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酮胶丸用于黄体功能不全先兆流产保胎治疗的效果探讨
2019-07-25艾红梅刘志华周艳明庄燕菁
艾红梅,刘志华,周艳明,庄燕菁
(新疆喀什地区第三师45团医院,新疆 喀什 844604)
黄体功能不全是导致先兆流产的重要原因,临床上主要采用注射黄体酮和口服黄体酮胶丸方法进行治疗[1]。为了进一步探究此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选取我院妇产科诊治的66例黄体功能不全先兆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具体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选取了66例先兆流产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对照组中,年龄21~44岁,平均(29.35±2.34)岁,孕周6~10周,平均(7.44±1.32)周;观察组中,年龄22~42岁,平均(29.12±2.32)岁,孕周6~10周,平均(7.21±1.11)周。所有患者均明确了先兆流产的原因,即黄体功能不全,并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平均分配,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出现先兆流产时,均卧床休息。对照组患者肌肉注射黄体酮,剂量为20 mg,每天注射1次,观察组肌肉注射+口服黄体酮胶丸治疗,肌肉注射黄体酮和对照组一致,口服黄体酮胶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国药准字为H20040982),剂量为100 mg,每天服用2次。两组患者均用药至妊娠稳定,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偏头疼、视力改变或者其它不良反应,需要立即停止用药。
1.3 观察项目
(1)观察两组治疗成功率。(2)观察两组患者血清P增长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比较,
对照组33例患者中,治疗成功25例,成功率为75.76%(25/33),观察组33例患者中,治疗成功31例,成功率为93.94%(31/3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332,P<0.05)。
2.2 两组患者血清P增长情况比较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清P增长情况相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清P增长情况比较分析(±s)
表1 两组患者血清P增长情况比较分析(±s)
组别 6周 7周 8周 9周 10周对照组 87.6±9.6 95.4±12.3 98.5±13.2 100.5±13.4 111.2±22.1观察组 97.7±9.4 104.3±12.5 115.5±13.2 129.4±14.5 139.3±22.2 t 4.2432 5.2454 6.5353 7.2553 8.2252 P<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在妊娠早期,先兆流产是常见的一种症状,主要的诱发原因就是黄体功能不全[2]。妊娠早期胎盘还没有完全形成之前,胚胎不稳,如果此时母体黄体功能不全,则子宫的肌肉收缩会增强,从而导致出现先兆流产,主要的表现为阴道出血或褐色分泌物[3-4]。临床上对先兆流产患者主要是采用黄体酮治疗,主要包括口服黄体酮和注射黄体酮,过去临床上常认为采用注射黄体酮方式对先兆流产方式治疗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对先兆流产患者联合口服黄体酮胶丸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我院对诊治的部分先兆流产患者采用肌肉注射联合口服黄体酮方式治疗,治疗效果比较理想[5]。
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对照组治疗成功率为75.76%(25/33),观察组治疗成功率为93.94%(31/3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清P增长情况相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说明,对先兆流产患者采用口服黄体酮方式治疗和注射黄体酮方式治疗均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并且口服黄体酮胶丸简单易操作,安全可靠,不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痛苦,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