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的文化符号 不灭的精神象征

2019-07-24袁勤

艺术科技 2019年8期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

袁勤

摘 要:本文为针对音乐表演专业的音乐文献阅读课程的文献拓展研究,由巴黎圣母院大火引发关于对古迹、珍贵文献的保护的思考。本文围绕与巴黎圣母院相关的音乐文献展开分析研究,着重围绕“巴黎圣母院乐派”音乐风格、代表作曲家及复调作品,探讨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在激发人们争取自由人权和人格的独立等方面的影响力。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乐派;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

2019年4月15日法国巴黎圣母院的一场大火刺痛了世界人民的心,面对在熊熊火光中坍塌的教堂尖顶,人们扼腕叹息。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建筑珍品的毁坏令世人痛心疾首,同时更警醒世人要真正重视和身体力行地保护现存的古迹、文物、珍贵文献。在文化艺术领域,“巴黎圣母院”已然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超越了一栋建筑、一个西方音乐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乐派、一部久演不衰的戏剧等的特定意义,成为承载着重要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象征。本文将围绕与巴黎圣母院相关的音乐文献展开梳理研究,希望通过将时事与文献学习、艺术审美、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理解和演绎经典艺术作品的能力,使其热爱、珍视和传承文化艺术瑰宝,推动其专业学习和人格培养。

巴黎圣母院坐落于巴黎市中心,是典型的哥特式大教堂。当时新上任的巴黎主教絮利(Sully)于1160年开始着手于教堂的修建工作,1163年,教堂在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主持下举行了奠基仪式,整个工程历时180多年,直至1345年才最终落成。

12世纪的法国北部,以巴黎为中心,逐渐奠定了在西欧音乐文化上的领先地位。欧洲各地的学者纷纷聚集巴黎,十二三世纪的巴黎是欧洲最具活力的学术中心。12世纪中,教会艺术形成哥特式的新格局。音乐上哥特式风格的代表是巴黎圣母院乐派创作的复调音乐作品。巴黎圣母院乐派最具代表性的復调音乐形式是华丽装饰的奥尔加农(Organum)及节奏规整的迪斯康特(Discantus),或二者结合起来,交替使用,从而形成风格上的对比。巴黎圣母院乐派第一代杰出的作曲家、诗人是莱奥南(Leonin),他擅长写作花唱式奥尔加农,曾完成了适用于教会年历规定的一整年的宗教仪式所需的二声部仪式音乐。他在1160—1180年间完成的《奥尔加农大全》,可以说将奥尔加农这一复调音乐体裁发展到了顶峰。作为巴黎圣母院乐派的第二代大师,佩罗坦(Perotin)的复调音乐特点集中体现在迪斯康特上,这一时期圣母院奥尔加农从两个声部扩展成三个声部,甚至四个声部。在节奏上,佩罗坦通过缩短花唱部分,增加迪斯康特的分量,使其复调音乐增加了舞蹈节奏感,音的纵向关联变得更加丰富,从而使和声关系愈加复杂。在整个中世纪音乐发展史中,巴黎圣母院乐派在音高和节奏的记录及新的音乐形式与风格的发展上尤为突出,为后继者开启了全新之路。

此后,巴黎圣母院一直作为法国政治、宗教、文化中心,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与之息息相关,譬如1431年,亨利六世在此加冕为法国国王,1804年,拿破仑在此加冕称帝等。巴黎圣母院成为一个世人熟知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与一部文学作品息息相关。法国大革命期间,巴黎圣母院曾遭到激进分子的亵渎和毁坏。1831年,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的小说《巴黎圣母院》问世,使巴黎圣母院重新回到了公众的视线。公众自发组织了募捐活动,希望能够修缮当时已显残旧的圣母院。公众的一系列行动引发了当时法国政府当局对圣母院建筑的关注。政府的修复计划于1844年启动,修缮工程持续了23年,着重修复了教堂尖顶和圣器堂等破损较严重的建筑局部。大火之前的巴黎圣母院就是此次修缮完毕后的模样。

1998年9月,根据雨果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在巴黎国会大厅上演。脚本写作由加拿大剧作家吕克·普拉蒙东(Plamondon)担纲,理查德·科奇安特(Cocciante)负责作曲。作为最具影响力的法国音乐剧之一,相较百老汇和伦敦西区一些较为传统的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艺术表现形式极具现代感,音乐剧简化了原著的情节,全剧没有一句对白,并一改以往音乐剧歌舞糅合的表现方式,将歌者与舞者分离。全剧由7位歌唱专门负责演唱,专业舞者负责舞蹈及高难度的高空杂技。艾丝美拉达作为该剧的核心人物,虽生活坎坷、遇人不淑,却保有一颗纯净的心,波希米亚女郎奔放不羁的性格和纯真的心灵在她美丽的外表下完美结合,黑暗的社会更衬托出她的善良美丽。敲钟人卡西莫多外表丑陋,内心善良,面对世道的不公疾呼控诉,愿为爱人奉献生命。在音乐剧中,主角通过歌唱来塑造人物,舞者运用肢体语言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二者相辅相成。全剧采用电声乐队伴奏,融入了大量的流行音乐元素,加上简约巧思的舞美设计、绚烂多变的舞台灯光效果,将经典的史诗巨作以后现代的表现方式诠释出来,在音乐剧舞台上将“美”和“爱”生生摧毁的悲剧演绎方式,相较原著,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视听冲击力,进而激发了人们为争取自由、人权、独立人格和爱的权利的勇气和决心。

将来,不论巴黎圣母院是修复旧貌还是设计重建,不论从建筑的角度,还是从文学、戏剧、音乐发展史的层面来说,巴黎圣母院都是一个经典的文化符号,象征着正面、积极、先进的精神力量,作为不灭的精神象征,影响和激励着世人。

猜你喜欢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明年开放
巴黎圣母院的神秘石棺
跟踪导练(二)
巴黎圣母院之殇——纪念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没有消失
拯救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在2019年
巴黎圣母院起火
《巴黎圣母院》中人物个性的美丑取向
爱,“戒”不掉
——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漫谈