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最美”护水人的初心和坚守
2019-07-26向颖羿
文 / 图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向颖羿
建立公益组织的王吉勇、个人志愿者雷月琴、水上环卫工人芦忠华,三个不同身份的贵州人,因为相同的责任、相同的理想、相同的信念,像三条小溪一样,共同汇入了贵州护水工作的大河。
贵州多山,这里的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护水工作,对于贵州来说意义重大。
今年3月,水利部办公厅、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联合发文,通报了“助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长江”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2018年度竞赛考核评比结果,王吉勇、雷月琴、芦忠华三人最终获评长江经济带最美护河(湖)员。
建立公益组织的王吉勇、个人志愿者雷月琴、水上环卫工人芦忠华,三个不同身份的贵州人,因为相同的责任、相同的理想、相同的信念,像三条河流一样,共同汇入了贵州护水工作的大河。
初心和使命
“雷阿姨您来了,岸边地滑要小心啊。”
“没事,谢谢关心。”
一大早,河边的环卫工人和出来巡河的雷月琴亲切地打起了招呼。
“我最初参与到护河工作中来,只是想喝一口干净水。”雷月琴介绍,自己4岁时,因饮用不干净的井水,生了一场大病,经历了长时间的治疗后才得以康复。从此,保护水源的意识就扎根她的心中,她想让更多人用上放心水。
身为贵阳市两湖一库环保基金会环保志愿者的雷月琴今年82岁了,自从1984年退休以来,她已经在花溪河、南明河、中曹司河沿岸以志愿者的身份巡河30多年。她的“护水”行动赢得了大家的支持和拥护,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雷阿姨”。
与雷月琴怀着相似初衷的,还有锦江河的水上环卫工人芦忠华。
从小就生长在铜仁市碧江区锦江河岸边的芦忠华回忆,锦江河曾是一条水质极好的河,小时候,大部分人家在河里挑水吃。
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河边的住户多了起来,生活垃圾大量进入河体,整条河流被严重污染。“当时只要一下雨,冲进河里的垃圾在水面上能绵延几公里。”芦忠华回忆道。
始终放不下这条河流的他,2006年选择成为一名锦江河环卫工人,在锦江河上开展垃圾打捞工作,一干就是13年。
而对于王吉勇来说,“转型”到水源保护,其实机缘巧合。
2003年1月,他与朋友一起创办了“贵州人公益行动网络”,帮助解决贫困地区孩子的读书困难。2006年底,在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和太平洋环境组织的资助下,他开始涉及水源保护领域。同年,他从北京回到贵州工作,开始密切关注黔东南清水江的环境保护。前后16年,王吉勇以先志愿者、后全职的形式专注公益事业,并于2014年创办了“贵阳黔仁生态公益发展中心”。
“我只是想为整个社会变得更美好出一点力。”王吉勇说。
三份初心,一种使命,汇聚成河,流出了与水结缘的人生。
付出与收获
“你看,这是我前段时间发现的某河段沙洲里的违章建筑。”雷月琴一边向记者展示这前几天巡河时的照片一边介绍,“这几户把房修在这里,既会让生活垃圾直接排进河里,对他们自己又很危险。”
雷月琴翻看自己手绘的污染点排查地图。
芦忠华正在锦江河上进行打捞作业。
王吉勇向记者介绍公益团队开展活动情况。
30多年来,雷月琴最多隔两天就会去花溪河、南明河、中曹司河沿岸巡河,记录并反映河流的污染情况。“这30年,贵阳市的每一条河流我基本都去走过。”雷月琴说,自己曾把常走的10条河流手绘成地图,仔细标记出被污染点,“现在我改成带着手机给污染严重的地方拍照,转发给相关部门,这样更直观,相关部门反馈也更快。”
如今的雷月琴,依然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包括地震灾区捐款捐物、参加世界性的环保纪念日,常带领花溪区志愿者,特别是大学生志愿者,在花溪河、中曹司河开展巡河活动。每年,她志愿服务都在300小时以上。
对于芦忠华来说,更多的是将自己手头的工作做到最好。
从事垃圾打捞工作的芦忠华和一起工作的妻子胡孟军,被誉为“飘”在河上的“河道美容师”。在锦江河上,芦忠华每天和队友们负责面积约350万平方米、长约12公里的流域的垃圾打捞工作,大明边城、清水桥、木杉河、水晶阁、西门桥……夫妇俩每天在船上来往8公里,2006年至今,芦忠华每年有300天都在江面上。在工作中,芦忠华改进打捞方式,2014年,在他的建议下,环卫工人们用汽油机器船替代了以前的手划船,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除了打捞垃圾,芦忠华还是江边居民、游客的“守护神”,在江上这些年,芦忠华亲自救起的孩子有4名,成人有20多名。
对于王吉勇来说,在参与巡河、护河的同时,他将重点放在了带动更多人参与上。
这些年来,王吉勇与团队成员成功申请到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等机构超过百万元的项目资助,用于团队和其他河湖义务监督员开展贵州河湖的保护工作;他们开展了“海菜花计划”,通过小额资金资助、专业培训、技术支持、陪伴等方式支持本地公益团队和本地居民开展家乡河流保护。截至目前,已资助河流保护、研究项目85个,组织超过10场巡河志愿者专题培训,涉及全省9个市州。
多年来,三位护水人各自的付出对贵州的护水工作有着不同层面的推进作用。正如雷月琴所说:“每个人都像小水源,汇聚起来就是浩荡的河流。”
信念与坚持
谈到这次获评长江经济带最美护河(湖)员的感受,三位护水人共同的感受是“鼓励和坚持”。
这么多年的护水路,他们冷暖自知。王吉勇的组织曾被人嫌弃为“专门挑刺的”“麻烦人”;因举报、劝解工作,雷月琴曾被人骂过“疯子”,甚至受过伤;芦忠华为了便于工作并管理船只,曾把家搬进了宽不足1.5米的小船,吃住在船上。
但是让三人感到欣慰的是,这些年来,人们对护水工作的态度发生了从漠然、关注、支持到参与的改变。
芦忠华的感受最为直接:如今,乱扔乱排现象大大减少。“大家认可了我们的工作,不好意思再污染。”芦忠华指着工作服上写着的标语“我的辛苦,请您珍惜”说道,“有人扔垃圾,周围的居民还会帮忙劝导教育。”
在雷月琴的影响下,她的家人每年都会向基金会捐赠一笔款用于环保,也有人加入到了志愿者的行列中。同时,在雷月琴的带动下,2010年,贵阳市创建了母亲河保护的新模式:全民“认领”河流。如今,已经有400多名市民加入护水行列,队伍还在不断扩大。
参与王吉勇公益组织护水活动的志愿者也在不断增加。在工作团队的影响及支持下,2018年10月以来,贵州已有11所高校的16支大学生志愿者队伍通过每月定期巡河的形式参与贵州河湖保护与宣传工作。
三位护水人,将自己的信念融入到了事业、人生, 不但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还影响着他人,凝聚起共同守护蓝天碧水的磅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