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体育产业投融资现状分析※
2019-07-25林桥兵陈子和
林桥兵 丁 鹏 陈子和
(1.武汉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2.悉尼大学,澳大利亚 悉尼 2006)
一、前言
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各种体育产品 (货物和服务)和体育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1]。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绿色产业,投融资活跃程度直接反映了该产业的市场热度和未来发展走向,也影响了该产业的发展质量和速度。回顾2016-2018年体育投融资发展情况,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投融资金额方面,2016年达到高峰,2017年有所回落,2018年如果抛开政府投资和电竞领域投资,社会投资呈现下滑趋势[2]。针对体育产业投融资发展走向和市场疲软等问题,如果仅依靠体育事业财政或其他财政支出作为资金来源,难以促进该产业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湖北省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增长极,在2008-2018年的经济发展中,湖北省GDP总量2018年相对于2008年增长倍数为2.5[3],受益于本区域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湖北省体育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投融资机制体制不断完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但投融资市场力量薄弱以及投融资渠道“窄化”等现象依然严峻,从而限制了体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和相关报道,梳理总结湖北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投融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湖北省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二、湖北省体育产业投融资现状
(一)投融资市场力量薄弱
目前,湖北省体育产业发展依然以政府主导为主,且以体育职能部门为牵头单位,对于庞大的体育产业来讲,投融资管理、产业统计、政策规划制定等仅依靠单一或少数部门显然不能全面带动体育产业发展和调动行业发展积极性,应充分联合其他职能部门和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到体育产业领域中。
2015年湖北省体育事业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0.16%,人均体育事业财政支出16.8元,在同期全国省、市、区人均体育事业财政支出中位次排名第25位[4],这一现状与湖北省战略地位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求不符,也反映了在当前体育产业投融资市场上,湖北省政府财政的投入所占比例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投融资市场力量依然有待增强。另外,2018年下半年至今,几个大型互联网健身平台被爆出融资困难,体育板块的企业互相认购也客观佐证了体育产业“钱荒”的现状——从社会资本难寻资金,只能板块内部之间融资[5]。融资轮数也多停留在一轮(A轮),融资乏力和融资“难、贵、慢”的窘况均显示了市场对体育产业发展的信心不足,成为了阻碍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投融资渠道“窄化”
“十三五”时期,2016年全省体育产业总产出(总规模)为877.9亿元,实现增加值407.5亿元,2017年湖北省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20%以上[6];2016年湖北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9385.8万和12724.97[7];2017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1889.42元和13812.08元[8],湖北省体育产业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和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都表明了湖北省体育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消费潜力。
图1全球范围内十大最具收入增长潜力的体育项目[9]
然而,随着体育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一些体育市场主体投融资渠道“窄化”、产品同质化以及企业盈利和偿债能力不足等问题逐步暴露,体育产业市场趋于冷静,在投融资项目选择上亦表现出了审慎态度,逐渐降低投资意愿和压缩投资范围。但对于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且具有高增长潜力的电竞项目(如图1),投融资市场依然保持活跃和足够的关注。
(三)产业结构非均衡
图2 2015-2019年中国移动电竞市场规模[11]
《湖北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分析报告(2017)》指出,湖北省文体制造业竞争指数为78.20,(欠竞争力)[10],反映出了湖北省体育产业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处于较低水平,体育服务业发展滞后于体育制造业,而薄弱的体育制造业进一步限制了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体育产业传统业态的结构性改革和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业已迫使体育投融资从原来的全面出击到现在的精准介入,例如2015-2019年移动电竞市场规模呈现快速上升态势,体育投融资开始侧重于大众健身、电竞类以及智能体育等热门项目,2017年中国移动电竞市场规模和增长率更是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图2),产业结构非均衡现象更加突出。
(四)投融资监督约束机制滞后
投融资监督约束机制是保障投融资市场健康运行的重要基础。资本进入体育产业投融资市场,不仅关注未来盈利状况,也关注该产业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等规章制度是否完善,营商环境是否优化。目前,审视湖北省(表1)体育产业政策制定,更多侧重于对产业资金的支持和引导,缺乏对体育产业投融资规范管理和相应的约束机制,从而直接或间接增加了体育产业领域投融资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
表1 2015-2019年湖北省体育产业相关政策财政支持力度分析[12]
另外,由于体育产业属于新兴产业,投融资监督管理约束机制滞后于产业发展速度,其投融资的监督管理约束机制也更多移植或参照其他产业(行业)监督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不利于对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和宏观指导的正确判断。
三、完善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机制措施
(一)强化非公有制经济作用
政府财政对于体育产业的预算投入非常有限,而财政投入又是当前体育产业发展重要的资金来源。如何有效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体育产业成为了发展体育产业、壮大体育产业的迫切难题。厦门市基于深厚的体育制造业和服务业基础,在体育产业投融资领域的探索走到了前列。例如厦门市通过激活非公有制经济主体,拥有的人均体育场地资源和人均体育场地建设投资金额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非公有经济投资成分所占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因此,湖北省应结合实际持续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和体育行业“放管服”,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体育产业投融资管理和服务方式,充分激活非公有市场经济活力服务于体育产业发展。
(二)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的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等提供精准金融服务,构建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 [14]。在体育产业领域,应积极探索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与体育产业相结合;推动地方融资平台转型改制或增加体育产业投融资相关栏目;促进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向体育产业主体倾斜;鼓励私募投资、创投投资、股权投资以及保险资金服务平台化,为体育产业主体投融资提供便利的操作空间。
图3 北京“投贷奖”体系覆盖领域[15]
建立和完善投融资服务平台,意义在于更好的为各类体育市场主体提供投融资信息对接和项目搭桥服务,盘活储蓄存量。例如北京市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打造的“北京模式”,覆盖领域囊括了众多融资工具(图3)。投贷奖体系的建立既满足了北京建设文化资本市场的需要,也是实现了财政资金改革的需要[15]。文化创意产业与体育产业有相似的发展路径和投融资需求,其投融资的渠道多元化以及丰富的财政政策工具为体育产业领域建立投融资渠道提供了借鉴。
(三)培养体育消费新业态
在体育产业发展中,是否形成消费终端和建立良好的盈利模式是投融资市场关注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是产业项目建设出实效的根本路径[16]。有研究表明,消费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90.11%[17],成为了拉动体育经济增长的重要杠杆。
在“互联网+”时代和健康中国战略下,消费选择的自由性以及多样性在不断向体育产业领域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直接影响了投融资市场对体育产业的关注度。因此,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在项目开发、投融资等领域下功夫,更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上。加强体育产业政策补充和引导,推动政策性银行和开发性金融机构向体育产业领域倾斜,在积极培育体育产业发展的同时,逐步优化体育产业营商环境,给予体育产业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或运营管理主体与国有、集体体育产业主体投资项目享有同等政策待遇和市场地位。此外,依托湖北省武汉市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国家商贸物流中心的发展战略以及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积极打造国际体育消费中心,助推湖北省体育产业升级和品质提升。
(四)完善投融资监督约束机制
目前,体育产业领域投融资行为较为活跃,相应的投融资制度体系尚未建立,因此对财政投融资监督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加强对财政投融资的主体、运作机构、性质和运作范围、运作方式、财务管理等方面制度建设的监督[18]。完善体育产业投融资约束机制,强化对体育产业投融资市场进行分类指导、分类监督和项目落地监管,实施差别化投融资政策,保障体育产业投融资规范性、合法性和资金安全性。各级政府还应充分发挥对属地体育资源的统计和体育类投资项目的监督效能,制定科学发展战略以及对目标项目进行合理评估和预算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