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吊脚楼:特殊的分类与生命的启示
——漫谈重庆吊脚楼之五

2019-07-25周毅

重庆建筑 2019年7期
关键词:吊脚楼古镇重庆

周毅

重庆是除湘鄂西、黔北地区以外吊脚楼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由于地域宽广、民族众多、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生活习俗、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区内吊脚楼在文化属性、使用功能、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形态等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如土家族、苗族吊脚楼,其底层为畜圈、厕所或存放杂物之处,与川东沿江临河的高筑台、长吊脚、深出檐、无拘束的吊脚楼相去甚远。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仅以某一种方式对重庆吊脚楼分类,并不能完全表达它的诸多文化属性和内涵,我们可以根据它的不同属性和需求,按不同方式进行划分。

可分为:主城核心区吊脚楼、城区吊脚楼、场镇吊脚楼、乡村吊脚楼和民族地区吊脚楼五大类型。

重庆主城核心区吊脚楼:指位于长江、嘉陵江两江四岸的“重庆城”、“江北城”和“南岸老街”这一核心区域的吊脚楼;

重庆城区吊脚楼:指除主城核心区外,其他城区的吊脚楼;

重庆场镇吊脚楼:分布在重庆各地场镇的吊脚楼,涵盖磁器口古镇、偏岩古镇、路孔古镇、中山古镇、安居古镇、龙兴古镇、丰盛古镇、松溉古镇、涞滩古镇、龚滩古镇、塘河古镇、龙潭古镇、双江古镇、西沱古镇、宁厂古镇、东溪古镇、濯水古镇、洪安古镇、长寿古镇等等;

重庆乡村吊脚楼:分布在重庆广大农村地区的吊脚楼;

重庆民族地区吊脚楼:分布在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吊脚楼。

重庆民族区、县、乡,都处在武陵山脉的腹心地带,蕴藏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位于渝东南的重庆市黔江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重庆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一区四县总人口约289.48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58.6万;面积1.69万平方公里,约占重庆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还可以按使用功能划分为:住居型吊脚楼、店居型吊脚楼、店铺型吊脚楼、公共型吊脚楼。

按生成年代划分为:传统吊脚楼、近现代吊脚楼、当代吊脚楼。

重庆吊脚楼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殊地域环境下,从干栏式建筑基础上演变出的一种独特建筑类型,受移民文化、川江航运影响较大,环境适应性强,平面紧凑、布局灵活,功能单一,不拘一格,可充分满足生活、生产所需。经济适用,空间划分灵活,利用率极高,多以聚居形式存在于坡地及江岸。

重庆城区吊脚楼大多采用捆绑结构,工艺简单,易于掌握,建造容易,施工速度快、造价低廉;穿斗结构吊脚楼,多应用于场镇及民族地区,有其独自的文化属性和特点,平面规整,精雕细刻,受力传递清晰,构架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构件组合简洁明快,加减随宜,无论是水平扩展或是竖向伸延均具灵活弹性,所以适宜于在重庆山地地形建造。

图1 重庆吊脚楼建筑材料的选择以竹、木等自重轻、受弯、抗剪性能良好的材料为主

图2 重庆吊脚楼建筑形式内在的适应性与生命力,造就了这种地域建筑现象的产生、发展与运用

重庆吊脚楼建筑材料的选择以竹、木等自重轻、受弯、抗剪性能良好的材料为主。外墙多由竹编夹泥墙或木板墙做成,屋顶多为小青瓦双坡悬山式,楼面采用简单木地板,建筑自重轻,也较为安全。除了运用吊脚,还常结合分台、悬挑、附崖等手法,取得悬虚构屋的效果;其规模尺度较小、平面进退有致,使得大部分重庆吊脚楼灵活的适应山形变化;在地势狭窄地段,重庆吊脚楼仅用简单的支撑,使人感觉危险,但其实牢固耐用,也使其具有空灵、轻巧的形态特点;而在建造时,重庆吊脚楼采用本土材料,装修简单,古朴自然。

重庆吊脚楼建筑形式内在的适应性与生命力,造就了这种地域建筑现象的产生、发展与运用。昔日破烂的吊脚楼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固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然而这种蕴涵了山城上百年风化史的民居,有其合理性及可取之处,它的理念、精神内核应该继承和发扬,它具有强大的适应力,它是可以创新发展的,并不会因为生活方式和时代改变而被抛弃。在生态文明时代降临的今天,人们须重新思考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而重庆吊脚楼脱离大地的形式将有助于满足生态趋势的需要,使人们从与自然的对峙,从忽略社会性的人,到谋求与自然对话,模糊人与自然的鸿沟,建立更加健康的人居环境。对重庆吊脚楼历史、空间、品质、建构等初步的剖析与归纳,可以明确地肯定吊脚这一方式得以生存、发展的必要。重庆吊脚楼虽然有其缺陷,需要一个完善的过程,但从其核心价值的归纳中,已经可以感受到这一古老图式的现代生命力。它作为山地民居的一种重要类型,借鉴其有指导意义的地方,改善其不妥的地方,赋予这种古老建筑以新的形式和内容,促使其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等迈上新台阶,使之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创造出更宜人的居住环境,使其焕发出强烈的生机和活力,实现其时代传承非常有意义。以往的吊脚为生存所迫而生,今后的吊脚可以因精神寄托、可持续发展等需要而生。

近现代中国,由于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入侵和东洋铁蹄的蹂躏,曾使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遭遇了漫漫黑夜。东西方两种迥然不同的哲学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走向了各自的极端。“天人合一”演变出的消极保守和“以人为本”生发出的贪欲狭隘,激化了东西方文化的矛盾冲突,工业革命更加剧了地域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强权殖民,一度扭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和脉络,使众多炎黄子孙迷茫在现代与传统的十字路口,失去了文化自信与自尊。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城乡建设一体化的同步,为地域建筑的复兴带来了难得机遇。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基础经济建设取得骄人成就的历史背景下,过去的山水重庆早已成为残存的记忆。如今的重庆仅都市区就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区,共21个城市组团构成,并以片区为格局组织城市人口和功能,各片区城市功能完善,均具有相当的人口规模。重庆城乡规划多中心、组团式构想的实现,带来新型城镇空间在形态、结构和规模上的巨变,在重庆城乡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它们的出现必然引发其内部经济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的变革,必然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科学技术义无反顾的猛进,经济社会不可逆转的飞跃,向我们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问题是:面对这沧桑巨变,我们如何才能重拾文化自信,找回曾经失去的自我,走出那暗夜的迷途?

“20世纪既是人类从未经历过的伟大而进步的时代,又是史无前例的患难与迷惘的时代……人类对自然以及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已经危及其自身的生存;始未料及的‘建设性破坏’屡见不鲜……工业革命后,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吴良镛《北京宪章》)。

当代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普里高津指出:“西方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习惯于从分析的角度和个体的关系角度来研究现实,而当代的一个难题恰恰是如何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多样性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研究整体性和自发性,研究协调与协同,现代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他预言:西方科学和中国文化对整体性、协调性的结合,将导致新的自然哲学和自然观,当然,也必将包括我们的建筑观。

当我们自豪于辉煌的长江流域古文化时,更需要的是学习巴人尊崇山水自然、追求和谐完美的精神,循着历史的足迹去努力探寻动态的文脉更新,在弘扬灿烂的山水文化中理顺曾被扭曲的文脉,让重庆未来的城镇、乡村、建筑能更多地融入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广袤的山水中,辉煌于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逻辑点。(全文完)

猜你喜欢

吊脚楼古镇重庆
重庆客APP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巴渝文化——吊脚楼
吊脚楼(外三首)
古镇之旅
传统吊脚楼营造技艺之景观价值探讨
视觉重庆
古镇——镇远古镇
在这里看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