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行合一”的中国智慧

2019-07-25韩巍巍

共产党员·上 2019年6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王阳明良知

韩巍巍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和讲话中提到明代思想家王阳明。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作为中国人,不可不知王阳明。”而阳明心学的核心与精粹,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提出与实践

王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少年时期,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王阳明曾“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知”都没有得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阳明对朱熹的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时任兵部武选司主事的王阳明因仗义执言,触怒权宦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任驿丞。从繁华的京城到偏僻蛮荒之地,从正六品官员到无品小吏,王阳明并没有气馁。他开化教导各族民众,声名远扬,有人专门从湖南跑来听他讲学;又时常沉思入定,苦求天地圣贤之道。最终,他得出结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针对历代学者对“知”与“行”关系的争论,王阳明提出了崭新的观点——知行合一。王阳明指出,“知行合一”的“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正德四年(1509年),王阳明谪戍期满,复官庐陵知县。次年,权宦刘瑾伏诛,王阳明凭借“知行合一”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在学术、政治和军事方面都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作家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如此描述王阳明在江西剿匪时的心路历程:“领悟了‘知行合一的王守仁不再空谈理论和哲学,因为残酷的现实让他明白,光凭说教和四书五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让土匪放下手中的刀,最好的方法是用火枪。”王阳明率领弱兵文吏,以诡异的用兵方式,或围而不攻,或诱敌深入,或各个击破,几个月的时间就将朝廷十几年屡招不安、屡打不平的土匪彻底扫平。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阳明带领拼凑起来的几万人马,一纸文书、几封密信即摧毁了宁王对心腹谋士的信任,令叛军止步不前。其后,趁叛军大举出动,王阳明力排众议直捣宁王老巢,最终鄱阳湖上一场火攻大败叛军,活捉宁王。为了发动叛乱,朱宸濠准备了10年;而王阳明平定叛乱,前后只用了35日。

此后,王阳明历任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等职,并被封为新建伯。他与孔子、孟子、朱熹被后人并称为孔、孟、朱、王,他的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及东南亚,弟子极众。

“知行合一”的哲学思辨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强调的是人心的自觉和道德的主宰。他指出,人心能够知晓行为的善恶,也能自觉地去恶为善,这就是本心的“明觉”。所谓“知行合一”的“知”,既不是“知识”,也不是“知道”,而是“良知”,即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倘若人们能够将理想信念扎根于有良知的内心,将实际行动遵循于有良知的内心,最终便可达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按照现代观点来理解,王阳明所理解的“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一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二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途径;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王阳明心学中的“知行合一”,就是要使良知时刻观照人的心理和行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使人不会失其本心,不会让意志为外物所动摇,沦为外物的奴隶。“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正是对“知行合一”哲学观最好的解读。王阳明晚年,将大半生的学术思想概括论述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种为善去恶的心学智慧,既有对前人的继承,也是针对其所处时代有感而发,更饱含着济世救民的情怀。这种情怀的真谛,是一种人性的回归,它可以让每个人找到心灵深处的净土,获得实践的智慧,奠定人生的格局。同时,它又是一种不断向前的动力,是解决当今社会人心浮躁、信仰缺失等问题的良方。

當然,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观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主要是一种讲内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义道德修养学说。但是,“知行合一”哲学思想中的精髓在当代仍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知行合一”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对“知”“行”辩证关系进行深刻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他曾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着力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提高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员干部如何做到以“知”促“行”?习近平总书记用一句“不忘初心”给予了明确回答。在党的十九大主题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摆在最前面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八个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这个“初心”,可以理解为共产党人的“良知”,它是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深度融合。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修炼这个“初心”,远不止是修炼普通人的良知、良能,而是要锤炼党性,唤醒“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感。这是源于“良知”更高于“良知”的毕生的追求。这种追求,是共产党人党性的体现,是将党性原则内化为党员干部的思想情感、道德水平、信仰追求的重要途径;这种追求,是共产党人使命的召唤,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的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党理想信念教育,强调思想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党员干部在党性修养教育上,不仅要加强道德管束和纪律约束,还应当提高自我反思意识、自我批评意识,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广大党员干部要将政治信仰、道德要求等内化为思想自觉和价值认同,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将错误的思想念头扼杀于萌芽状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和人生境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要用践履躬行化解知行脱节,一生接受党性教育,提高党性修养,坚持党性锻炼。

常修方能常新,党员干部决不能忘记初心,要把初心践行始终。要将对党性修养的锤炼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见之于日常工作和生活细节中,实现一名共产党人真正的“知行合一”。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王阳明良知
真正心平气和
王阳明龙场悟道
良知
敬畏历史 守护良知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良知”的义务
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