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士服务团”:青春绽放高原

2019-07-26邱胜

当代贵州 2019年18期
关键词:服务团莉莉贵阳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邱胜

从2001年至今,中组部、团中央共选派19批255名博士到贵州挂职服务锻炼。贵州“博士服务团”依托自身专长,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参与到贵州医疗、教育、大数据、农业等服务中,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贵阳,“健康贵阳”APP很受市民热捧。中组部、团中央第18批“博士服务团”成员赵 ,就是促成“健康贵阳”APP的主要推动者。

作为医疗健康信息化专家,赵 自2017年12月到贵阳挂任市长助理,分管卫生计生工作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贵阳健康事业发展,打造出健康大数据惠民利民的“贵阳模式”。

“‘贵阳模式’解决了医疗区域内信息不通的问题,‘互联网’和远程会诊技术,给基层医生提供更好的资讯环境,贵阳就诊实名率从过去不到30%上升到目前的80%以上。”赵 说。

从2001年至今,中组部、团中央共选派19批255名博士到贵州挂职服务锻炼,为贵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去一群特别的“筑梦者”。他们依托自身专长,发挥桥梁纽带,积极参与到贵州医疗、教育、大数据、农业等服务中,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

在贵州,不管是武陵山区、乌蒙山区,还是滇桂黔片区,哪里需要他们,哪里就有他们的影子。博士团成员不仅带给基层看得见、摸得着的资金和项目,还带去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

2018年12月,结束在沿河自治县挂职副县长的田莉莉博士决定留下来。

问及原因,她说:“一年的服务年限太短,来不及把所学的东西和手里的资源充分利用。”

第18批赴黔博士田莉莉所学专业是果树学,她发挥专业优势,助力沿河自治县水果产业迅速突围。

刚来沿河挂职副县长之初,她就在一个个村庄中穿梭调研,答案逐渐明晰:当地水果品种老化、类型单一、技术落后、管理能力低下。

要发展精品水果产业,需对老化、单一的品种进行更新和丰富。于是她引进12种果树新品种打造示范基地。田莉莉说:“以后的市场倾向于多样化水果,当地品种,市场种得多,前景反而不好。”

如何种好水果,专业出生的田莉莉目光长远,她立志将平生所学用以打造精品水果产业,延长产业链,做农旅一体、精深加工,探索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种植模式。

“饲养家禽时,尽量避免饮水器的饮水流在地面上。”

“潮湿的季节应尽量添加干垫料,过分干燥时,适当用水喷雾,有助于预防疫病爆发。”

“饮用水的质量对家禽的健康也相当重要,污染的河水对家禽不利。”

…………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到贵州省农科院挂职的第19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朱启运一有时间就会到基层走访,向农户传授养殖技术。

“疫病防疫的每一项他都讲得很仔细。”赫章县白果镇七家湾村养鸡大户刘丽说,得知她养的鸡生病后,朱博士亲自上门诊断治疗。

和田莉莉、朱启运一样,博士们建言献策当参谋、发挥专长搞创新,把建功基层落实到具体行动,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

他们中有育人提智、全方位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刘明博,有务实担当、服务贵州生态环境事业发展的廖镜彪,有因地制宜谋划乡村振兴、脚踏实地助力脱贫攻坚的张辉,也有组织义诊走遍全省连片扶贫山区的刘震……

打造带不走的博士团

虽然博士服务团每批服务期限为一年,但在第18批赴黔博士服务团中,有的主动选择延长服务时间。

从北京师范大学来到贵州师范大学挂职副校长的杨胜天留下来了,他的理由很简单:“继续助力贵州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

“挂职一年,服务一生。”杨胜天说,他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桥梁作用,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科优势,开展联合科学研究工作,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第18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刘震也留下了。他来自医疗领域,在挂职一年时间里,他推动贵阳市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全覆盖。新的一年,他计划培养100名左右高层次中医药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继续为贵州医疗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挂职期间,我深刻感受到山区老百姓的困难和期盼,他们有着改善医疗条件的迫切愿望。服务贵州,不是充当一个过客,要为这里源源不断提供智力支撑,做好长期服务……”采访中,刘震吐露真情。

甚至有的博士选择“定”下来,用一生服务贵州。

从“外乡人”变成了“新贵州人,尹良润见证了大数据在贵州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014年,他跟随第15批赴黔博士服务团来到贵州,挂职一年结束,他决心留在贵州发展。

“在贵州这片后发赶超的热土上,不仅有着淳朴的民俗民风,更有对人才的尊重和渴望。”尹良润说,“从来到贵州挂职至今,我经历了‘贵漂’‘新贵’‘贵定’三个阶段的转变。”

引进一个博士,带来一批技术、一批项目和资金;引进百名博士,带来发展活力、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的聚变效应。

第19批博士们在服务贵州期间,争当“红娘”,积极在派出单位和服务单位间架设桥梁纽带,促进基层单位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建立长期交流合作机制,共计推动建立合作,为贵州打造不走的“博士团”。

第18 批赴黔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院研究员田莉莉(左四)在沿河自治县黑水镇给村民培训桃树“Y”字树型知识。(受访者供图)

沉到基层收获成长

从“象牙塔”里的“激扬文字”到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里的“苦口婆心”,从繁花似锦的大都市到偏远僻静的山区乡镇,从按部就班的家庭生活到工不随时、食不准点的单身日子……

一年时间,每届挂职博士们生活和精神上都经历了一次大洗礼。

记者打电话给张万明博士预约采访时间,他还在安顺普定调研韭黄产业。

“准备将这里的韭黄大批量卖到北京、上海等地。”作为第19批“博士服务团”团长,张万明在到任的4个多月里,几乎都在基层走访。

从安顺普定到毕节纳雍,从遵义湄潭再辗转到铜仁德江,张万明要用一周的时间跑完这些地方,他用“争分夺秒”四字来形容当前的生活状态。

“一年时间不多,不光要和时间赛跑,还要做出实绩。”张万明说,今年,他要进行一个大的“黔货出山”项目,将贵州打造的“一县一业”农特产品大批量卖到全国。

“不到基层,不知道我们的山区农业很弱势。”刚到贞丰县挂职,第18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张辉发现这里的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种植技术落后、经济附加值低。

于是他牵线搭桥,将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水稻、园艺等各个不同学科领域技术力量整合到贞丰县。

一年时间,立足贞丰县特色山地农业特点,在张辉的推动下,糯稻、蔬菜、食用菌、辣椒、茶叶、李子等经济作物得到进一步发展。

以李子为例,他成功研发一套李子储藏保鲜的技术操作规范,将李子保鲜期由5天延长至40天以上,同时开展李子深加工技术研究,延长李子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到基层习惯吗?”记者发问。

张辉回答:“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就是我们最好的舞台,群众满意就是我们最大的价值。到基层锻炼,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特别是基层一线干部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更是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这段经历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猜你喜欢

服务团莉莉贵阳
政治印度教的“团党平衡”:新变化与新挑战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舞阳县开展技术服务
高速通到我的家
“学”字的意义
找朋友
白居易写诗
不倒自行车
山西省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团“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剪影
Look from the Anglo—American jury system of jury system in our country
我省选派第四批“博士服务团”赴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