3.6亿元,集中开展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根治环境“脏乱差”现象,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村群众生活品质。先后涌现梵净山村、凯文村、鱼良溪村、骆象村、龙宿村、寨抱村、坝梅村等一大批乡村旅游示范村。美丽的自然山水、淳朴的民风民情、多姿的民俗文化,备受游客青睐。

实践证明,江口县聚焦乡村治理难题,创新实施“民心党建+垃圾兑换超市+河长制”“民心党建+村规民约”“民心党建+组委会”乡村治理模式,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营造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梵净山攻坚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大自然的魅力:贵州梵净山
“倔”楼长是个老党员
党员之家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世界只有一座梵净山
贵州梵净山申遗成功
党员标准是什么?
铜仁:“世界公园梵净山”登陆美国纽约时代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