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2019-07-26万舒心
◎万舒心
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自强学堂,后历经变革,于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与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并称“民国四大名校”。时至今日,身居武汉这闹市繁城,珞珈山上的武汉大学(以下简称“武大”)就好似一鼎钟、一汪泉,用“自强、弘毅、求是、拓新”这几个大字镇住这座城。这里既漂亮又自由,既包容又开放,既有诗性又有才情。一封情书,武大人给华科人写,用古文字写,用三行诗写,仅此一条,就能让我彻彻底底地爱上这所学校。
江城多山,珞珈独秀
游走在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校园中,在武大读书的快感仿佛和百年前无差。我们中国哲学课的教授是从武大首届人文班出来的,虽然已至不惑之年,但依旧很帅气!课讲得有趣极了,深得学生喜欢。大一的那个夏天,每周二的晚上,我们洗了澡,顶着半湿的头发坐在教五楼里,听他讲夫子、老庄、魏晋名士。做学问的各有各的脾气,这一位最不喜欢学生记笔记,课件上只有标题和原文,授课全凭他的嘴上功夫。整整一个晚上,几乎没人走神。他主攻哲学,也精通文史。他说,其实他最喜欢的是历史,所以要把它好好地供起来当作爱好,让哲学成为主业养活自己就好了!
武大从来都不缺少人才。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曾在这里激扬文字。武大现有专任教师37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700余人,有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等。
在科研水平上,武大实力雄厚,成就卓著。学校拥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还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水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安然读书,自得为人
武大依山而建,树密而临湖,被武大人戏称为“珞珈山森林公园”;因校区极大,不少市民、游客来遛弯,又称“珞珈山人民公园”。武大的教授从不会轻怠这山水——古代文学史课的教授看天气太好,在水泥楼里上课太伤雅致,便携一班人席地坐在教五楼前的大草坪上,让学生们扔了书本各抒己见,一男生悠悠然摆起了八卦图做解;外国文学史的课本太抽象,教授便请来生物学博士带我们游珞珈山,认遍山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确乎“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是武大人自得其乐的大幸事。除了在课堂上交流,在各种讲座论坛、科研实践中,我们都与老师交流不断。我们自己办杂志,每篇文章都要请老师过目;我们办沙龙,会一次又一次地去和教授确认选题、准备书目、修改笔记。万林上面的咖啡店,记录了我大一时和老师坐着聊天哭鼻子,大三时已经云淡风轻,对未来壮志踌躇。
年轻的老师活泼又好客,喊我们到家里做客,亲手制作了一桌子饭菜,还拿出了珍藏多年的茶叶招待我们。我们抱着一个大柚子就去他家喝茶聊天,听他给我们讲武大的传闻逸事。秋末时前往文学院的老院长家里拜访,捧着师母冲泡的可可,听他回忆当年在武大读书的岁月。武大有座红色的小亭子,六角形,坐落在布满爬墙虎的教四门口,是为了纪念“六一惨案”的。老院长说,他的父亲曾经历过“六一惨案”,所以每次走过那个小亭子,他都会特别有触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那个时代的一切都还留在这里,我们后来人要记住过去,要看向未来。他劝我们要多背书,他们读书那会儿是要晨读的,就在今天桂园那个小路口。他说,武大和原来的武汉水利学院因为争地方还曾经“吵过架”,后来事情解决了就在那个地方建了一个拱门,取名为“团结门”,他们就在团结门旁边的小池塘边上背《文心雕龙》。可惜,如今武汉水利学院并入武大,那个拱门也不见了,有晨读习惯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少了。
亦正亦邪,不愧为学
武大人最喜欢自由。我们没有早操,没有晚自修,课上很少点名,可以尽情玩社团、办活动,甚至在武大挂科后还有一次免费重修的机会。武大对学生的信任几乎是无条件的,参加社会实践或是竞赛,立项阶段都超乎想象的容易。有人说,在武大读书,太容易让人堕落,她的良辰美景,她的热情洋溢,她的樱花三月,给学子们营造了一个无比宽松的氛围,有人就此撒欢虚度了四年,有人则在自由的空气中充实自我。幸运的是,我看到的更多是后者:深冬的早上,等图书馆开馆的队伍排得长长的;金秋的每场比赛前,各个学院的自习室里每夜灯火通明……
在武大,没有人会怠慢自己的任何选择,无论是读书、学习或是社团比赛,永远都是激情满满,高歌飞扬。武大的辩论队很有名,出了周玄毅等一批名将。辩论队里都是身怀绝技的人物,他们将每一个简单的辩题都当作课题来做,不仅查遍中文书目,还要逐字翻译外文资料。我看过他们的辩论赛,在他们激扬文字时,仿如当年站在樱顶的老图书馆上振臂高呼的闻一多。
武大人不听话,还特别喜欢“较真”,上了一大堆社会新闻。《奇葩说》里的陈铭是武大的,影视圈里的吴倩是武大的,主持界里的李莎昱子还是武大的……其实,武大人最喜欢守规矩,只是这个规矩不在纸上,而在武大人的心里,在武大人的精气神里。
这所学校百年前就以“人文”立命,百年后的今天依旧如此。最能让武大人高兴的不是排名榜上的骄傲,而是无论何时何地提起武大时,都能够被认同的一种气质所在。从武大走出去的,无论是否倾心于人文学科,都能自有诗性、自得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