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专家工作室,创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型实验室研究①
2019-07-25张文松张琳琳
张文松 张琳琳
[摘 要] 高等学校实验室拥有较充足的教学空间、设备与设施以及完善的管理制度。校外专家都是行业领头人,掌握着全面而先进的经验与技术。引进校外专家进入高校实验室主持工作室教学,既能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资源优势,又能让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解决大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问题,让教学与创业教育真正融为一体。
[关 键 词] 专家工作室;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型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016-02
一、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背景与现状
工作室教学早已成为世界各国大学教育的重要模式,尤其在欧洲,工作室教学模式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包豪斯设计学院在建校初期就进行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创建了各种专业工作室,如陶瓷、摄影、木工、金工、纺织等。包豪斯设计学院同时引进了一批知名的设计师与艺术家参与到工作室中,将设计课程建立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学生脱离纯粹的理论学习,从实践中进行创造能力与技能的培养[1]。
近十几年,中国大学扩招后导致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步显现,已日益成为重大社会问题,针对这种现状,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就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方式,自主创业已成为大学生的重要就业途径,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支持政策[2],如,允许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大学生创业无息贷款、大学生创业免税等。
尽管国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各种资金与政策支持,各大学也都在探索在校期间的创业教育模式,但是,大学生创业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毕业后适应社会与工作的能力不足[3]。现在的大学教育确实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课堂教学与就业能力脱节;学生学业松懈,基本处于严进宽出的状态;毕业班学生穷尽一年的时间漫无边际地寻找工作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的差距越来越明显,这就对当今大学教育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
中国现今的大学教育需要以新的教学模式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问题,而我们所倡导的引进专家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既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同时也会很好地解决大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问题,给大学生步入社会提供一个良好接口平台,使大学课堂教学与创业教育真正融为一体。
目前,一些私立大学引进专家工作室,除了因为私立大学师资不足以外,主要原因是近些年教育部的教学评估对高校师资的配备提出了新要求。现在的公办大学极少引进校外专家工作室,主要是因为公办大学多年来已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体系,且有较充足的师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办大学的师资与教学缺陷已逐步显现出来,社会资源的补充是大学教育的必然探索路径。
二、引进专家工作室的模式建构
校外专家包括设计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工程师、行业专家、行业精英等,他们经历过较多且重大的实际工程项目磨砺,有着丰富的实际工程与项目的经验,掌握着具有极强实用性的技术与技能,理论知识也是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校外专家还掌握着最前沿的信息,他们知道社会需要什么,知道行业需要什么,知道哪些知识与技能是紧缺的,知道什么是最实用的[4]。同时,他们还具有丰富的创业经验,经历了创业的磨砺。
十几年的中国大学教育改革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得到了充分重视和加强,实验室已成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各高校在实验室的场地、设备、设施的建设与投入已成为最重要的目标,实验室建设规模成为体现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大学办学特色的重要展示窗口。同时,实验室已成为大学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者结合的重要舞台。
高等学校实验室拥有较充足的教学空间、教学设备与设施、完善的管理制度,具有建立专家工作室的良好条件。同时,专家工作室能够更好地开发利用高校实验教学资源,能够使课程更好地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升高校实践教学水平。
引进专家工作室的具体模式:
1.根據专业设置与专业需求,邀请不同专业的校外专家进入高校实验室,形成系统的专家工作室体系。
2.形成完善的专家工作室运行模式与管理机制,因专家都有本职工作,他们不能全身心投入高校教学,需要根据专家的时间进行教学安排,同时又不能违背高校的教学规律。
3.实现以专家工作室为基本运行单位进行课程安排,专家工作室的课程根据专家的项目来安排,根据专业的整体定位来确定教学的相关环节。
4.实现高校课程与企业项目的有机结合,将企业项目融入教学,专家工作室的课程围绕企业项目进行,项目的进行就是课程的开展,学生在项目中学习知识、验证知识。
5.专家工作室与公司、设计院所等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企业需要高校实验室的科研条件,高校需要企业的项目实践,企业与高校通过专家工作室得到提高与进步。
6.产学研的结合是当今高校的发展趋势,高校通过专家工作室实现产、学、研三者的紧密结合,解决了高校产学研中最难实现的“产”的教学目标。
7.高校通过专家工作室实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新创业体验,专家工作室是大学生创业体验的具体途径,是大学生创业的体验平台。
三、专家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具体教学措施
利用高校实验室环境与条件,根据专业需要在实验室设立若干专家工作室,邀请相关专业方向的专家,工作室有固定场所和相应教学设备设施。由1名专家携1~2名青年教师组建一个工作室,一个专业形成一个工作室群,能够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形成良好的支撑。
允许学生与专家工作室教师双向选择,学生的课程教学通过工作室开展,课程围绕专家带来的实际案例进行。工作室与公司、企业、设计院所等形成长期合作关系,部分课程学生可以深入企业、深入工地、深入项目。
在实际项目中学生能够学到更精准的知识,而这种精准的知识正是学生就业初期的欠缺之处[5]。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能够更多地了解社会需求,在实际项目中能够更准确地找到创业路径,学到很多课堂上接触不到的东西。创业涉及的都是具体问题,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去处理,否则面对的将是失败。
引进专家工作室的具体措施如下:
1.专家工作室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案例的结合方式研究;实验室管理下的工作室建设规范研究:实验教学的开展方式研究;课程考试、考核方法的研究;等等。
2.工作室的运行模式与管理机制:工作室的运行,以实际案例的研究为主要任务,同时要符合教学规律,保证一定的知识覆盖面;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资源优势;每个工作室要建立相应管理制度;注重工作室中师生合作关系的建立;等等。
3.专家与高等学校的合作关系:专家与高校之间应签订合作协议,保证工作室教学的正常开展。工作室与公司、设计院所等的合作方式研究;通过工作室实现产、学、研的结合;等等。
4.工作室开展的创新创业点:大学生创业需深入了解社会与市场,并找到自己的专长与兴趣点,对市场的发展前景有所预判,准确把握创业机会,谋求合理的创业途径。
5.相关的创业政策研究:准确掌握政策,可获得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了解全国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学习各地的大学生创业经验。
四、专家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意义与价值
引进专家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既能实现高等院校教学模式的转变,又能让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给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接口。同时也能缓解近些年来存在的大学生就业创业难题,很好地解决了大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问题,帮助大学生从大学期间开始进行创业尝试。专家工作室是教学与生产结合的平台,让教学与创业教育真正融为一体。专家工作室创校企结合的新典范,实现高校产学研的新模式。
1.引进专家工作室制完成了大学教学模式的转变,适应新形势下的大学教育特点,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适应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使人才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
2.工作室发挥了专家教师的专业能力与个人专长,使大学教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高校教学提供有力的补充,弥补高校自身师资存在的缺陷。
3.改变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使大学专业知识的教与学更为深刻,知识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专业学习更具有针对性,能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专业知识,知识的适用性更强,从而摆脱了单一的课本式教育,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4.学生在校期间能够与社会提前接轨,学到更多实用型知识,使学尽其用。教师从实际案例中去教,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去学,毕业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社会,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的过渡期。
5.工作室使师生關系打破了传统的课堂式教学模式,师生真正融为一体,能够得到全方位的交流与沟通,而非简单的教与学。师生在案例研究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收获,形成了一种密切的合作关系。
6.实现了大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创新性,课程设置更灵活,更易转变,与社会需求衔接更紧密。
7.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创新,改变了多年来大学教育以班为单位的集体教育,在工作室中真正实现了一对一的个性化教育。
8.在工作室中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更能获得创业能力,增加创业思路与途径,工作室就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体验站。
9.专家与在校教师能够通过工作室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对高校教师的自我提升会起到积极作用。
10.专家工作室既能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实验室的资源优势,又能大大提高实验室教学空间与设备设施的利用率。
校外专家的知识与技能是大学教育的良好补充与资源优化,引进专家工作室,能够有效解决多年来高校提出的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高校实验室教学模式的转变与创新,最重要的是为大学生的创业搭建了非常积极有效的平台,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更具体的选择[6]。
通过引进校外专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助力高等教育,能够逐步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当今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这种灵活、高效的教学模式必将成为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张宝胜,李敏勇.包豪斯“工作坊”对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8):73-75.
[2]李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24):74-77.
[3]王晓骞.大学生“双创”教育模式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6(33):125-126.
[4]张迪.校企合作共促工作室实践教学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7(13):28.
[5]田英.工作室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6(12):60-62.
[6]郭斌,陈叶.高校在破解大学生就业非合作博弈中的作用[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4):87-91.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