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古事记》中倭建命与《日本书纪》中日本武尊故事的差异及其原因

2019-07-25李春晓

北方文学 2019年18期
关键词:景行天皇日本

李春晓

《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是天武天皇组织编纂的日本最初形成的两部史书。两书分别成书于712年和720年,记述了日本的神话和历史,记述了上代天皇的生平事迹。两部史书的记叙历史时段大部重合,但是对于相同的人物或事件的叙述两本书的表述方法甚至记叙的情节、内容都多有不同。两本书中都记载有景行天皇的儿子,即为《古事记》中的倭建命和《日本书纪》中的日本武尊,这个人物虽然不是天皇,据研究也是虚构出来的人物,但他在两本书中都是具有神性的地位极其重要的人物。而在两部书中同一人物不仅名称叫法不同关于平生事迹的记述也多有不同。在这里就想从这点入手,浅析两种记叙的具体不同之处以及这种差异及其产生原因。

一、故事情节及差异

(一)《古事记》中的倭建命故事

倭建命本名小碓命又名倭男具那命。他的父亲是景行天皇,天皇想娶大根王的两位绝色的女儿为妻,派哥哥大碓命去求亲,他却偷娶了两位美女另派两位送给父亲,此后便对父亲避而不见,于是天皇就派小碓命去叫哥哥来,不想小碓命却埋伏在哥哥上厕所的地方将他杀死。天皇听说后对小碓命心生畏惧,便派他去攻打西方的熊曾建,小碓命去与作为伊势神宫巫女的叔母辞别,从叔母那儿得到了一身女装,而后小碓命来到熊曾建的家中换上女装伪装成少女在酒席上趁机杀死熊曾建兄弟,弟弟临死前将自己的名字献给了小碓命,从此他被称为倭建命。此后倭建命去出云国,假意与出云建交好,趁其洗澡的时候用自己制作的木质假刀与出云建的真刀交换后要求比武,从而杀死了出云建。倭建命返回报告天皇,而天皇却又立刻要倭建命去争讨东方十二国,但却并没派给他士兵。倭建命去与叔母哭诉说天皇是想让自己死才这样做。从叔母那里得到了草雉剑和锦囊后,倭建命出发去了相模国,当地的国造欺骗并试图用火烧死他,倭建命用锦囊中的火石转危为安后杀死了国造。随后在继续征讨渡海途中海峡之神兴起波浪,倭建命的妻子自己献身给海神从而保护他平安过海。虾夷归顺后又平定了凶蛮的山河诸神。之后他又如约娶了尾张国的美夜受比买为妻,而后他又去徒手征讨山神未果,继续前行的途中他渐渐体力衰竭,而后死去。死后化作白鸟。

倭建命的一生存在着“父不在,母不在”的悲剧性,母亲自始至终都没有存在过,父亲虽然存在但是却想要杀死自己。为了战胜敌人倭建命使用了一些诡计,并且也有很多暴力的行为,但在《记》的世界观里,暴力和诡计却并不被认为是坏事,而是英雄强大、有头脑的一种证明。

(二)古事记中日本武尊故事与倭建命故事的区别

《日本书纪》中武尊本名日本童男,在杀死熊袭首领川上枭帅时,川上枭帅献名日本武皇子,进而拥有了日本武尊的名字。日本武尊同样也是先西征后东征。与倭建命的故事虽然看似大体一致,但细看之下又会发现有很大不同。两个故事的不同总结为以下六点:

①两个故事中小碓命的父亲景行天皇的人物形象存在巨大差异,《日本书纪》中的父亲形象并不是负面的。并且《纪》中关于景行天皇的叙述的篇幅要长于《记》。《记》中的天皇看到倭建命杀死自己的哥哥,从此开始惧怕他,让倭建命东征西讨是希望他在征战中死去。《记》中虽为景行天皇的传记,但其实主要是在讲倭建命。

而《纪》中景行天皇对日本武尊格外器重、赞赏有加,天皇曾说;“虽然你是我儿子,但我明白你实际上是神人。天知我不肖,怜我国乱,这是天要整治大业,不使国亡。这天下就是你的天下,这个皇位也是你的皇位。”《纪》中父慈子孝,与《记》中景行天皇的形象截然不同。《纪》中也没有景行天皇要儿子替自己去接美女后来被儿子自己娶去的令后人贻笑大方的好色故事。天皇为江山社稷而治,武尊为天皇国家而战。

②《纪》中日本武尊并没有杀死自己的哥哥大碓皇子。《记》中哥哥大碓命虽然有错在先,但是倭建命在未与父亲商量的情况下杀死哥哥,显示出了他鲁莽冷血的一面。

③《纪》中没有与出云国建偷换大刀而后要求比武,从而用诡计杀死出云国建的情节。与《记》相比,《纪》中关于出云系神话的记述要少。

④《纪》中添加了出战虾夷时,虾夷未战而降,屈服于日本武尊的威势之下的情节。《记》中也提到了虾夷,但只是提到了一句说用语言使虾夷臣服。而《纪》中情节上顺从了没有发生征战的事实,却添加了形象具体的虾夷臣服的场景。

并且在《记》中只提到一次名字的虾夷,在《纪》中多次提及,在日本武尊东征之前,景行天皇对虾夷进行了详细的记述:“在偏僻东方的诸国中,虾夷最为强大。他们男女杂居,没有父子之分。冬天在洞穴中睡觉,夏天在树上居住,穿毛皮,飲生血,兄弟互疑。登山若飞鸟,野行如疾兽。受恩即忘,仇怨必报。”这段描写了虾夷一族的凶悍,然而就这样野蛮的一群人,在日本武尊前来征讨的时候他们“远远地看见王船,看到武尊毫无惧色的威势,明白了自己根本无法取胜,全都扔掉了弓箭,遥拜武尊。”显示了武尊的勇猛,使敌人不战而屈。并且之前关于虾夷的叙述展现了虾夷的野蛮,给战争赋予了教化蛮族的正义色彩。是对发动战争的极大美化。

⑤《纪》中叔母的形象被弱化了。《记》中作为巫女的叔母得到了倭建命的喜爱和信赖,他会在得不到父亲的爱的时候转而向叔母哭诉。叔母也给予了倭建命很多帮助,文中写到叔母在出征前给了他锦囊,要他在紧急情况下打开锦囊,而后倭建命遭到火攻时,锦囊也救了他的性命。叔母作为一个靠近神的先知般的存在。对于“母不在”的母爱确实的倭建命相当于承担了母亲的角色。而《纪》中则没有给锦囊的情节,武尊用自己随身带的火石化险为夷。

⑥《纪》中日本武尊与天皇的语言描写较多。通过对天皇的语言描写展现了他对儿子的一片爱意和他作为君主的贤明,而通过日本武尊的语言描写展现了他的一片爱国心和对国家与天皇的忠诚。

但两个故事又有许多相同之处。在记纪神话中,会有神杀死神,人杀死人或神杀死人的故事,但除极个别外人不会杀死神。但在两个故事中极为特殊的是作为人的倭建命和日本武尊杀死了化作白鹿的山神。在之前的研究中川副武胤教授认为这是倭建命“神性”的体现,倭建命的高贵不仅体现在他的地位与天皇大致相同,还体现在了他死后化作了白鸟这一点上。在具有超人的“神性”并且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上这一点两个故事是共通的。

二、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倭建命和日本武尊故事的焦点的差异

两个故事有一个很大的差异在于他们叙述的焦点并不相同,比较而言《古事记》的故事聚焦于倭建命,而《日本书纪》的故事更聚焦于天皇也就是日本武尊的父亲景行天皇。

《记》中关于景行天皇其人的叙述极少,与其他天皇记存在很大不同,据研究《记》中关于景行天皇的叙述也有很多不自然的地方。可以说《记》中的景行记主要就是为了讲述倭建命的故事,这一点与《纪》存在着本质不同。倭建命的故事有日本物语母题中贵种流离谭的影子,基本上是父母同时缺失的状态,母亲没有被提及到,虽然有父亲却希望他去死,这使得倭建命的英雄形象中有悲壮感。据研究倭建命虽然可能在历史上有类似的人物原型,但并不是实际存在过的人物。也正因如此,在写这个人物时就存在虚构的空间,所以创作者就对倭建命形象进行美化,让他符合悲情英雄的形象。因为父不在母不在的原因,倭建命把自己的一腔抑郁之情讲述给叔母。《记》中的叔母可以说是代替他父母的存在。叔母的存在加重了故事的情节性和悲剧色彩。

但是另一方面倭建命会使用女装、欺骗等一些现在人看起来不是那么“光明”的手段赢得战争,甚至有一段体现出好色性格的描写。但这并不是《记》要反映英雄的阴暗面,而是在当时人的价值管理,采取的手段是智慧的体现,好色也被认为是英雄应具有的品质。这在《记》中关于雄略天皇上也有所体现,他暴力好色、猜疑心重,但这些性格在《记》中是被积极肯定的。古代日本对英雄的衡量标准与现在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记》为什么要聚焦倭建命呢。因为《记》中天武天皇和倭建命具有血缘的关系,就是说倭建命作为神武天皇的后代,后经继体天皇,天神的血脉一直流传到天武天皇。所以作为这支神人血脉中的重要人物,在以天武天皇意志为重心编写的《记》中被着重描写。被塑造成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悲情英雄形象。

而《日本书纪》不同,它故事的叙述焦点是景行天皇。日本武尊的每一次出征都是为了天皇及天皇所代表的国家。这点透过日本武尊和天皇的语言描写可以得到充分的反映。在《纪》中景行天皇是故事的主角,天皇在东征前有很长的一段语言描写,赋予了战争正义性。武尊更像是他手下的一员大将,他控制下的一枚勇猛的棋子。他所具有的独特的忧郁的性格消失了,代替英雄的悲伤的是效忠天皇的一腔热血。虽然整体看来武尊依然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的具有神性的英雄,但是故事的叙述焦点的确发生了这样微妙的偏移。

(二)《古事记》与《日本书纪》的世界观和创作观念的差异

除了两部书叙述焦点不同外,两部书的创作观念和世界观的根本不同也造成了故事的差异。

两本书的世界观并不相同,《记》中天上的世界“高天原”通过天神的命令和伊邪那岐、伊邪那美二神及其三子的曲折经历形成了对“苇原中国”的绝对统治权,所以从初代天皇神武天皇开始作为天照大神的后代都有着神赋的绝对统治权,也就是说从神武天皇开始的各代天皇统治的正当性来自于天神的血统。《记》中天皇地位的正统性是无需证明的。

而与此相对《纪》中并不存在“高天原”的说法,也没有记载伊邪那岐、伊邪那美二神创立国家的故事,所以就没有形成“高天原”对“苇原中国”的控制。与《记》中把天照大神视为皇祖神不同,《纪》中是把高御产巢神作为皇祖神来看待,所以《纪》中要详细记述各位天皇作出各种重大决策的理由,就是因为需要强调天皇有德的一面,从而确立天皇的正统性。所以两本书由于世界观的不同所以初代天皇确立的正统性的根源也不相同,所以要树立景行天皇的正面形象,需要通过语言描写详细交代出征原因。

《古事记》是天武天皇按照自己的意志在稗田阿礼口述的基础上进行删改,可以说是天武亲撰,写作有较强的个人意图,在取舍时比如说壬申之乱的功臣就会被收入,所以内容也更具有统一性。也因为是对口述的记录,所以《记》中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故事也更具情节性,更具有口传文学的特征。而《纪》则不同,为了使其更具有权威性,在写作过程中收集了许多像《记》这样的资料,可能是不同的大臣就同一时间段的历史提交了内容并不完全相同的资料,所以《纪》就会添附很多资料和附注。

由于《纪》的编纂者受到了当时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两本书在创作思想上也大有不同,本居宣长认为之所以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里编纂如此相似的两部书原因在于对于原本简单朴实的《记》感到不满,所以就按照中国古代历史书的沿革重新编纂了一部。可见中国史书及其中所含的价值观对《纪》的编纂产生了浓厚的影响。比如上文提到的雄略天皇是一位通神性有德行的有很强能力的专治天皇,但是性格易怒,而且暴力好色。《记》中都赋予了肯定的意义。而《纪》却采取了批判的态度。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纪》中会按照儒家的标准把天皇塑造成有德君主。这就是为什么景行天皇由《记》中的非正面形象转换成为了《纪》中的正面形象,因为需要用儒家的道德观念来确立天皇的正当性。这也解释了《纪》中删去了武尊杀死哥哥情节的原因,因为杀死兄長在儒家文化中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大逆不道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会被认为是绝对的恶人。所以《纪》删除掉了作为国家重要英雄的武尊的杀兄行为。

《纪》完全由汉文写成,承担着向汉字圈的国家宣传自己国家的使命,有确立国家的历史和正统性的作用。所以与《记》相比,《纪》中各人物形象都被美化处理,塑造了有德天皇的形象,不仅是天皇,《记》中有皇后嫉妒天皇与其他女人的关系被气到浑身发抖,而《纪》中的皇后则母仪天下。而美化的标准就是刚才提到的儒家思想。武尊的故事也是同样,用诡计杀死出云建的情节被删去。没有接到出征的命令后找叔母哭泣而是大义凌然地主动请战。具体描写虾夷降服场景也是出于这种用意。临死前还说不能回国复命、再为天皇所用而感到无比遗憾。天皇形象也得到美化,在武尊死后悲痛欲绝,展现出对儿子深沉的爱。可以说这个故事改动的大部分都是为了达到这种以日本正史的形式进行国家的对外宣传的目的。

总结:本文先总结出了倭建命和日本武尊故事的六个不同点,再分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发现原因在于两个故事的叙述焦点并不相同,《记》中焦点是倭建命,而《纪》中的焦点更侧重于景行天皇,同时由于两部书的世界观和创作目的的本质不同也造成了差异,《纪》因为承担着宣传国家的任务,所以其中人物都按照儒家思想进行了美化。

参考文献:

[1]山口佳纪、神野志隆.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古事记[M].小学馆东京,1997:212-239.

[2]小岛宪之、直木孝次郎、西宫一氏、藏中进、毛利正守.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2日本书纪[M].小学馆东京,1994:364-393.

[3]原田敏明编.古事記と日本書紀との比较[C].大和书房,1978:264-281.

猜你喜欢

景行天皇日本
元雨舟的新世界
日本元旦是新年
Tianzi Mountain天子山
《黄金时代》日本版
景行园
HaveYou Taken a SelfieToday?今天你自拍了吗?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天皇版“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