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落叶松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的几点措施
2019-07-25董海斌
董海斌
摘 要:落叶松是东北地区较为常见的速生丰产树种,科学合理培养、利用和管理落叶松人工林,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现实和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落叶松造林过程中采取换床苗木造林、秋整地春造林、低穴造林抢早顶浆造林等几点措施,以提高落叶松造林成活率,促进其经绩效与提升。
关键词:落叶松造林;整地;换床苗木;秋整春造;低穴造林;顶浆造林;幼林抚育;林地管护
落叶松是东北地区较为常见的速生丰产树种,科学合理培养、利用和管理落叶松人工林,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现实和深远的意义。为了全面提高落叶松造林质量,确保幼林成活率,我们吉林省柳河县林业局和绿化委员会狠抓造林科技研究、科技创新,开展造林新技术交流活动。经过努力,造林成活率由8年前的不足80%提升到96.3%。我们对县内的15个乡镇、8家国有林场及周边市县的一些地方进行了调查分析,分析落叶松造林幼林成活率不高的一些经验教训,总结出提高落叶松造林成活率的主要措施:
一、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整地
整地,是造林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近10年来,我们造林整地的过程进行了密切的调查关注,并进行了几种造林整地的观察实验,对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整地的造林地块造林成活率照比未按要求整地或整地不严格的地块幼树成活率要高得多,造林之前没有整地的,其结果无异于不负责任的把苗木插在地上了事。落叶松造林一般采取穴状、鱼鳞坑整地。在采伐迹地,杂草较少的宜林地,灌木稀疏的立地条件上,采取穴状整地,规格为50cm ×50cm ×30cm ;在老采伐迹地、灌木和杂草较密的立地条件上,应在头年秋先进行割灌再整地。鱼鳞坑整地规格为50cm ×50cm ×40cm 。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上造林,造林密度以每亩296株为宜,株行距1.5×1.5m;在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造林,造林密度以每亩222株或444株为宜,采用2×1.5m的株行距或1×1.5m的株行距均可。
二、选择优质苗木
苗木品种选择,质量好坏直接影响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根据造林的地理位置,结合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品种的落叶松苗木,对于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至关重要。苗龄应为2年生实生苗,等级要求一级,苗高35cm 以上,顶芽饱满,粗壮均匀,地径0.5m以上,根长达到15cm 以上,侧根10个以上,无机械损伤和病虫害。
三、换床苗木造林
我们在调研中就二年生换床苗与二年生留床苗的根系发育情况进行了对比。换床苗根系发达,侧根多,粗大的侧根可积累丰富的营养,栽植后适应能力强,大量的侧根能够从土壤中吸取足量水分和营养物质,是提高成活率的有力保证。而附近几个乡镇的个别私有小林场在造林中使用的留床苗细高、纤弱,侧根明显少于换床苗。相对看,留床苗的高度、粗度和侧根都远远不如换床苗,成活率的对比也就显而易见了。在安口镇林场、向阳林场等国有林场,用二年生留床苗造林的成活率仅78.2%,而在同等条件下使用二年生换床苗造林的成活率达到了91.7%。
四、秋整春造利于蓄水保墒
秋季按要求严格进行整地,来年春季在秋整地块上进行造林,是提高落叶松造林成活率的一个重要措施。秋整地,经过土壤翻动、碎土、疏松和熟化,地温显著提高,有利于蓄水保墒,易于根系在栽植穴内扎根和伸展,有利于造林苗木成活。我县凉水河子林场、八里哨林场、凉水林场学习外地的经验,于2015年秋进行了秋整地春造林的实验,结果证明:实施秋整春造的地块,成活率达93.2%。而在春季边整地边造林的地块,成活率只有86.3%。
五、采取低穴造林,维持水分平衡
2015年春,八里哨林场、大北岔林场等进行了低穴造林的对比实验。结果是;植苗穴跟地面相平的成活率84.7%;植苗穴低于地平面5——10 cm 的成活率92.6%;植苗穴低于地面15——20cm 的成活率94.8%。从这个数字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低穴植苗有利于积水、保墒,也可以形成穴内良好的小气候条件,减少苗根层水分蒸发,维持水分平衡,土壤湿润,提高造林成活率。尤其是在干旱地区或春季干旱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造林,更可以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六、抢“早”顶浆造林,保证成活率
我县境内地表由中低山地、丘陵、熔岩台地和河谷盆地构成,复杂的地貌造就了各地不同的小气候条件,不宜都在同一个时段造林。我县春季造林提倡抢抓一个“早”字,适时顶浆造林。即;当土层化到15cm 左右,栽植苗木不窝根,即可动手造林。落叶松苗有早春萌动的特性,抢在苗木还处于休眠状态,树叶尚未流动的时候就栽到地里。栽苗的前一天,将苗木根系剪去四分之一左右,并做保湿处理。植苗后一个星期左右,再进行一次培土,以防止风干苗根,减少植苗穴内的水分蒸发。抚育时发现丢穴或死穴应及时补苗,以达到穴穴活苗,穴穴同龄。2007年春,亨通山子镇八里岗个体林场营造5公顷落叶松幼林,因农林争工争时,迟迟未能动工,直到森林泛绿之时才开始栽植幼苗,尽管他们采取了很多办法,当年成活率還不足六成。
七、做好幼林抚育,促进幼树良好生长
做好幼林抚育是促进幼树良好生长,实现幼林保存率的一个必要措施。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通化县兴林乡的一家个体林场4公顷幼林地没有进行抚育,任凭蒿草疯长,欺得全部幼树瘦小羸弱,有的甚至濒临死亡,立即建议业主组织抚育才避免了一场损失。我县八家国有林场抚育采取幼林地三年抚育抚育的措施很有成效,其做法:
第一年进行两次抚育。第一次是用镐扩穴,除草松土,踏实扶正,防止倾斜和露根;第二次是在造林行间进行抚育,主要是割除造林行间内影响幼树生长的杂草和灌木,保证幼林有充足的阳光,茬高不得超过5cm ,作业时防止砍伤幼树,应以幼树为中心,先把幼树周围的草割除,再割四周的杂草和灌木。
第二年第一次抚育用镐从距幼树5——10cm 外开始,除草松土,由里向外,里浅外深。第二年第二次抚育和第三年抚育方法与第一年第二次相同。如条件允许,也可用人工除去幼树的个别枯枝及底部活枝,以促进幼树良好生长。
八、加强幼林管护,保障安全成林
幼林管护是成林的关键,应结合封山育林,强化管护措施,加强林政执法力度,做好依法管护。造林地内严禁打草、放牧、采石及其他人为活动,避免发生人为危害。相对集中的造林地应建立林地管护棚、病虫害观测点,做好病虫害发生、预测、预报和预防。
防止幼林病虫害,要从源头抓起,对从外地调运的造林苗木,一定要切实严格检疫,对挑选出来的病虫害苗木,必须就地烧毁。以成林的地块,应定期做好检查,及时伐除感染病虫害的林木。同时设专人定期测报主要病虫害的隐患和发生、发展趋势,要制定监测计划和防治措施。在采用化学防治为主的同时发挥生物防治的作用,如挂鸟巢招引益鸟、乱石堆招引蛇类、设法招引害虫天敌、适当放置有毒物防治林木病虫害等等。近年来,我县采取飞机播撒药物,结合挂鸟巢、堆乱石和人工除虫等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