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塞尔姆《玻璃山》与后现代的解构

2019-07-25徐靖姗

北方文学 2019年18期
关键词:解构后现代

徐靖姗

摘要:唐纳德·巴塞尔姆是美国最富有影响力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之一,除了他的《白雪公主》外,《玻璃山》也是一个典型的后现代解构文本。本文将从《玻璃山》对传统故事的颠覆、对人物的戏仿以及叙述的碎片化这三个方面来论述《玻璃山》对传统文学的颠覆。

关键词:《玻璃山》;后现代;解构

《玻璃山》是唐纳德·巴塞尔姆对经典童话《玻璃山上的公主》的戏仿与颠覆之作,故事中巴塞尔姆用拼贴、反讽等手法,把一个原本完整、线性的故事切割开来,形成一个由一百句话组成的结构破碎的故事。

一、传统故事的颠覆

《玻璃山上的公主》讲的是一位美丽而富有的公主住在一座高高的玻璃山上,王国中的任何人要想得到公主的青睐就一定要有勇气爬上那座玻璃山,有很多騎士慕名而来,但都失败了,只有一个贫穷的小伙子不顾危险,毅然决然地前往玻璃山,在众人的欢呼鼓舞之下成功登顶,见到了美丽的公主,国王为了奖励小伙子的胆识,不但将公主嫁给了他,还分给他一半的领土和财富,从此,小伙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巴塞尔姆的《玻璃山》则讲述了一个滑稽荒诞的现代都市人在众人的嘲笑、讽刺和谩骂中攀爬玻璃山的故事。原本的故事情节被彻底颠覆:故事发生的地点由神奇王国中的玻璃山变成了后现代城市中的玻璃山,而这座山矗立在第十三号大街的街角。十三这个数字本身就带有“背叛”的意思,因此故事的开头就已经暗示了它对传统文化的悖反。此外,攀爬玻璃山的也不再是马背上贫穷、手无缚鸡之力的小伙子,而是变成了脚上绑着鞋钉,双手各持一只坚固的橡皮吸盘的现代城市居民;小伙子攀登玻璃山的目的也不再是获得公主的青睐,而是为了寻找一个美丽、中了魔法的象征;围观的群众也不再为攀登者欢呼鼓舞,而是对他口吐污言秽语,讨论他摔死之后如何分得他的家产;攀爬者历尽千辛万苦登上玻璃山后,看到的美丽、中了魔法的象征原来只是一个简单公主之后,失望之极,将这位美丽的公主头朝下扔下了山。

童话故事不仅体现了人们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所积累的对自然、社会和人认识的经验,更体现了人们在这些经验中总结出的善恶、美丑、是非标准和价值观念,因而童话中演绎的是一种文化精神,那些具有英雄气质的人物形象就代表着人们对于高尚人格的称赞和推崇。此外,传统的童话故事传达给人们的是一种美好的生活体验,表现出人们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向往与对理想抱负的追求。而在《玻璃山上的公主》中,这种追求被巴塞尔姆颠覆,神圣的行为在众人眼中变成了愚蠢的行为,英勇的主人公变成了众人眼中的“笨蛋”、“呆子”,人们的鼓励和期待变成了谩骂与诋毁。长期以来被人们接受和推崇的传统价值观念,在巴塞尔姆笔下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二、人物的戏仿

《玻璃山》中最突出的便是对主人公的戏仿。《玻璃山上的公主》中的主人公身上完全具备传统主人公的各种品质与精神,勇敢乐观机智又敏捷,展现了一个十分积极正面的人物形象。而《玻璃山》中的主人公却变得十分滑稽可笑,他脚上有鞋钉,手上有橡皮吸碗,原本具有的英雄气概荡然无存。此外,巴塞尔姆反复描写了主人公“我”是怎样攀爬玻璃山的:“20.我拔起右手的吸碗,而左手的停在原处。”“21.之后我伸出右手……之后我缓缓移动了双脚。”“22.位移是极小的,不及一臂之长。”“42.我拔起左手上的吸碗,而让右手在原处。”“52.我拔起右手的吸碗。”“53.之后伸出它。”这些攀爬时的动作描写,使人物的动作显得拖沓、怯懦,颠覆了童话中主人公在读者心中的高大形象。当“我”回忆到达玻璃山顶的正确方法时,想到“老鹰的爪子将要刺进我柔软的皮肉”我开始害怕,因为忘记了带邦迪,“我”开始犹豫要不要回家去找邦迪,但是最终制止我下山的不是应有的勇气,而是不能忍受“我”认识的人的轻侮,这完全抹杀了童话中攀登玻璃山的严肃与庄严。在结局上,巴塞尔姆笔下的“我”并没有与公主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是在发现那个“美丽的、中了魔法的象征”只是一个简单的公主之后,将她头朝下扔下了玻璃山,一切努力全都付之一炬,“我”的攀爬变得毫无意义,“我”不再是一个英雄,行动和目的也不再具有神圣性。

公主、骑士和玻璃山下的众人的形象也被完全颠覆。童话中公主是集真善美为一体的完美形象,然而到了巴塞尔姆的笔下,完美的公主却变成了一个“美丽的,中了魔法的象征”;童话中的骑士“身穿金色盔甲”骑着骏马向玻璃山进发,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他在人们心中仍然是一个勇敢的英雄形象。而《玻璃山》中骑士却穿着“淡粉色盔甲”,他的形象在读者心中变得无力、讽刺。童话中围观的众人虽然不似骑士般英勇,但他们鼓舞着攀登玻璃山的勇士,带着期待与祝福,而巴塞尔姆笔下的众人却迷失在不安定的环境中,精神上极度空虚。所有的人都缺乏理性,他们放弃了尊严,抛弃了底线,不顾道德律令,追求一种迷失的狂欢和自我的放纵。

三、叙述的碎片化

有的学者曾经指出应该把巴塞尔姆的《玻璃山》划分为诗,因为整部小说共由100个段落组成,大多数的段落只有一句话,而最短的句子只有一个词,巴塞尔姆把这1到100个句子用阿拉伯数字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拼贴的故事,而这也正好体现出了《玻璃山》的非连续性叙述特征,从形式上打破了传统文学的连贯性、一致性,使得小说在形式上成为一个碎片堆积的世界。这种用碎片拼贴的方法抹杀了小说原本紧凑连贯的故事性,取而代之的是用数字的排列组合来表示句子之间的前后关系。巴塞尔姆不满足于只是用碎片的形式来完成故事,他还有意地插入一些带有象征意义的格言,例如“56.一直衰退的对现实的欲念最近已告结束(安东·艾伦兹威格语)”“66.平静在治理这个国家,归功于人人皆有的坚持自我的智慧。(蓬皮杜)”一些虚构的人物名字,如第63段列举的十九位爵士的名字,插入一些童话故事选段,如第80段攻略城堡的传统方法介绍,还有一些文学术语词典中的词条如“71.传统的象征(如夜莺,常和忧郁相联系)尽管通过约定而被承认,却并不是一种信号(譬如红绿灯),因为它据说也能够唤醒深沉的感受,并且被认为具备一些不可视的性质。(《文学术语词典》)”这些插入的碎片打乱了故事的连续性,使读者无法发现逻辑。

除了有意地插入一些碎片信息外,巴塞尔姆还将现实场景任意分割,在城镇和爬山中随意转换,频繁地切换叙述视角,不时插入一些引语和语录,让整个故事混乱不堪,不断切断读者的思路,打乱读者的阅读期待。作者带领读者在现实与虚幻中来回交替穿梭,却没有使用任何过渡的切换手法,毫无章法可循,读者在匆匆阅读小说时还没来得及仔细思考其中的深意就已被下一个插曲打断,由此在心中不断产生焦虑与不安,而这种感觉恰好与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状态相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自身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却无暇思索,于是不断出现焦虑、急躁、疲惫、无奈之感,而这也表现出后现代生活杂乱无章的状态。

四、结语

巴塞尔姆的《玻璃山》再现了当时的混乱的社会状况,人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仰缺失、梦想幻灭等一系列的精神危机。而巴塞尔姆也正是通过一种碎片化的、无序的文学形式来表现现实社会中的混沌与杂乱,表达了现代人对于传统价值观念的质疑与挑战。攀登玻璃上这个原本神圣而崇高的行为,在巴塞尔姆笔下被颠覆为一种完全无意义的荒唐之举,而这也说明,人们正在有意识地把自己从这种“美丽的、中了魔法的象征”中解放出来,摆脱它的束缚,享受应有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蒋晓阳.<玻璃山>:传统的颠覆者[J].琼州学院学报,2001,2.

[2]朱幸纯.戏仿下的狂欢——巴塞尔姆<玻璃山>的后现代性解读[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猜你喜欢

解构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解构“剧本杀”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高校大学生网贷需求解构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百年孤独》的后现代解读与叙事艺术研究
解构德里达的语言观
进入后现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