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学校班级管理法治化初探

2019-07-25左超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5期
关键词:全班学生法治化管理制度

左超

[摘           要]  高等学校班级管理的法治化是将班级管理的各类事项纳入班级各项制度当中,并依照制度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模式。高等学校班级管理法治化能够将班级管理工作规范化,减少随意性,提高学生的自律性,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高校班级管理法治化要求制定一系列完备的管理制度,参与者要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制度要依照民主原则确立;制度要具备可操作性、稳定性、灵活性和执行的严格性;制度的制定程序包括出台草案、提交讨论、修改、定稿、全班签署确认遵守。

[关    键   词]  高校班级管理;法治化;制度;民主程序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280-02

自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我国的《宪法》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在坚持不懈地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和法治进程。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全国上下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今天,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来开展高等学校班级管理工作,无疑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法治”概念的简要解析

“法治”是一种与“人治”相对立的管理、治理的模式,这种模式以完善的制度作为管理和治理的依据,以对制度的严格遵行作为管理和治理的手段,摒弃了依照统治者的个人意志进行治理的方式。“法治”是当代民主社会普遍采用的一种管理模式。

(一)“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概念

“人治”是一种主要以统治者的个人意志为管理和治理依据的方法模式。在“人治”模式下,统治者个人的观念、理念、性格乃至人格魅力对管理和治理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影响极大,常发生“人亡政息”的现象。而“法治”则主要以完善的制度作为管理和治理的依据,管理和治理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与统治者个人质素关系不大。

(二)“法治”模式下的制度必须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

“法治”模式下,作为管理和治理依据的制度应当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反映的是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民意。如果制度所反映的仅是统治者一人或极少数权力中心决策者的意志,那么这只是另一种形式的“人治”。

(三)“法治”模式下的制度必须是被严格遵守的

不论多么完善的制度,最终都会归结到具体的遵守和执行上。完善的制度必须通过严格的遵行方能达到制定制度的终极目的,一个严格遵守制度的社会也才是真正的“法治”社会。

二、高等学校班级管理法治化简述

依照“法治”的基本内涵,高等学校班级管理的法治化应当是将班级管理的各类事项纳入班级各项制度当中,并依照制度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模式。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法治建设的今天,高等学校班级管理法治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学校班级管理法治化的概念

依照“法治”的基本内涵,高等学校班级管理法治化,应当是指在高等学校班级管理工作中,不是单纯地依照辅导员(或班主任,以下统称为“辅导员”)的个人意志来对班级事务进行管理,而是制定较为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很可能不止一项),将各项班级事务纳入制度之中,依照制度对班级事务进行管理。

(二)高等学校班级管理法治化的意义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中国的法治建设。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全国上下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今天,对高等学校班级实行法治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高等学校班级管理法治化能够将班级管理工作规范化,减少随意性

人的价值观和理念固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人在不同的情境之下,针对相同的事件,或就相同的事件针对不同的对象,处置方法、处置结果极可能不相同。单凭辅导员的个人意志来开展班级事务管理工作,显然会导致班级管理工作呈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同事异处”的现象也会较多的发生。长此以往,班级管理的“人治化”对工作的开展是很不利的。

将班级事务纳入制度之中,通过完善的制度来对班级事务进行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班级管理的规范化和稳定性,使班级在即使更换了辅导员的情况之下,其管理工作亦能正常运转,并基本消除“人走政息”和“同事异处”的“人治”现象。

2.高等學校班级管理法治化能够提高高等学校学生的自律性

依照“法治”的基本内涵,制度应当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并反映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民意。这意味着,在法治化的班级管理模式下,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具有民主性,并且保障了参与者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因此可以认为,“法治化”班级的规章制度是全班学生自己制定的,体现了全班学生——至少绝大部分学生的共同意志。在此情形之下,全班学生显然能够更加自觉地遵守由他们自己制定的规则,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自律性,减轻辅导员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负担。

3.高等学校班级管理法治化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主”和“法治”都是现代化国家应当具备的基本属性,因此,党和国家将它们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班级管理的法治化使全班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过程和制度的民主表决程序,并督促全班学生自觉遵行由他们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这种班级管理模式培养了高等学校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规则意识,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践行了“民主”和“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高等学校班级管理法治化的操作

高等学校班级法治化管理的全过程都是以“制度”为运转核心的,这种管理模式要求根据一定的原则、依照民主化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成套的管理制度,并严格遵行。

(一)制定一系列至少基本完备的管理制度

要实现高等学校班级管理的法治化,制定的应当是“一系列”至少基本完备的制度。

1.班级规约

如果说《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那么班级规约可算是一个班级的“根本规章”。班级规约应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生的学习、生活规范

这类规范应当主要包括上课、作业、考试、个人仪表、教室和寝室卫生等方面的要求,特别应当写入关于不及格科目的数量与劝退、开除处分的关系。

(2)学生的请假规则

与紧张和快节奏的高中生活相比,大学生活相对自由、宽松,这种变化使部分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有所消退,在遇到相对次要或自己不喜欢的课程时,常寻找借口向辅导员请假。请假规则应当针对学生经常使用的请假借口,将允许请假和禁止请假的情形明确化、规范化。

(3)学生的处罚规则

这类规则应当将校纪校规中与学生关系最紧密和学校最常使用的处罚事由和处罚类别予以着重强调,还应当特别写入关于留校察看、开除学籍和劝退等最严重处罚的适用事由。

2.安全管理规约

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应当是高等学校班级管理全部工作的底线,一旦学生发生人身伤害,学校所做的一切工作都将归于徒劳。因此,班级规章制度中,有必要将涉及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注意事项单独制定规约。这种规约除了常见的安全注意事项外,还应当特别强调防止网贷、裸贷、电信诈骗等新型安全隐患的注意事项。

3.班费使用规约

班费是全班学生自愿等额缴纳的,用于开展班级活动、学习用品购买等涉及全班学生事项的费用。由于高校学生绝大多数尚不能自行挣取全部生活费用,故缴纳的班费金额不可能很高。但尽管如此,因班费的使用涉及全班学生的经济利益,仍应制定单独的使用规约。

这种规约应当就班费的缴纳、收取、保管、支取事由和程序、账目结算等事项作出规定,特别应当就班费的保管人和支取人、大额支取(如500元以上)的审批程序等重要事项作出较为详尽和严密的规定。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原则

为使高校班级管理实现真正的“法治化”,而非徒具“法治”面目的实质“人治”,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

1.制度制定参与者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原则

班级管理的法治化模式要求管理制度真正体现全班学生或者至少绝大部分学生的共同意志,因此,制度制定的参与者一定必须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班级管理制度不能仅由辅导员个人或三五名班团干部来确立,而应当让全班学生或至少绝大部分学生参与其中。

2.制度确立过程的民主原则

制度的制定必须保证参与者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而制度的确立过程亦应当体现民主原则,如在全班学生中对制度草案意见进行征询、制度草案的修改和表决等。如果仅在形式上将草案向全班公布,而无后续的民主程序,那么班级管理的“法治化”将会成为空谈。

3.制度的可操作性原则

(1)制度的文字表述应当通俗、简练,制度的篇幅不宜过长。

(2)制度应当萃取学校规章制度中,与学生关系最紧密的部分,不宜全文照抄校纪、校规。

(3)制度规定的处置方法和手段应当考虑到至少全班绝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并能被他们接受。

4.制度的稳定性原则

高等院校学制一般是3~4年,新生每年9月入学,经过军训、班委组建及制度的制定程序,班级管理制度一般须到次年开学(即大学一年级下学期)方才开始正式运行;而到了大学四年级下学期(大专院校为三年级下学期),全班学生基本上均已离校外出实习。则班级管理制度正式施行的时间不超过3年(大专院校为2年)。在此情形之下,制度不宜频繁修改。除去因具体情形有变而作微调之外,制度的内容应当保持稳定。

5.制度规范的灵活性原则

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形千变万化,在制度保持稳定的前提之下,亦应当考虑到意外情况的发生。因此,制度当中,应当写入特殊情况处理的条款。例如,某班级规约当中规定了允许请假的数种情形,之后加了一条:“上述情形之外,仍需请假的,请父亲或母亲与辅导员沟通,视具体情形决定是否予以批准。”

6.制度执行的严格性原则

不论班级管理制度的条款制定得多么完备、周密,最终都要归结到执行上,不能严格执行的制度等同于无。因此,制度制定出来之后,辅导员必须严格执行,不能因为当事人平日表现欠佳而加大处理尺度,也不能因为当事人是班团干部或平日表现较好而放宽处理尺度。

(三)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程序

依照班级管理制度确立过程的民主原则,制度应当依照以下程序进行制定。

1.出台班级管理制度的草案

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首先需要出台制度草案。草案可以由辅导员一人拟订,亦可由辅导员会同学生代表或班委会和班级团支部的干部一道拟订。自推举出学生代表或班委会、团支部成立之日起,制度草案的拟订不宜超过3日。

2.将制度草案提交全班讨论

制度草案拟订之后,应当即刻提交全班讨论。提交的方式可以是将草案的电子稿发送到班级的QQ群或微信群,也可以是将草案打印出来,分发各寝室。全班学生可在一定期限之内,将本人对草案的意见或建议提交与学生代表、班委会和团支部干部或者辅导员本人,该期限以不超过10日为宜。

3.将制度草案进行修改,形成定稿

辅导员将收到的意见和建议汇总之后,应当进行充分考虑,并在3日内决定是否予以采纳。不予采纳的,辅导员应当作出书面说明,并将书面说明在班级的QQ群或微信群里进行公示,也可以将其打印出来,分发到各寝室;可予采纳的,辅导员应当依照意见和建议,对制度草案进行修改,形成制度定稿。

4.全班签署,确认遵行

班级管理制度定稿后,辅导员应当将制度全文打印出来,召开班会(要求全班到场,不得缺席),将制度交全班传阅,并由全班学生在制度文本上签名确认遵行。经全班学生签署过的制度文本应当由辅导员妥善保管,不能损毁或遗失。

(四)班级管理制度的修改

因高等学校班级管理制度实行的时間较短,所以应当保持稳定性,不宜频繁修改。确实发生了特殊情形,可以对制度进行微调。制度修改的次数不宜超过3次,修改的篇幅以不超过制度总篇幅的五分之一为宜。

修改制度,可以由学生代表或班委会、团支部向辅导员提出建议,修改流程可以参照制度的制定程序,期限可以适当缩短。

高等学校班级管理的法治化以“制度”为核心,以民主程序为准则,以严格遵行为保障。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渐次深入和民主法治建设的逐步完善,高等学校班级管理工作也终将实现全面的法治化。

参考文献:

[1]张玉林.班级管理“法治化”之我见[J].新课程(上),2013(7):136.

[2]周东.抓好班级“法治”建设,促进学生自主管理[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109.

[3]卞小利.“法治”:更加民主的班级管理方式[J].教育视界,2016(3):22-23.

编辑 陈鲜艳

猜你喜欢

全班学生法治化管理制度
长三角区域生态利益平衡及其法治保障
全面推进全省地方志事业法治化高质量转型升级
浅析新时期企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建设
提高民生建设法治化水平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程序的完善
基层农技推广管理制度对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的影响分析及完善措施研究
利息
太阳生病了
资金管理制度的创新研究
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